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05 18: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右面的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B.尖端科技开始领先美苏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这个“他”指的是“两弹元勋”(  )
A.杨利伟 B.翟志刚
C.邓稼先 D.袁隆平
3.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  )
A.取得航空航天领域大突破
B.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C.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科教兴国取得重大的成就
4.1970年,宇宙中第一次出现中国制造的“星星”;2020年,中国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正式完成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中国制造的这颗“星星”是 (  )
A.神舟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嫦娥一号 D.天宫一号
5.中国某科幻电影呈现了航天员升入太空从事科研的场景,涉及载人航天技术。下列各项成就与这一技术密切相关的是 (  )
A.中国制成第一架飞机 B.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
6.给下面这组图片确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
A.“两弹一星”功臣 B.载人航天工程
C.保障粮食安全 D.人类健康事业
7.2021年5月22日,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逝世,有网友发文悼念:“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位科学家是 (  )
A.钱学森 B.袁隆平
C.于敏 D.焦裕禄
8.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 (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杨利伟 D.钱学森
9.右图所示是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其中篆书印章的汉字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请你判断,该邮票纪念的内容应属于 (  )
A.经济建设方面 B.国防科技方面
C.民族宗教方面 D.科学文化方面
10.“他的一系列作品,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中国独特的文化风格,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也因此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文中的“他”是 (  )
A.老舍 B.路遥
C.莫言 D.鲁迅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早在1550年就第一个提出中国对世界所“具有影响的三大发明……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位外国医学家。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除了发明造纸术之外,材料中提到的“三大发明”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弹一星”的成功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屠呦呦“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是什么 有何影响
(4)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这些当代科学家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970年 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003年10月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7年10月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16年8月 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2021年5月 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材料二 众多科学家曾生活在“国破山河在”的动荡年代,有“科技救国”的理想。为建设新中国,原中央研究院的81位院士,60人拒绝了国民党的威逼利诱,选择驻守故土;新中国成立前后,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怀揣着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梦想,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毅然决然归国效力。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回归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研究体系。在这个火红年代,科技工作者以爱国、奉献、创新、协同的精神,在天地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摘编自《新中国以科学家精神推进科技创新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高技术研究的重点,促进高技术研究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答案
【基础过关·巧练】
1964 原子弹 氢弹 1970 人造地球卫星 邓稼先 中华民族 核垄断 国防 神舟一号 杨利伟 神舟七号 翟志刚 籼型杂交水稻 粮食安全 饥饿问题 青蒿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茶馆 英雄儿女 莫言
【能力达标·必练】
1.A  本题以一幅历史漫画为切入点,考查“两弹一星”的相关内容。据材料信息“1966年”“《爆炸声中除旧》”并结合所学可知,1966年,中国首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使中国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力量快速地向前发展。故选A。
2.C 3.B 4.B 5.D 6.B 7.B 8.A 9.D 10.C
11.(1)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2)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提高了疟疾的治愈率,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4)爱国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素养拔高·选练】
(1)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②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
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③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④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⑤培养和引进大批高端人才,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⑥我国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