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6课核心知识点梳理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知识建构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时空定位
单元概览
社会
性质
1949年
1953年
1954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66年
1976年
过渡时期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开始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第一部《中
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颁布
三大改
造基本
完成
“一五计划”完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文化大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成就
探索失误
知识建构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时空定位
单元概览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考点1.1: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 1953—1957年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 基本 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 工业 (1)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3)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运输 (1)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2)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3)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考点1.1: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结果 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意义 (1)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成功原因 (1)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了正确的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2)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3)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4)苏联的帮助和支持
中外比较 新中国和苏联一样,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从轻工业(大多是棉纺织业)开始,充分利用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轻重工业发展均衡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从_____年到_____年底,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包括鞍山钢铁公司___________等三大工程、长春____________、沈阳第一机床厂和_____________等;交通运输业取得的成果包括新建_____、______等30余条铁路,川藏、_____、_____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___________建成。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_____________迈进。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重工业
1953
1957
无缝钢管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飞机制造厂
宝成
鹰厦
青藏
新藏
武汉长江大桥
社会主义工业化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1、(2021年广西梧州中考真题)从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大量翻译苏联高等院校的教材。此外,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仅1956年,就有18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苏联留学。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实行三大改造 B.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C.调整国民经济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详解】依据“从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大量翻译苏联高等院校的教材。此外,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可知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1957年,新中国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一五计划大力借鉴苏联的工业化经验,学习苏联的科学技术,B正确;三大改造是要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学习苏联的工业化经验并没有直接关系,A排除;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的三年经济困难,新中国提出调整国民经济,C排除;1952年时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D排除。故选B。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第一 届全 国人 民代 表大 会 时间 地点
内容 (1)制定了《 》 (2)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 形成了 制度。 制度是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为 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4年9月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考点1.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基础知识检测
3._____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_____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1953年-1956年,我国对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采取________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实行______政策;______年底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_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了______________初级阶段。
1954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类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合作化
赎买
1956
公有制
社会主义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2、(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三次会议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颁布于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答案】B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选项B符合题意;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A排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C排除;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与“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无关,D排除。故选择B。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时间 内容 农业 背景
方式
影响
手工业 方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 目的
方式
结果 实质 意义 缺点 1953~1956年底
农业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公私合营(赎买政策-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考点2:三大改造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1966年
1978年
文革开始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956年
三大改造
1976年
文革结束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社会性质的变化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
考点2.2:社会性质的变化
一、基础知识检测
3._____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_____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1953年-1956年,我国对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采取________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实行______政策;______年底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_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了______________初级阶段。
1954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类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合作化
赎买
1956
公有制
社会主义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1.(2020·湖南雨花)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出台《决议》提出:要克服农民分散经营中发生的困难,使广大贫困农民迅速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同时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工业品有广大的销售市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包产到户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落后的农业生产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方式是引导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1950—1952年,C项是1958年,D项是1978年后。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2.(2020·山东宁阳)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下图为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图案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当时的中国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能从图片中得出的信息是完成了三大改造,故C符合题意。飞机和拖拉机代表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我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排除A项。根据图三可以得出我国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故排除B项。根据图四可以得出我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排除D项。故选C。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良好的开端 时间 地点
内容 探索中的失误 背景 具体表现 影响 调整 认识 启示 中共八大
1956年
北京
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①
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大跃进”: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2)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社合一,“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61年初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考点3.1: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知识拓展1
1.“左”倾与“右”倾:前者是指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后者是指思想、观念僵化,对反动势力表现软弱、忍让。
2.党的历史上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
①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被迫长征,直到遵义会议才得以纠正;
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纠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主题 具体内容 建 设 成 就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就 工业 (1)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2)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 (3)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交通 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科学技术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居世界领先地位 模范人物 “铁人” 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 优秀品质 (1)爱国主义精神 (2)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3)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 (4)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影响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考点3.3:建设成就
一、基础知识检测
5.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1958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_______,发动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了调整经济,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八字方针,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6.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从_____年到____年,其中最大的冤案是________案,文革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我们的教训是必须加强______和______建设,必须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
7.在探索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模范人物:“铁人”_______、党的好干部_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1966
1976
刘少奇
民主
法制
经济建设
王进喜
焦裕禄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1、(2020年河北)小说《平凡的世界》写道:孙少平的姐夫王满银,从一个河南手艺人那里买了些老鼠药,在集市上倒卖了其中的十几包,每包赚了五分钱,总共得利不到一元。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和那些扩大了几尺自留地或犯了点其他“资本主义”禁忌的老百姓等,都被强制“劳教”。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可知,批判走资派是文化大革命的目标之一,这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故C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故A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B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重点详解
史料研读
实战演练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知识建构
2、(2021年苏州中考真题)下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A.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答案】A
【详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涌现出一些英雄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他们的共同精神是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故A符合题意;B、C和D不符合材料中人物的时代精神,排除。故选A。
三、核心素养专练
[唯物史观]
1.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泼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据此可知,“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A.苏联的帮助
B.党的正确领导
C.全国人民的热情参与
D.相对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C
三、核心素养专练
[时空观念]
2.诗言志,史铸诗。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1963年发表)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
①“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A
三、核心素养专练
[唯物史观]
3.20世纪50年代中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运动完成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文化大革命”结束
B
三、核心素养专练
[史料实证]
4.1952年国营经济占比19.1%,合作社经济占比1.5%,公私合营经济占比0.7%,个体经济占比71.8%,资本主义经济占比6.9%。到1956年国营经济占比32.3%,合作社经济占比53.4%,公私合营经济占比7.3%,个体经济占比7.0%,资本主义经济占比0.1%。1952年和195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
C
三、核心素养专练
[家国情怀]
5.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A.大庆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
C.长征精神
D.艰苦奋斗精神
D
四、看图说话
教材P20
(1)据图指出一五计划建设主要分布地区。
中东部地区。
(2)据图指出一五计划的建设重点。
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3)据图指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
东北地区。
(4)重工业为什么集中在东北?
东北工业基础较好;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东北矿产资源丰富;……
五、材料题解题技巧
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是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们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
(1)材料一中,第一个任务完成的标志是什么?说明材料一中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标志: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关系: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
五、材料题解题技巧
材料二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中国的经济存在什么问题?新中国以什么对策解决这一问题?
问题:
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我国工业落后,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对策:
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五、材料题解题技巧
材料三 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实质和意义。
措施:
实质: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意义: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材料题解题技巧
材料四 1978年,邓小平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该刊认为邓小平“给他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4)材料四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发生了什么严重错误?
事件:
错误:
文化大革命;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5)根据以上材料,说说我国这段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交织等)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