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语文八下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18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语文八下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18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5 22:41:29

内容文字预览

《石壕吏》教学设计
【课题与课时】
课题:《石壕吏》(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24课)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品析老妇之苦,探究诗歌的写法。
3.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怀。
【评价任务】
1.通过任务一,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2.通过任务二,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2。
3.通过任务三,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3。
课前预学:
一、课前收集关于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一)了解作者
杜甫:字 ,自号 ,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 ”,比如“三吏” 、 、 ,“三别” 、 、 。
(2)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眼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庆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二、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尝试背诵) 。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在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一次大叛乱吗?是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给无数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就在这苦难时期,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学习的《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
出示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品析老妇之苦,探究诗歌的写法。
3.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怀。
任务一: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指向目标1)
1.一读,读准字音。
逾( ) 邺( )城 戍( ) 幽咽( ) 老妪( )
2.二读,读准节奏。
划出下列诗句的停顿。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三读,读出感情。
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以声传情
(1) 五言古体,用韵灵活。
(2) 二三停顿,节奏感强。
(3) 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可以采取自由朗读、齐读、听读等方式)
4.读懂文意。
结合注释,自读自讲,不能理解的文言字、词、句,在文中标出,班级交流,解疑。
练习:翻译下列句子。(检测目标1)
(1)老翁逾墙走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4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 5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预设:(1)老翁越墙逃走(2)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3)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4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5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了。
5.再次齐读诗歌,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诗歌的内容。(检测目标1)
(有吏夜捉人)
预设:捉人:强抓老百姓,蛮横霸道。
夜:深夜偷袭,手段阴险、残暴。
任务二 :品读 探究 (指向目标2)
1.听老妇之苦。
默读第3自然段,概括老妇人的苦,并以这样的句式“ 我从 句中,读出了老妇人 之苦”,说一句话。
提示:紧扣文本,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品。品析具体字词诗句,说出其表达效果。
②读。美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③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出感悟和见解。
示例1:老妇----苦。
从老妇的前致词的语句中读出了老妇的“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中的“新”字说明两个儿子刚刚战死,心灵的创伤还未抚平。(丧子之苦)
预设: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贫困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应征之苦
2. 探究写法。
“藏问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与答,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省去问语,问从答知。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使文章篇幅大大缩短了,使语言精练。
(1)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使用符合原文语言风格的词句来补充完整官吏所逼问老妇的话。(检测目标2)
石壕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预设:(家有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请人速应役!)
(2)请两位同学用通俗易懂的话还原官吏与老妇对话的情形,分角色朗读,扮演符合自己的角色。
官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官吏 :
老妪:室中更无人。
官吏:
老妪:惟有乳下孙。
官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官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预设:(你家的男人呢?快把你家的男人交出来。
还有其他人吗?快交出来
你敢撒谎,屋里怎么有哭声?
那他的母亲呢?快交出来。
快把人叫出来,今天不管怎样都得交出一个人来。)
一个凶狠,如狼似虎,咆哮如雷,令人可憎;一个苦苦诉说,悲惨可怜,让人同情。这一怒与一哭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
任务三:察作者之情。(指向目标3)
1. 齐读第四段,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链接资料:
公元759年的春天,当时安禄山已经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长安和洛阳也都先后收复了。唐朝大将郭子仪等九个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把安庆包围在夜城。整个局势眼看就要好转,但是由于统治者的昏庸,结果就在3月3日那天被史思明的援兵打的全军溃散。大唐危在旦夕,为了补充兵力,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唐王朝便首先在洛阳到潼关这一代执行毫无章法,暗无天日的拉夫政策,不管老少,甚至不论男女都要被抓去服兵役,人民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但是,由于安史之乱是一场叛乱,当时进行的战争是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战争。因而当时人民一没有起来革命,二没有远走高飞,而是忍受着痛苦走上战争前线。
2.拓展延伸。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新婚别》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心酸。 ——《垂老别》
小结: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吏 怒 呼 暗


妇 苦 啼 明
(藏问与答)
【检测与作业】
1.默写填空。(检测目标1)
(1)吏呼一何怒, 。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句子: , 。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检测目标3)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3.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检测目标3)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 。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 的情怀;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 。
4.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检测目标2)
[ 提示] 石壕吏和老妇人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1. (1)妇啼一何苦
(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D【解析】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
3.苦 忧国思亲 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
4.略。
【检测与作业】
1.默写填空。(检测目标1)
(1)《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 , 。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句子: , 。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检测目标3)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3.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检测目标3)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 。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 的情怀;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 。
4.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 提示] 石壕吏和老妇人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答案:
(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D【解析】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
3.苦 忧国思亲 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
4. 略(共18张PPT)
石壕吏
杜甫
1.学会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品析老妇之苦,探究诗歌的写法。
3.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怀。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
逾(yú) 邺城(yè) 戍(shù)
幽咽(yè) 老妪(yù)
任务一:初读感知,理解大意。(指向目标1)
3.读出感情:
五言古体,用韵灵活。
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2.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甫)
3.再读诗意。
结合注释,边读边讲。
练习:翻译下列句子。(检测目标1)
1.老翁逾墙走。
2.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诗歌的内容。 (检测目标1)
有吏夜捉人
捉人:强抓老百姓,蛮横霸道。
夜:深夜偷袭,手段阴险、残暴。
任务二 :品读 探究(指向目标2)
默读第3自然段,概括老妇人的苦,并以这样的句式“ 我从 句中,读出了老妇人 ”之苦,说一句话。
听老妇之苦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丧子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贫困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应征之苦

探究写法
“藏问于答”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藏问于答,就是作者故意把话藏起来,只写出答案。
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补充完整官吏所逼问老妇的话,并试着演出来。(检测目标2)
官吏: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
妪:室中更无人。
吏:
妪:惟有乳下孙。
吏: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敢撒谎,屋里怎么有哭声?
你家的男人呢 快把你家的男人交出来。
还有其他人吗?快交出来。
那他的母亲呢?快交出来。
快把人交出来,今天不管怎样都得交出一个人来。
齐读第四段,结合背景,感悟作者的情怀。
任务三:察作者之情(指向目标3)
链接资料:
公元759年的春天,当时安禄山已经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长安和洛阳也都先后收复了。唐朝大将郭子仪等九个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把安庆包围在夜城。整个局势眼看就要好转,但是由于统治者的昏庸,结果就在3月3日那天被史思明的援兵打的全军溃散。大唐危在旦夕,为了补充兵力,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唐王朝便首先在洛阳到潼关这一代执行毫无章法,暗无天日的拉夫政策,不管老少,甚至不论男女都要被抓去服兵役,人民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但是,由于安史之乱是一场叛乱,当时进行的战争是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战争。因而当时人民一没有起来革命,二没有远走高飞,而是忍受着痛苦走上战争前线。
察作者之情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新婚别》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心酸。 ——《垂老别》
忧国忧民
1.默写填空。(检测目标1)
(1)吏呼一何怒, 。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句子: , 。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检测目标3)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检测与作业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D
妇啼一何苦
3.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检测目标3)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 。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 的情怀;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 。
检测与作业
“苦”
忧国思亲
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
4.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 提示] 石壕吏和老妇人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检测目标2)
检测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