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名篇背诵补充篇目《季氏将伐颛臾》指导 (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新高考名篇背诵补充篇目《季氏将伐颛臾》指导 (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5 15:0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积累巩固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3.体会文中孔子的情感,学习文章的论辩技巧。
写作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把持鲁国朝政。颛臾是鲁国一个附属小国。季孙氏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后人尊奉他为“圣人”。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主管仓库)和乘田(主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国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任鲁国司寇(主管刑 法狱讼)。后来创办私学,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六经”(《诗 》《书》《礼》《易》《乐》《春秋》)。
孔 子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至今仍有很深的影响。
通读全文, 注意字音
颛臾(zhuān yú) 虎兕(hǔ sì )
柙(xí) 椟(dú)
后世必为(wéi)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而必为(wèi)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颛臾的国君,先王让他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1.怎样理解“伐”字?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谈话的起因,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季康子要讨伐颛臾,而当时冉有、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辟头一句就责怪起冉有来了“求,无乃尔是过与?”
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1)“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过”字传神地表达出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也是对季氏家臣、自己的学生——冉由、子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反感。
(2)理由: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即它已经成为鲁国的附庸国,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既然是鲁国的社稷之臣,不当伐。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冉有说:“季孙大夫想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3.冉有辩解,企图推卸责任,孔子又是怎样批驳的?
明确:(1)引用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冉有,季路不能进行有效的阻止,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这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
(2)运用比喻。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译文: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费,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一定要为此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4.在对话中,哪一句话集中表明了孔子对学生的态度?
明确:“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依照这样做了,如果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附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全;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的宫廷内部啊。
5.批评了他们,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孔子深情地展望了仁政的美好愿景。请同学们具体说说孔子的愿景?
明确: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
6.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指出了哪三个错误?
明确:
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二人无德)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二人无能)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二人兴乱)
7.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总结课文结构
①②处应的内容:①均无贫 ②和无寡
一、一词多义
为 何以伐为(句尾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呢)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动词,当 作,作为)
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动词,辅佐)
过 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
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犯错)
且 且在邦域之中矣(而且)
且尔言过矣(况且)
二、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指用兵。今义:有事情。)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义: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今义:国家。)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人家。)
三、词类活用
1.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动词作名词,忧患,忧虑的事。
2.既来之 ,则安之
“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3.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名词作动词,找借口。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也”表判断。
【倒装句】
1.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介词短语后置,是“而于邦内谋动干戈”的倒装
2.何以伐为
宾语前置,是“以何伐为”的倒装
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介词短语后置,是“季氏将于颇臾有事”的倒装。
课堂小结:
本文是篇驳论文,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最终提出“祸起萧墙”的观点,从而宣扬了儒家“仁政”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