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05 22:3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其编目大致反映了自然界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后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西方在一个多世纪后才出现类似的分类学著作。这反映出《本草纲目》 (  )
A.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记载的药物和药方都超过前代
C.全面总结了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
D.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中国古代某书附有123幅插图,包含《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作咸》(制盐)、《陶埏》(陶瓷)、《杀青》(造纸)、《佳兵》(兵器)等18篇。这本书应是 (  )
A.《天工开物》 B.《徐霞客游记》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3.观察《明长城示意图》,从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  )
A.明长城沿黄河河道修建 B.明长城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C.明长城主体由砖石砌筑 D.明长城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4.右图所示是明朝都城北京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
A.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5.今人何满子在参观某一历史人物的陵墓后赋诗一首:“身具澹台志,文存史记魂。于今水浒传,流荡饰乾坤。”该历史人物是 (  )
A.施耐庵 B.吴承恩
C.徐光启 D.罗贯中
6.自秦汉以来,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创作各领风骚。到了明代,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学流行起来。下列关于明代小说、戏曲的介绍正确的是 (  )
A.施耐庵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B.罗贯中的《水浒传》,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C.出现于明朝末年的《西游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D.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建都北京,保留了城市中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北京城的传统中轴线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加上人工的创造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前人组织空间的智慧,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哲学观。
——摘编自穆益文《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今与昔》
材料二 明朝长城地带“田野日辟,商费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在中国历史上,长城既是中原王朝的边防线,又是汉族同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线;既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与经济近代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京城传统中轴线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长城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城、明长城修建的共同特点。
1.明朝中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2.《三国志》中说曹操“广贤纳士,善用人才,施行仁政于民”,而《三国演义》中却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以下关于史书与历史小说的评论,正确的是 (  )
A.历史小说与史书基本一样 B.史书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C.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D.历史小说中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
/答案/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基础过关·巧练】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蒙古贵族 鸭绿江边 嘉峪关 游牧 农耕 元大都 蒯祥 宫城(紫禁城) 罗贯中 水浒传 官逼民反 吴承恩 董其昌 徐渭 汤显祖 牡丹亭
【能力达标·必练】
1.D 2.A 3.D 4.A 5.A 6.D
7.(1)前朝城市格局奠定的基础;自然环境因素;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回答两点即可)
(2)有利于防御;促进民族交融;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
(3)规模宏大;继承和创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等等。
【素养拔高·选练】
1.A 
2.D 《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历史小说通常以史书为依据,历史小说中的人物经过了文学艺术加工,源于史书,但往往不同于史书。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的说法不正确,史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选项D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