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课:撷万物,写真情》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写作指导课:撷万物,写真情
授课人 学校名称
教学对象 科 目 语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选修教材《写作与修改》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写作的过程与方式,因此本次写作教学的内容及课程是在教材第一章第二节《联想与想象》下设计实施的,相关的教学资源均由学生、教师共同建设。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1、学会将平凡物象引入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学会联想与想象,挖掘平凡物象背后的精神内涵。3、学会一材多用,实现生活中平凡物象的写作价值。教学重点:通过联想与想象,深入挖掘物象的内涵。教学难点:通过一材多用,实现物象的写作价值。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校园掠影”的情境导入,播放校园美景和学生生活的照片集锦,激活学生的回忆与联想,将学生的记忆“镜头化”,利于并易于学生进行画面的描绘和再现。补充四张有代表性的自然图片,引导学生用文学性的语言描述场景,挖掘物象背后的精神内涵,然后欣赏佳作,并围绕其中的一张图片“台阶”,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延伸和拓展,体会到联想与想象的重要性,最后学习一材多用,完成现场写作与展示,将自己的思考感悟融入到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活动一:情境导入,感受自然。 1、情境预设:①播放照片——校园美景和学生生活的照片集锦。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②补充四张有代表性的自然图片,任选一张,谈谈自己的感悟。3、环节小结:通过联想与想象,我们抓住物象特征,挖掘出物象内在的精神,在这一张张图片中,我们能感悟到:有一种人生不是运气! 2、师生交流:请同学自由发言。备注:①其中校园景色、攀登路、人文环境、高三楼等可能是学生较关注的。学生有感而发,老师点评,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想象,触景生情,感受自然,关注生活。②请四位同学分别用文学性语言描绘场景。 多媒体课件(微视频):《校园掠影》。
活动二:品味佳作,感悟生命。 1、情境预设:①出示作家陈希散文《石缝间的生命》片段和名家关于“生命”的感悟②出示台阶的照片,请学生们仔细观察台阶的照片,回忆自己攀登的情况。3、环节小结:恰到好处的联想与想象,能使表达富于变化,善于创新。一个台阶一次人生,里面有温暖有细节有生活有感受有哲理。 2、感受生活中的平凡物象,通过发散性思维,来交流自己的感悟。①朗读佳作,感悟生命。②看到每天走过的台阶,你会想起什么?备注:台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等。一个物象,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延伸拓展,同学们可想的很多,在交流与感悟中,认识到联想与想象的重要性。 本课的课件。
活动三:走进高考,活学活用。 1、思考:①假如“台阶”与高考作文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思维火花?写一个小片段,利用“台阶”去思考,表达“台阶”与它们之间的关系。②PPT展示高考作文标题(任选一题)《踮起脚尖》《积累》《时间都去哪了》《情与法》《早》《惩罚与表扬》《经验与勇气》3、环节小结:一材多用,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学生现场写作,展示作品。 本课的课件。
五、课后作业
1、就自己选择的作文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运用到“台阶”这一物象。
六、课后反思
我觉得本课的亮点应该有两个:第一、是我制作的“校园掠影”相册视频。照片全部由校园景色和学生生活的真实图片组成,配上汪峰的歌曲《怒放的生命》,形成直观感受,效果非常好,让同学们立刻进入了回忆的兴奋状态。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再现”——回忆和联想起校园的美景、校园的生活,等到下个环节进入感悟自然时,学生就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平时的真实感受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入作文情境,所以这个环节对课堂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精心补充图片,增加视觉感受,通过看图说话,互动交流,学生真正有所感有所得,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了素材积累到具体写作的迁移过程。其中,覃谦同学描述攀登路时爬坡的辛苦,到达高三楼望远的惬意,心理十分真实;张美琦对校园迎春花的倾心,一簇簇,好像看到了自己;伍聪对台阶的人生成长感悟;曾卓为最后的发言,充满理性思考,也有温暖感动,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课后,我要求同学们就自己选择的作文题,拓展完成800字的作文,同学们的作文进步很大,写记叙文的更注重细节,更有真情实感,读来有感动;写议论文的叙议结合更自然,论据使用更鲜活。还有一个平时调皮不爱写作同学课后特意找我,要把他上课写得作文片段交给我看!同学们敢于表达,写出真情,主要是因为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真实的生活,然后才会有后面的种种精彩。当然本堂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比如环节设计的时间安排、教师的小结总结、课堂主题中心词的突出等。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