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考地理历年全国卷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2 地球上的水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考地理历年全国卷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2 地球上的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22 16:07:44

文档简介

高考地理历年全国卷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2 地球上的水
一、单选题
(2022·全国甲卷)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A
【知识点】海岸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海岸线与海岸带
【解析】【点评】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1.由图可知,图中相邻两条海岸线之间时间间隔是为20年,两条线之间的间距越大,说明海岸线变化最快,图中信息显示,图中海岸线逐渐向陆地方向移动,且在1950—1970年间距最大,说明该时期海水对海岸侵蚀作用较强。
A、该地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地区,该地区属美洲板块内部,比较少发生地震。A错误;
B、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一般持续时间较短,较少造成海水侵蚀,且海啸过后海平面大多恢复原样。B错误;
C、该地区位于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该地区易发飓风,一般伴随强风暴雨,还会形成风暴潮,造成海岸侵蚀严重。C正确;
D、汹涌的洪水给海岸带来大量泥沙,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D错误。
故答案为:C。
2.①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甲水域北岸(靠近陆地)岸线基本稳定,说明甲水域不受海洋作用影响,故可以判定甲属于陆地上的湖泊,而不是海湾。①正确;
②由图可知,从1890—2010年年间该区域海岸线近似平直,说明海水侵蚀作用对甲水域没有影响,说明甲水域不是海湾,而是陆地上的湖泊。②正确;
③河流可以注入湖泊,也可以注入海洋,有河流汇入。不是判断湖泊的依据,③错误;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不是其确定为湖泊依据,④错误。
故A①②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全国乙卷)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4.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答案】3.A
4.C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解析】【点评】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1.从三个方面把握河流的补给类型(1)雨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2)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3)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河流流量稳定。
2.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关键词),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降水与蒸发的关系。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凌汛:与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有关。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含沙量:主要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
3.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图中O、P两点的流量相同,均为15000m3/s,但是两点水位P点大于O点,故可以判断O点流量是处于最大流量之前,水位较低,由于下游水位较低,流速较快;P点点的流量是处于最大流量之后,水位较高,下游水位较高,水流速度较慢。故可以确定,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A正确。故答案为:A。
4.由图可知,与1958年7月比较,1996年8月最大流量(洪峰流量)较小,但最高水位(洪峰水位)较高,水位高差(汛期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的差值)较小,但水位数值较高,即1996年8月的河床较高,说明1996年8月的河流的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洪水期含沙量较小。C正确,故答案为:C。
(2021·全国甲)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问题。
5.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6.图2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7.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答案】错误
5.C
6.A
7.C
【知识点】海底地形的形成
【解析】【点评】珊瑚礁形成条件:
造礁珊瑚对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等条件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水温:珊瑚生长的水温约为20~30℃。J.D.米利曼认为23~27℃是造礁珊瑚生长发育的最佳水温水温上限可达29℃。热带海区,这一最佳水温出现在冬季和春季,因而许多学者认为冬季珊瑚生长最快。
盐度:造礁珊瑚生长在盐度为27~40‰的海水中,最佳盐度范围是34~36‰。
水深:一般认为造礁珊瑚生长的水深范围是 0~50米.
