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他的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这里的“他”是指 (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肃宗 D.宋太祖
2.北宋宰相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措施中体现北宋在经济上“稍夺其权”的是 ( )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力
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权
3.“宋代的基本政治设计,大幅度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而是沉醉在案头书牍之中。”这一“政治设计”是 ( )
A.分封诸侯 B.设置刺史 C.重文轻武 D.八股取士
4.《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布衣的超过二分之一;布衣官员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北宋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科举制体现了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流动的增强
B.科举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
C.科举制一定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D.科举制促进了宋代文化教育的昌盛
5.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 )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说出赵普认为怎样才能避免出现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为此,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意图是什么 结果如何
材料三 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这一政策也为后世的宋朝皇帝所奉行,影响并贯穿了整个宋朝。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通判的主要作用是 ( )
A.监察中央百官 B.监察地方诸侯
C.分散地方权力 D.转运地方财赋
2.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监察御史张商英因上疏弹劾阻挠变法的枢密使文彦博,反“坐不实贬”,十年未能升迁。进士叶祖治因极力主张变法,他的升迁受到反对派的阻挠及神宗的偏听偏信而未能实现。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
A.皇帝改革的决心不坚定
B.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C.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
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答案/
第6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基础过关·巧练】
960 赵匡胤 开封 中原和南方 兵权 换防 分化事权 军政 财政 文臣 三年一换 通判 转运使 中央集权 皇权 文臣 武将 文官 阵图 科举取士名额 进士 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财政 农田水利法 财政收入
【能力达标·必练】
1.D 2.D 3.C 4.C 5.D
6.(1)削夺地方武将的权力,减少他们的钱粮,减少他们的军队等。控制军权,强化君权,集中财权。
(2)削弱大将的兵权。使中央控制了军权。
(3)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这一政策也导致了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素养拔高·选练】
1.C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