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文档属性

名称 哈姆莱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19 15:1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第3课 哈姆莱特
xiāo chàn yú mèi sì qiānɡ shì máo fān lǘ xǐ bǐnɡ shǔn yù zhāo xiáo rù shè qiào shāo mēn mèn chù xù lù lòu sù xiǔ xiù zhāo zháo zhuó bó bò báo pào páo bāo 舵 沱 驼 拆 坼 折 栗 粟 凓 篡 纂 攥 揩 楷 谐 偕 绽 碇 锭 淀 三、词语辨析
1.沟通·勾通
[辨析]“沟通”指使两方能通联。“沟通”与“勾通”容易混用。两者的不同点是:①二者的感彩不同:“沟通”是中性词,“勾通”是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勾结。例如,内外勾通,侵吞公款。②二者的适用对象不同:“沟通”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勾通”只用于人。
[例句](1)龙永图表示,要使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成功,关键在于两种文化的 、融合以及两种管理模式的结合。
(2)他与不法分子 ,大肆侵吞国家财产。
沟通勾通2.滥用·乱用
[辨析]“滥用”指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滥用”与“乱用”容易混用。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滥用”侧重于没有限制地使用,指程度、数量等。如药品滥用、职权滥用等。“乱用”侧重于不懂方法,随便使用。
[例句](1)在微软和苹果两个竞争对手提出投诉之后,欧盟竞争部门本周二开始对摩托罗拉移动可能 专利展开两项反垄断调查。
(2)在对日语词汇的学习中,很多词汇都有着其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在学习时不能望文生义、随便 的。滥用乱用3.光彩·光芒
[辨析]“光彩”侧重于明亮的光泽和艳丽的色彩;还可作形容词,是光荣的意思。“光芒”是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侧重于强光四射的情形,具有穿透力强的意味。
[例句](1)在三江广场浓密的绿化树上,路灯管理所的工人们在更换金属卤化物景观灯泡,为妩媚的春夜增添一份绚丽的 。
(2)我们国家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人类也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人性的 不仅要照亮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还要照亮整个动物世界。光彩光芒4.探索·摸索
[辨析]“探索”和“摸索”都是动词,都有“寻找、寻求”的意思。两者的不同点是:①从释义看,“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摸索”指“(试探着)进行”;“寻找 (方向、方法、经验等)”。②从侧重点看,“探索”侧重强调过程、方式,而且是不间断的;“摸索”侧重“试探性的”,前途、目的并不明确、清晰。[例句](1)艺术影院是我们的定位,但是目前状态下,纯艺术电影的放映在商业上难以为继,我们只能尽量向前 。
(2)既是改革,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着力研究解决问题,努力 新路子。摸索探索5.权利·权力
[辨析]“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如“篡夺了我嗣位的权利”。“权力”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行使权力”。
[例句](1)朝鲜官方通讯社“朝鲜中央通讯社”引述外交部发言人称,朝鲜决不放弃和平发射卫星的 ,并指这是该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
(2)要真正解决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过度集中的趋势,必须从根本上把政府控制的资源和政府的 缩小。让别的地方有更多的机会发展。权利权力四、熟语积累
1.扣人心弦:———————————————————————————

2.繁文缛节:——————————————————————————

3.拾人牙慧:————————————————————————

4.莫名其妙:—————————————————————————
。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贬义词难以说出其中的奥妙。也形容人的语言、行为使人无法理解。也作“莫明其妙”5.不自量力:——————————————————————————

