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移项法则,会解形如ax+b=cx+d的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及数学建模思想的作用及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2)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等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准确确定相等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正确地进行移项并解出方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约公元820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讨论下面的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导入二:回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较简便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解方程的基本思想? 回顾2:到目前为止,我们用到的对方程的变形有哪些?目的有哪些?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 问题1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若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若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师生活动 学生审题之后,教师提出问题: (1)你认为题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2)你认为应怎样设未知数,如何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本题中除班级人数x外,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它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 每人分3本,共分出3x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有(3x+20)本; 每人分4本,共需要4x本,减去缺少的25本,这批书共有(4x-25)本. 教师:明确表示这批书总数的两个代数式相等,那么如何列出方程呢? 学生:列方程:3x+20=4x-25. 教师:回顾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2.尝试合作,探究方法 问题2 方程3x+20=4x-25与前面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1: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而上一节课中的方程中含x的项在等号的一侧,常数项在等号的另一侧. 问题3 怎样才能将它转化为x=a(常数)的形式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2:为了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减4x;为了使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减20.利用等式的性质1,得3x-4x=-25-20.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总结.在方程中应使含未知数x的项集中于方程的一边,常数项集中于方程的另一边,为此可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 上面方程的变形,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移到右边,把右边的4x变为-4x移到左边.把某项从等式一边移到另一边时有什么变化?教师说明并板书,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由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纠正并规范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教师强调每一步骤应注意的问题. 师生活动 教师规范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问题4 移项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得出:移项的依据为等式的性质1. 问题5 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问题,师生共同整理:通过移项,可以简化方程,使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归纳 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它的实质就是运用等式的性质1,在方程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使方程含有未知数的项位于方程的一边(左边),不含有未知数的项位于方程的另一边(右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从表示上看,相当于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另一边,所以称为移项. 移项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2)移项要改变符号.在方程的同一边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是移项,如解方程2x-3+3x=6,变化为2x+3x-3=6不是移项,交换方程同一边两项的位置,必须连同其运算符号一起交换. 新知应用 例 解下列方程: (1)3x+7=32-2x;(2)x-3=x+1. 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例题,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演练,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演练,教师最后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 解:(1)移项,得3x+2x=32-7. 合并同类项,得5x=25. 系数化为1,得x=5. (2)移项,得x-x=1+3. 合并同类项,得-x=4. 系数化为1,得x=-8. 课堂练习 (见导学案“当堂达标”) 师生活动 教师巡视学生解题的情况,并给予指导,小组交流并展示解题过程. 参考答案 1.D 2.(1)2x-3x=1+4 (2)x-x=-4-1 (3)-0.3y-0.8y=-3-2 (4)0.5y+0.7y=3+2 3.A 4.A 5.解:(1)x=1;(2)x=-24;(3)x=5; (4)x=-2;(5)t=6;(6)x=-4. 6.解:设有x个小朋友. 根据题意,得3x+12=5x-10. 移项,得3x-5x=-10-12. 合并同类项,得-2x=-22. 系数化为1,得x=11. 3x+12=45. 答:有11个小朋友,45块糖. 7.分析:设出小丽的年龄,列一元一次方程可解. 解:设小丽的年龄为x岁. 根据题意,得3x-3=18.解得x=7. 答:小丽的年龄是7岁. 8.解:4x-1+3x-6=0. 移项,得4x+3x=1+6. 合并同类项,得7x=7. 系数化为1,得x=1. (见导学案“课后提升”) 参考答案 1.分析:根据用不同的式子表示同一个量相等来列方程,不变的量是零件的总数. 解:设计划加工x天. 根据题意,得44x+20=50x-10. 移项,得44x-50x=-10-20. 合并同类项,得-6x=-30. 系数化为1,得x=5. 答:计划加工5天. 2.解:设正方形F的边长为?x cm,?根据题意,知正方形E的边长为x cm,正方形D的边长为(x+1)cm,正方形C的边长为(x+2)cm. 而正方形B的边长可以表示为(x+3)cm,也可以表示为(x+x-1)cm,所以x+3=x+x-1,解得x=4. 答:正方形F的边长为4 cm. 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起到什么作用?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解ax+b=cx+d型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4)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并回答问题.教师最后梳理、概括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对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一个全面认识,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教材第91页习题3.2第3(3)(4)题,第4,5,11题 板书设计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2课时) 问题 练习1 例题 练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