诗意之美与逻辑之力
——运用逻辑思维打造高分作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横向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拓宽思路。
2、学会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逻辑思维拓展文章的深度与广度,争取获得高分作文
教学难点:
理解横向拓展法中两种逻辑错误“交叉”与“标准不一”
四、课时:1课
五、步骤:
(一)导语:什么是逻辑?
曾经有一个学生问爱因斯坦:“什么叫逻辑思维?”爱因斯坦回答说:“有两个人从烟囱里面爬出来,甲的身上很干净,而乙的身上脏兮兮,你认为谁会去洗澡?”
学生回答:“当然是乙啦”
爱因斯坦笑着说“不是的,当乙看见甲身上干干净净,他会认为自己身上也干净,而当甲看见乙身上脏兮兮,那他会认为自己身上脏兮兮。”
材料中这个分析有前提、有过程、有结论,就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运用的范例。我们的写作也应该有逻辑思维展开的全过程。
(二)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1、很多同学在平时的写作中运用大量文学性的材料来阐释观点,追求诗意的同时少有逻辑。老师们对于这种重文艺色彩,而轻逻辑思维的文章是持否定态度的。追求辞藻华美,素材典雅固然要紧,但如果对内在的思维架构用力不够,文章就会像一个绣花枕头,徒有佳句,少有佳篇。
例如:有关“欲望”的一篇学生创作(印发材料)
《留得心底一方清凉》
欲望是人生下来就有的。欲望本非恶物,只要守住心中本真的清凉,不刻意求取,不为欲所驱役,便是护住了一颗真纯之心。
精神的虚无荒原
哲学家叔本华曾把人生比作布满炭火的环形跑道,炽热的火炭中只有几处是清凉的落脚点,但由于人“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所以最终要倒毙于炭火之中,大抵这便是当下人的精神荒原之所在。或正如苏子……(此段中“人的精神荒原之所在”与前面并无逻辑联系,不知所云。)
大悲大喜后的落寞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这部“色空色”的“风月宝鉴”,终以葫芦庙、铁槛寺、馒头庵的白茫茫一片来洗涤大观园里的欲念与罪恶,也许这恰是曹雪芹匠心之所在。正如刘再复语……
(此段分论点“大喜大悲后的落寞”与前一个分论点“精神的虚无荒原”是何关系?并列还是递进?没有阐述清楚。)
人间有味是清欢
大欲幻灭后似乎终是一片荒原。对普通人而言,无欲更是一种矫饰与造作,不如袒露内心原始的欲望——与生俱来的欲望总是纯真的,真如明末张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小欲总是自然地展现出生活的本真,像海子在》《新娘》中所说……
小欲怡情,亦是生之欢愉所在。体会小欲带来的快乐,也许能领悟到川端康成所说的“一个天涯孤客心底所拥有的自由”。
论逻辑: 本文的核心论点是欲望并无好坏之分,守住本真,不被欲望役使。但考生给出的三个分论点和核心论点有何关系?分论点如何支撑核心论点?三个分论点之间有何必然的逻辑关系?经不起推敲的论证思路,纵有华丽的文采,也无法以理服人。
写作要求:内容有序 布局有方
层次分明 条理清楚
(三)横向延展法
1、理论讲解:
横向延展:就是在同一说理层次上通过旁征博引,反复强调的方法来使论据丰富充实,从而达到论证深刻的效果,强调的是说理的广度。
具体方法是以一事物为中心,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向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进行广泛联想而组织文章的结构模式。议论文在逐层深入论证中,有时也逐步横向展开,各层次间可以调换顺序。(我们常说的“并列式”)
例如1:余光中还有一首乡愁诗是《乡愁四韵》,内容如下: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这两首诗分别用四组不同的意象表达了“思乡”这同一个主题。横式结构常从三五个不同的方向上印证同一个主题,因此显得材料丰富,思路开阔,气势磅礴,语言优美,表达感情往往比较强烈,有一唱三叹的效果。许多记叙文可以用这种“横”的结构来写。
例2:2016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
《那些年,草长莺飞》(天津一考生)
盈盈月光,淡淡茶香,三两卷书散落桌上;风移影动,古色芬芳,把时光拉得好长。重拾哪些遗落的莺飞草长,又是一番滋味。
那些年,与豪杰相伴
读林冲,能身临其境感受雪夜刺骨的风。……
读鲁智深,时而为他的真性情哑然失笑,时而为他的悲天悯人情怀深深折服。……
那些年,与侠客相行
……魏无忌的礼贤下士、从善如流,侯生的足智多谋、一诺千金,无一不透着“侠”的风范,在书卷的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那些年,以圣人为师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是圣哲思想的精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告诫我们……
2:请分析判断(课内活动)
第一题:2015天津卷《我所理解的“民国范儿”》
“民国范儿”其实就是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个性、气质、风度、风范。
首先是包容与尊重。(以蔡元培提出“兼容并蓄”,信仰不同、思想不同、研究领域各异的学者共处一校为例)
其次是认真与执着。(以章太炎,梁启超为例)
第三是勇于担当。(以鲁迅、林语堂、陈独秀等为例)
第二题 : 2015全国卷2“谁更具风采”
《记录》(云南考生)
摄影师凭借对生活的热爱,不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来到一个属于花的世界。
摄影师凭借对生命的赞美,锲而不舍,记录梧桐由夏至秋,直至落地归根。
摄影师凭借对故乡的怀念,用镜头描述着古村留下的记忆。