6.当之无愧:——————————————————————————

7.自投罗网: 。
8.万恶不赦: 。
9.败坏伦常: 。
10.无可置疑:——————————————————————————

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应当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丝毫好惭愧的比喻自己来送死或主动上当极端恶毒,罪恶极大损害、破坏伦理道德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表示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一、作者简介
时代的灵魂,戏剧的典范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马克思称赞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认为“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二、写作背景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广为流行,但现在已失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被公认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 尽管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剧中所写的矛盾冲突和社会环境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即伊丽莎白末年。此时正是英国封建关系瓦解、资本主义关系兴起的交替时代。一方面,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日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原始
积累,也加紧了对农民的掠夺。作品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社会本质,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三、相关知识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
《奥塞罗》叙述摩尔人贵族奥塞罗由于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所压倒,掐死了无辜的妻子苔丝狄蒙娜,随后自己也悔恨自杀。通过塑造这个形象,莎士比亚对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中的极端利己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一场悲惨的结局。悲剧的目的同样在于揭露原始积累时期的利己主义,批判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悲剧还反映了英国当时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的现实。
《麦克白》叙述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因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打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这部悲剧深刻地揭示出个人野心对人所起的腐蚀作用,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
《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使人觉醒,使人们把关注重点由来世转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崇尚科学实验的精神。本文通过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替父报仇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了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专制王朝的罪恶,热情歌颂了哈姆莱特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精神,反映了作家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1.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个片断,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说说这几个主要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复杂关系,它又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探究:(1)在场的几个主要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大变数: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2)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发展。在比剑中,克劳狄斯要致哈姆莱特于死地,拿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王后替哈姆莱特喝下了毒酒,使得哈姆莱特能继续决斗。雷欧提斯的不忍也给哈姆莱特留下了最后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为父亲报了仇。2.本文节选的部分具有激烈的戏剧冲突,试归纳冲突的类型并分析其具体表现。
探究:3.哈姆莱特明知老奸巨猾的克劳狄斯想借他人之手除掉自己,为什么还要单枪匹马去迎战,以致最终悲剧收场?
探究:(1)无比的仇恨让哈姆莱特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父王被杀害,母后被霸占,国恨家仇让主人公不顾一切。而克劳狄斯对有所警惕的哈姆莱特使出借刀杀人的伎俩,二者是你死我活的斗争。(2)人文主义思想更加坚定了主人公向邪恶宣战的信念,正义的火焰已在其心头燃起,他有充足的理由和信心去面对决斗。
(3)哈姆莱特身上存在着弱点,一是脱离群众孤军奋战,必然导致失败的结局;二是年轻气盛的他怎么也难以想到克劳狄斯竟有如此狠招:让他胜则饮毒酒而死,败则遭毒剑而亡。4.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几个事件,从中表现了哈姆莱特怎样的个性?故事结尾哈姆莱特与对手同归于尽,你认为这种厄运可以避免吗?
探究:从课文内容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滑、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了“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5.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
探究: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的,因为他想的不仅仅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6.(开放探究)关于哈姆莱特这一角色,争议最多的是他迟迟不行动起来为父亲报仇的原因。你认为造成哈姆莱特行动迟缓的原因是什么?
观点一:英国诗人和评论家柯勒律治在《莎士比亚和其他戏剧家的讲演和注释》一书里说:“莎士比亚将这一角色放在必须当机立断、马上行动的环境里。哈姆莱特勇敢,对于死无所谓;但是他由于敏感而动摇,因为多思而拖延,在努力下决心的过程中失掉了马上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说,他的感官与思考器官之间失掉了平衡,想得太多了,从而失掉了采取行动的力量。