光照:一般热带光照强,时间长,平均光照率在50%以上,有利于珊瑚礁的发育。
风和风浪:一般迎风浪一侧礁发育较好。新月形和马蹄形礁体的凸面是迎风迎浪的。
河流:河流入海处,海水盐度低,泥沙含量大,混浊度高,海水透明度低,会使珊瑚窒息而死,所以有大量泥沙入海的河口处一般不发育岸礁。
海平面变动:当海面稳定时,珊瑚礁平铺发展,但厚度不大;当海面上升或海底下沉时,形成的礁层厚度较大,礁体可发育成塔形、柱形,也有的礁体可深溺于海面以下成为溺礁。当海面下降或地壳上升时,形成的礁层厚度也不大,也有的礁体可高出海面成为隆起礁。
5.珊瑚礁的发育是珊瑚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②阶段是海底火山在喷发中不断向上生长,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还没有珊瑚礁出现,④阶段火山停止喷发,开始有珊瑚生长,出现小面积珊瑚礁,①阶段珊瑚礁面积不断扩大,③阶段珊瑚礁面积达到最大最厚,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6.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④阶段海平面先上升,岛屿下沉,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浅海岸边沉积形成珊瑚礁,后来海平面下降使珊瑚礁出露海面,A符合题意;海平面先降后升,珊瑚礁就先出露海面后被海水淹没,海平面持续上升 、持续下降都不能有造礁珊瑚稳定的生长环境,难以出现珊瑚礁,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 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 说明此处水温比较高。在西太平洋35°N附近的海域有暖流流经,增加了水温,满足珊瑚生长,有利于珊瑚礁的形成,C正确; 岛屿众多只是提供了珊瑚虫固着的基底;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东亚季风能影响珊瑚礁分布走向,ABD都没有增加水温满足珊瑚生长, 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0·新高考I)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9.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温 B.水深 C.水量 D.水质
【答案】8.C
9.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点评】大气降水是陆地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冰川融水的内流河的主要的补给水源,河流的径流量与气温有关;地下水与河流水互为补给,河流处于汛期时,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是地下水补给河水,湖水与河流水互为补给,河流处于汛期时,河流补给湖水,枯水期是湖水补给河水。
8.由图文信息可知,奥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位于巴尔干半岛,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较少,故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奥赫里德湖几乎无河流注入,B错。题干材料提示,奥赫里德湖东侧的加利契察山岩性为石灰岩,石灰岩吸水性强,含水量大,可以为奥赫里德湖提供稳定的水源,C对。该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低,几乎没有终年积雪,D错。故答案为:C。
9.由图文信息可知,两湖的纬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温差异不大,故A错。奥赫里德湖面积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应该渔业资源更丰富,但实际渔产不如普雷斯帕湖丰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原因,故BC错。影响渔业资源主要因素是饵料,奥赫里德湖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质好,营养盐类少,饵料不足,渔产不丰,故D对。故答案为:D。
10.(2020·全国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答案】(1)B
(2)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参照图 3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答案为:B。(2)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
【点评】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②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③并不是所有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
11.(2018·全国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 ,平坦面上均滩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小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1)A
(2)A
(3)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知T0地貌塑造现在还在继续,其它洪水水位达不到,说明已经稳定。故答案选A。
(2)从图中可以看出,粒径T3>T0>T2>T1,一般流速越大,粒径越大,故T3时期流速最大。故选A。
(3)从图中看以看出,河流一侧的台地颗粒大的在上,说明落差大,流速快,经地壳抬升后,落差变小,流速减小,粒径变小。答案选D。
故答案为:(1)A(2)A(3)D
【点评】(1)本题以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河床变化为载体,考查河流的作用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本题以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河床变化为载体,考查河流堆积作用和流速关系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读图、析图,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本题以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河床变化为载体,考查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的关系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以及读图分析的能力。
关键信息
获取信息 材料信息 ①从材料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可以推断出可该河流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从平坦面上堆积砾石以及平均粒径,可以推断淤积的时间及堆积的水流强度; ③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知T0地貌塑造现在还在继续,其它已经稳定。
地图信息 从粒径看出落差越来越小,侵蚀越来越弱可以推断出地壳一直在抬升。
二、综合题
12.(2020·新高考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下图),海拔1875~2106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
(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
【答案】(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
(2)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质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湿地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形角度看,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西大河、东大河河流可以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且湿地位于断层处,地下水沿断层出露;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湿地位于盆地低洼地,易积水形成湿地。(2)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地。据图可知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夏季洪水期可以拦蓄洪水;湿地位于低洼地,受地下水补给,水源稳定,在枯水期可以为水库稳定供水;湿地水流较慢,利于泥沙沉积,可以减少泥沙进入水库,湿地可以降解污染物,对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了入库径流,提高入库水质。
【点评】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13.(2018·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1)地貌:地势较高;地势较为平坦,坡度小;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蒸发量较小。
(2)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和蒸发量短时间不会巨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
