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5 12:3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明确目标】
⒈品味事例,掌握素材加工的常用方法。
⒉学练结合,逐步提高素材加工的能力
常用素材加工方法:
1、概括提取式 2、情景再现式
3、化诗入文式 4、人物组装式
一、概括提取式
也叫压缩式。即将原始材料加以浓缩概括,拎出其中精髓部分入文,并从中提取出与自己文章中心论点相符的内容来。
材料:
歌德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无有。
话题角度:思想指导我们的人生
思想伴我去旅行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那是林徽因在如莲的时光里,享受平静生活的淡然。“凌晨三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那是川端康成在领悟生命中孤寂与纯美的结合。“以思想为导游者,让思想伴我们去旅行”,那是歌德对生活的深刻思索。
生活需要以思想为导游,这样思想才能伴我们走得更高更远。
马克·吐温与作家朋友赫威尔参加教会聚会,出门时碰到天降大雨。赫威尔见这扯天扯地的大雨,不禁悲从中来。他喃喃地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吗?”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牛刀初试: 原始材料:雨会停的
中心观点:笑对人生风雨
材料加工:还记得马克·吐温与作家朋友赫威尔的对话吗?当赫威尔对着扯天扯地的大雨悲从中来时,马克·吐温的回答却令人心生暖意。“所有的雨都会停”,多么掷地有声,多么从容乐观。
思考材料:是的,你见过没完没了无休无止的雨吗?所有的雨不管它是怎样地来势汹汹排山倒海,也无论它是如何地令人心烦意乱愁绪如织,最终都是会停下来的。而且,雨后的天空会更加美丽,雨后的空气会更加清新。或者,你还能看到在晴天里根本就看不到的彩虹呢!所以,当生活中的狂风暴雨来临时,请笑对它,因为它将洗礼你的生命,升华你的灵魂。
中心观点:笑对人生风雨
二、情景再现式(想像)
运用想象和联想,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当年的情景或化用诗词意境成段,即为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法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的情景、典型历史人物的情景、著名文学形象的情景、诗词意境的情景四种情况。前三种可归为同一类,统称为历史情景,后一种称为诗词情景。
例如:独钓寒江雪
一个人,端坐在寂寂的唐朝,钓着一江的寒冷,守候着最后的一片洁白的孤独。
捧读时隔千年的诗篇,感受着从千年前的永州吹来的寒风。
我意外,甚而惊悚。你不能圆滑媚俗一点吗?你不能稍微低一下你高扬的头颅吗?你稍微施一点伎俩,也就不会把自己逼坐在江雪里。
把钩放下。端坐。收竿。把钩放下。一尾盛唐就这样你轻轻提起,又被你轻轻放下。
我顿悟了,我明白了。虽是一场千年大雪,封冻了流逝的时间,但我不再意外。因为我明白,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一个人,端坐在寂寂的唐朝,钓着一江的寒冷,守候着最后的一片洁白的孤独。守候永远。
 
材料: 寒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中心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中心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官印更为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觉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再如:
牛刀再试:
1、教材:《归园田居》 围绕“人生”的话题展开素材加工
2、方法:情景再现
悠然人生 凝望袅袅炊烟,静对悠悠南山。有方宅十亩,草屋九间,悠哉游哉,何等安闲。
你的人生如茶一般淡淡。那淡淡的日光,那淡淡的细雨,那淡淡的松菊,总能让人从中看的出你的影子。吟咏之间,一杯清茶,二盏淡酒,便足以在院中度过一整天。没有人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更没有人能够理解你的真正内涵。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的,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我们还要用十足的信心去迎接明天,相信明天会更好。在那个不适合自己做官的时代里,只有归隐才是人生的最佳选择,才是你最理想的归宿。
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在南山,你一个种豆人面色坦然,静对南山;只顾锄草,忘了时间;高兴就唱,倦了就睡;远离世俗,出泥不染。这就是你呀——陶潜。
实例展示:
三、化诗入文式
古人常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秦淮两岸香拥翠绕,是谁轻舞罗扇扑流萤,黯然伤怀于碧水秋云间的舴艋小舟?当渭城的轻尘沾上衣襟,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又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挑灯醉看吴钩犹利?