观点二:哈姆莱特的思想感情与引起它们的客观事物不相称,感情超过了客观事物。也就是说,客观事物不足以引起这样强烈的感情。哈姆莱特有一种将问题抽象化的能力,他在头脑中创造了一个根据他的想象而形成的世界,而他自己又将它当作真实的世界。这种抽象化倾向以及其他种种,乃是他拖延不采取行动的主要原因。观点三:哈姆莱特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发现他面临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弑君篡位的问题,可以一刀将他叔父杀死了事。问题太复杂,太可怕了,他感到他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说哈姆莱特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比别人看得更远,认识更为深刻。他的拖延并非由于想得太多,而是因为他看到了他的任务的复杂性。整顿乾坤一事使他犹豫起来,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由于缺乏处理这样的大事的胆识与能力,他踌躇了,以致造成了悲剧。个性化的语言
[点击文本]
本文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如“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是对奸王的控诉,表现了性格犹豫、行动迟缓的哈姆莱特性格的转变。[技法点拨]
那么,在写作中同学们如何写出个性化的语言呢?
1.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要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社会阶层色彩。因为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总是不能离开他所处的时代和所属社会阶层的特征。
例如: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作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纷纷落下。”县官接了一句:“可是帝王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狗屁。”2.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要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年龄、出身、经历、文化修养、身份地位以及气质等,让观众具体形象地认出他是怎样一个活生生的人。
3.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仅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反映出他说话特有的方式、语调、习惯用语和说话的神态。每种性格都应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语气。
4.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要能反映人物说话时的语言环境。[迁移运用]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
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厨师、裁缝、车夫、船老大四人来调解。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约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
厨师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啊碗啊分不清。”
裁缝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车夫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船老大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候,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干什么的吆喝什么。”
答案:(车夫说)“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船老大说)“我看别在这里啰唆了,不如到他们家再见风使舵。”莎士比亚名句
1.畏惧敌人徒然沮丧了自己的勇气,也就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增加敌人的声势,等于让自己的愚蠢攻击自己。2.唯有埋头,才能出头;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
3.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错成的布;我们的善行必须受我们过去过失的鞭挞,才不会过分趾高气扬;我们的罪恶又靠我们的善行把它们掩盖,才不会完全绝望。
4.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翁全套戏剧轮番上演
作为伦敦奥运文化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莎士比亚戏剧节也在4月23日举行。4月23日是莎士比亚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在莎士比亚的出生地英国的斯特拉特福镇和伦敦,都会同时展开莎士比亚纪念表演活动,而今年因为是奥运年,即将举行的莎士比亚艺术节的规模将空前盛大。今年的“环球莎士比亚戏剧节”由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主办,以环球剧院为基地,将有来自全球各地的戏剧团体用37种语言分别上演莎士比亚的全部37部剧作,这也是莎士比亚戏剧演出阵容最强大的一次,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所有作品将在环球剧院连续上演。其中,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导演的普通话版话剧《理查三世》作为献演的剧作之一上演,剧情中还加入了中国风的元素,极具新鲜感。[热评]莎士比亚就像其他所有的文艺复兴巨人一样,表现人文主义思想,引导人们认识自己,懂得“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在历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巨大功勋,即使在今天,依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生存还是毁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究竟哪一种算高贵——默然忍受那欺人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拔起刀,向那人世的无涯的苦难搏斗去,一了百了?
死去;睡去……就此了事。睡去,也许就结束了这心头的苦痛,这肉体所必然要承受的千百种惊骇震动。这倒是分享祈求的好归宿。死去;睡去。睡去,也许梦去。唉!也许难处就在这儿:因为摆脱了这人生的骚乱和纠缠,在那死去的长睡中又会闯来什么梦,这不能不令人犹豫。正因为这样的犹豫才使人们甘心久困于苦难之中;因为,谁愿意忍受这世间的鞭笞、嘲弄,压迫者的横暴,傲慢者的欺辱,真情被鄙视,国法被阻挠,官僚们的倚势凌人和费尽辛苦所换来的小人的谗言。要是仅仅自己一刺刀就能把这孽债永消除,那么谁还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苦熬呻吟、喘息流汗? 就是因为惧怕那死后茫茫莫辨的彼岸、无数行客匆匆渡过从不见回头,所以我们宁可忍受着眼前的灾祸,不敢向未知之数奔投。这样,生与死竟把我们全变成了懦夫。果断力的本然灵光蒙上了一层黯淡的迷雾,声势浩大的事业也因为这踌躇一度背离原有的航道,失去了行动的光辉。
喔——轻点声!美丽的奥菲莉娅来了。噢,我的仙女啊,在你祈祷的时候,也为我所有的罪孽忏悔吧!
(选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独白。)[鉴赏]这是莎翁戏剧中最经典的哲理性独白,既能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又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哈姆莱特又一次想到了死亡,但他立即对死亡产生了顾虑,想到死后“我”是否还存在,想到死去将要到达之地是否比这里更痛苦,想到死后将不能再回来。这就是典型的哈姆莱特思维,对事物犹豫不前的惯性不仅存在于行动上,也存在于其思考当中。无论行事或思维,哈姆莱特就是这样徘徊不前,往往在即将触及本质的时候又能很油滑地闪开。总结为一句话: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