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2节 动物的行为 教学课件(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2节 动物的行为 教学课件(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05 16:27:53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2节 动物的行为(第1课时)
第6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7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导入新课
如果你留心观察周围的动物,你就会发现仙鹤起舞、孔雀开屏、大雁南飞、蜜蜂采蜜等奇妙的现象,其实,这些都是动物行为的表现。
二、讲授新课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运动器官的参与,都能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这些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
二、讲授新课
有些动物能对捕获的食物进行初步的加工,如乌鸦吃核桃前先把它摔碎。
响尾蛇的红外感受器机极其灵敏,能感知一定范围内的鸟或哺乳动物的准确位置。
二、讲授新课
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都是防御行为。
保护色
警戒色
拟态
二、讲授新课
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叫动物的繁殖行为。
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
雄狮
雌狮
二、讲授新课
占有繁殖空间
二、讲授新课
求偶、交配、孵卵及对后代的抚育
二、讲授新课
迁徙行为:动物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场所的行为。
大雁南飞
角马迁徙
二、讲授新课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斗争,这种行为称为攻击行为。
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
二、讲授新课
动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的领域,动物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以保卫自己的领域,这就是领域行为。
二、讲授新课
节律行为:动物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的周期性现象,称为节律行为。
潮汐节律:随着海洋涨潮、落潮,动物产生的节律性的变化。
月节律:节律周期为28天,以月亮的运行为定时因素。
日节律:节律周期为24小时,其行为和白昼黑夜的交替相关。
年节律:节律周期为一年。
二、讲授新课
招潮蟹的潮汐节律
大雁南飞的季节节律
昼行性动物
夜行性动物
二、讲授新课
蚁后:体形最大,是专职的“产卵机器”。
白蚁群体成员有明显的分工
雄蚁:专与雌蚁交尾,完成受精过程。
兵蚁:专司蚁穴的保卫,护巢御敌。
工蚁:个体最小,筑巢、喂养其他各种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二、讲授新课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提出有关蚂蚁觅食行为的问题。
2.根据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
3.观察和记录蚂蚁的觅食行为。
4.小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
二、讲授新课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1.蚂蚁是如何寻找食物的?主要食物是什么?蚂蚁对不同食物是否有选择?
很多蚂蚁通过气味来寻找食物。
蚂蚁的取食方法多种多样:例如,有一些蚂蚁会保护蚜虫,它们用触角拍打蚜虫的尾部,使蚜虫分泌出汁液,供蚂蚁吮吸。
蚂蚁的食物: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的,有的为植食性的,有的为杂食性的。
二、讲授新课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2.统计觅食不同食物的蚂蚁数量,你得出什么结论?
蚂蚁对不同的食物有选择。
3.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食物的气味、颜色等对蚂蚁觅食的影响?
在实验区域的不同方向上放置不同气味、颜色的食物,然后记录觅食蚂蚁的数量以及蚂蚁觅食该食物的量,经过统计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三、课堂反馈
B
D
1 .白居易诗:“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描述的是母燕的( )
A .社群行为 B .繁殖行为
C .攻击行为 D .防御行为
2.冬天来临,燕子带者幼鸟飞向南方,这种行为属于( )
A.取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节律行为
再 见(共15张PPT)
第2节 动物的行为(第2课时)
第6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7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导入新课
在动物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小动物的精彩表演,这些小动物是生来就会表演节目的吗?
二、讲授新课
(一)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小袋鼠吃奶
蜘蛛织网
鸟类孵卵
老鼠打洞
定义: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意义:
先天性行为奠定了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但不足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1.先天性行为
二、讲授新课
幼年的黑猩猩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学会用树枝“钓”白蚁吃。
(一)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2.后天性行为
二、讲授新课
定义:
经过学习才能形成的行为。动物的学习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意义:
学习行为大大增加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的能力,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一)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2.后天性行为
二、讲授新课
(一)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后天性行为
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
二、讲授新课
(一)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性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 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所控制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低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行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它们全部行为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二、讲授新课
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
(一)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200次以上尝试与错误
2~4次即可完成复杂迷宫
有差别,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发达,占全部行为比例也就越大。学习行为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拓展思考
你听说过“狼孩”吗?一个小时候被狼收养的孩子。当她被人从狼群中救出后。她喜欢像狼一样叫唤,还会咬人。科研人员努力教她学习说话,可她直到死
前也没有学会说一句话。她也不喜欢吃熟的食物, 爱吃生肉,最终死于吃生肉引起的消化道感染, 当时只有十多岁。从这个故事中,你对人类的的 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这对你树立良好的学 习态度有什么启示?
二、讲授新课
(二)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第一,无论哪一种行为,都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
第二,动物的各种行为都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作用;
第三,每种动物行为的产生都是动物体内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动物行为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
(二)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人们研究动物的行为,就是要揭示动物行为的形成、发生、发展及其与动物生活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能更好地认识、保护和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治有害动物。
三、课堂反馈
1.下列几种动物行为,不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猴子表演骑车 B.小黑猩猩模仿取食白蚁
C.失去雏鸡的母鸡抚爱小猫 D.蚯蚓走“T”字形迷宫
C
D
2.下列现象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看见人举棒,狗就逃跑 B.鹦鹉跟客人说“你好”
C.动物园的小猴推车 D.失去雏鸟的红雀给金鱼喂食
三、课堂反馈
3.关于蜘蛛织网行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是先天具有的本能 B.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C.属于先天性行为 D.是小蜘蛛向大蜘蛛学来的
D
D
D
4.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
A.蚯蚓 B.青蛙 C.蝗虫 D.黑猩猩
5.下列不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鸟筑巢 B.母鸡孵卵 C.公鸡报晓 D.大山雀偷饮牛奶
四、课堂小结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 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所控制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低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行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它们全部行为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