第三题:《与你为邻》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乐观。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珍惜。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宽容。
第四题:《感受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
捕捉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
享受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
分享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
3、注意的问题;
(1)逻辑错误:一篇文章如果出现了多个分论点,且其中两个或多个分论点的含义比较相似,那么就出现了交叉。
例如:《有用之道》的三个分论点
朝廷立命,是为有用。
独善其身,是为有用。
积极入世,是为有用。
(2)在同一篇文章中,划分各个分论点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用不同的标准划分子项,容易导致文章思维逻辑混乱。
例如: 《无用之用》
文辞无用,却是万世振聋发聩之源。(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为例)
科研无用,却能开近代新知之先河。(清朝郑复光研究物理为例)
(排比句例证),繁花无用,却是佛祖拈花一笑 的灵感源泉。
幽谷无用,却是万千隐士放逐身心的不二妙境。
高泉无用,却是茶痴壶中氤氲清雅的源头。
(四)纵向开拓
理论讲解:
纵向延伸:说理 往纵深方向发展,注重说理的层次和角度。常见的说理角度有辨是非,说意义,找原因,谈方法,论影响等,强调的是说理的深度。
常用的递进法:先亮出观点,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麽做”的层次论证,或将中心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论点,各层次间的次序不可颠倒。
例如1: 论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是一种模式。(是什么)
符合人的本性(人具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生活活泼的局面。(为什么)
要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怎么办)
例如:2016新课标1卷
《功利落尽,诗意悠长》
今天孩子们的成长之途为什么写满功利与苦涩?为什么100分就该被吻,55分被打?为什么退步2分就飞来巴掌,前进6分便尝到亲吻?两个孩子四个分数,不同的待遇,相似的童年。这样的童年,没有了漫天遍野的撒欢跳跃,因为背负了父母太殷切的期望;这样的童年,没有了万里晴空下的烂漫欢笑,因为承担了师长太沉重的嘱托;这样的童年,没有了小伙伴们促膝数星星的亲密无间,因为不能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说原因)
……区区分数真的成为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吗?倘若如此,曾经的落第书生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怎能闪出耀眼的光芒?曾经的数学低能儿罗家伦、钱钟书、吴晗、臧克家、季羡林有怎能成长为学界的大师?与其苦涩压抑困于功利,何不听任个性拥抱诗意?)(谈影响)
诚如诗人荷尔德林的吟咏,人生充满了辛劳,但我们还是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所以,请释放“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诗心,让我们的孩子去静听鸟声虫鸣;请释放“与一只橘子摔跤”的诗情,让我们的孩子去静赏漫天星斗!……(怎么做)
小练笔 《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请为下文补出第三部分“怎么做”
(1)提出论点,论述“是什么”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它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我们虽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淹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2)正反对比论述为什么
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
3、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述怎么样
我们如何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沈从文,张允和为例)
(六)注意
1、新材料作文行文思维受到的限制相比较弱,容易催生横向延展的考场议论文。
2、任务驱动型作文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说理深刻则是基本要求。写作时,不能只满足与新材料作文的横向铺展式,更应该注重说理的层次与深度。适合纵向挖掘。
要转变说理思维,根据任务指令,合理控制思维的广度,适当延伸思维的深度。说理只有做到具体,严密,深刻,才能充分展示出强大的思辨能力,征服阅卷者。
(六)作业:
中国古代佛教旅行家法显和玄奘的壮举令人心生敬畏之感。“敬畏”词义是又敬重又畏惧,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如敬畏神灵,敬畏祖先,敬畏自然、敬畏法律……
请以“敬畏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运用所学的“纵横式”展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