无论是荷锄夜归,采菊东篱,还是春水煎茶、松花酿酒;无论是矮纸斜行,晴窗细乳,还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无论是醉卧闲亭,寄情山水,还是小雨纤纤,杨柳拂堤……这样雅致的画面总是在失去或放弃钟鸣鼎食后才缓慢飘来的,而纨绔子弟,膏梁之徒,终日锦衣玉食,势必不能拥有这样恬淡的生活。
牛刀三试(集体活动):在外求学的我们,是否想念家乡,此时的你又有怎样的心情,请用你的笔书写出来,要求运用思乡怀人的诗句。 中心话题:思念 、 乡愁
1、游子相思又一秋。青草绿,黄花瘦,几番梦里回神州。塞外更风雪,南国采红豆;古城雄风在,家乡春常秀。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5、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参考诗文:
示例 《千古心情》
千古心情,是慈母手中的针线,是游子身上的衣裳。夕阳西下,枯藤老树残阳斜挂,小桥流水,风儿吹散屋顶的缕缕炊烟。鸟儿都归了家,而脚下的路却依旧连着天之涯。无边无际的远方呀,今晚我将会魂归何处?孤独的旅人,守望着满月的宁寂与苍凉:遥远的家乡,母亲是否依然伫立门前等候,温馨甜蜜的家是否也已燃起了炊烟?千古心情,是临行前母亲密密麻麻的一针一线,是临走时念念叨叨的叮咛嘱托;千古心情,是离别后游子声声深切的呼唤,是内心深处无数次的魂牵梦绕。千古心情,是母亲斑白的鬓角,是等待孩儿归来的瘦小的身影,是游子留恋的步伐,是频频回首的期盼……
千古的心情啊,这千年不变的永恒。
方法简说 人物组装,即把几个或内容或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按照一定的话题组合在一起,使文章显得丰厚而多彩,意蕴绵长。类似的写作形式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因此常常获得阅卷者的青睐。
四、 “人物组装”式
如优秀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扇·海·经》
品味幸福,我发现幸福是寒冬中绽放的梅花,飘洒在爱情的世界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东坡独坐窗台,一朵空灵梅花幽幽绽放,思绪滑过心头,倾注无穷思恋。遥看孤坟,伊人已逝,幽魂入梦,惟有千行老泪,陪伴生者,见证孤独。也许只能将一抹眷恋,在月明之夜,寄于短松岗吧。然而,那生者对死者的呼唤,散发出缕缕香气,让我感受生者对死者思念,这是一种爱情坚贞的幸福。
品味幸福
品味幸福,我发现幸福是一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执着,让人感受到爱情的沉重。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最后只唐明皇独坐宫中。杜甫笔下的“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让我们感受到杨贵妃为了爱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杜牧笔下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也让我们明白了正是对杨贵妃的宠幸与溺爱,才使她离他而去,于是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哀叹,让我们惋惜在爱情的伊甸园里,何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生命因思想而精彩
人生如水,思想如茶,沏一盏清茶,品人生浮华——题记
黄叶叹息一声,没了思想,没了目标,只好在秋风中飘零。我不甘愿那样,我要在风雨中奔跑,我要在阳光下成长,我要让思想去锤炼我的生命。
拥有思想,让灵魂暗洒幽香
十里洋场,才女张爱玲活出了人生的深度。
拥有思想,让生命不再平庸
东晋才女谢道韫拼出了人生的厚度。
拥有思想,让人格收获尊重
澳大利亚“海豹人”尼克·胡哲,没有四肢,却搏出了人生 的高度。
学生习作
小结:
手中的素材,虽简略、粗糙,但只要我们给予合理加工,就能作为一个个完美而独特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来,这样往往会获得异想不到的效果。
实战演练:脚步丈量的是生命的长度,而思想丈量的是人生的深度,我们不可能无限地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无限地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感想?
中心话题:用思想拓展生命的宽度
运用一种以上所学的素材加工方法,围绕中心话题,写一段话,对自己所选的素材进行加工。
牛刀又试:歌德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无有。
题目:生命因思想而精彩
方法:人物重组
搜索素材:……古今中外,你想到了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