(3)含盐量逐渐增大。原因: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降水量较少,湿地水面较大蒸发量较大;乌裕尔河沿岸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注入湿地水量减少;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
(4)同意:乌裕尔河原本是嫩江的支流,有河流故道连接;扎龙湿地与嫩江之间地势平坦,距离较近;工程量小,成本低,建设时间短;改善乌裕尔河及扎龙湿地水环境,降低污染,提高自净能力和河流的自然生产力,扩大环境容量;减轻次生盐渍化、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提高生物多样性。
或反对:破坏扎龙湿地,使得湿地蓄水外泄,湿地萎缩;破坏湿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量大,水质较差,污染嫩江水质,扩大污染范围;泥沙淤积,有季节性冻土,沼泽广布,施工环境差;影响扎龙湿地旅游、科研等相关行业。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要想形成湿地需要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气候需要有较多的降水且蒸发较弱。
(2)一个地区的湿润度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和蒸发量短时间不会巨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
(3)内流河及内流湖地区,由于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随着蒸发的增强,故盐度逐渐变大。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注意回答时的开放性,结合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对本区域的生态产生的有利和不利的生态问题方面去作答。
故答案为:(1)地貌:地势较高;地势较为平坦,坡度小;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蒸发量较小。
(2)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和蒸发量短时间不会巨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
(3)含盐量逐渐增大。原因: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降水量较少,湿地水面较大蒸发量较大;乌裕尔河沿岸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注入湿地水量减少;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
(4)同意:乌裕尔河原本是嫩江的支流,有河流故道连接;扎龙湿地与嫩江之间地势平坦,距离较近;工程量小,成本低,建设时间短;改善乌裕尔河及扎龙湿地水环境,降低污染,提高自净能力和河流的自然生产力,扩大环境容量;减轻次生盐渍化、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提高生物多样性。
或反对:破坏扎龙湿地,使得湿地蓄水外泄,湿地萎缩;破坏湿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量大,水质较差,污染嫩江水质,扩大污染范围;泥沙淤积,有季节性冻土,沼泽广布,施工环境差;影响扎龙湿地旅游、科研等相关行业。
【点评】本题以湿地面积变化为载体,考查了湿地形成条件、河流对湿地的作用、湿地变化及保护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识记、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 1高考地理历年全国卷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2 地球上的水
一、单选题
(2022·全国甲卷)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2·全国乙卷)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4.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2021·全国甲)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问题。
5.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6.图2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7.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2020·新高考I)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9.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温 B.水深 C.水量 D.水质
10.(2020·全国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11.(2018·全国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 ,平坦面上均滩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小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二、综合题
12.(2020·新高考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下图),海拔1875~2106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
(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
13.(2018·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知识点】海岸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海岸线与海岸带
【解析】【点评】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1.由图可知,图中相邻两条海岸线之间时间间隔是为20年,两条线之间的间距越大,说明海岸线变化最快,图中信息显示,图中海岸线逐渐向陆地方向移动,且在1950—1970年间距最大,说明该时期海水对海岸侵蚀作用较强。
A、该地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地区,该地区属美洲板块内部,比较少发生地震。A错误;
B、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一般持续时间较短,较少造成海水侵蚀,且海啸过后海平面大多恢复原样。B错误;
C、该地区位于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该地区易发飓风,一般伴随强风暴雨,还会形成风暴潮,造成海岸侵蚀严重。C正确;
D、汹涌的洪水给海岸带来大量泥沙,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D错误。
故答案为:C。
2.①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甲水域北岸(靠近陆地)岸线基本稳定,说明甲水域不受海洋作用影响,故可以判定甲属于陆地上的湖泊,而不是海湾。①正确;
②由图可知,从1890—2010年年间该区域海岸线近似平直,说明海水侵蚀作用对甲水域没有影响,说明甲水域不是海湾,而是陆地上的湖泊。②正确;
③河流可以注入湖泊,也可以注入海洋,有河流汇入。不是判断湖泊的依据,③错误;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不是其确定为湖泊依据,④错误。
故A①②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3.A
4.C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解析】【点评】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1.从三个方面把握河流的补给类型(1)雨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2)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3)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河流流量稳定。
2.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关键词),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降水与蒸发的关系。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凌汛:与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有关。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含沙量:主要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
3.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图中O、P两点的流量相同,均为15000m3/s,但是两点水位P点大于O点,故可以判断O点流量是处于最大流量之前,水位较低,由于下游水位较低,流速较快;P点点的流量是处于最大流量之后,水位较高,下游水位较高,水流速度较慢。故可以确定,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A正确。故答案为:A。
4.由图可知,与1958年7月比较,1996年8月最大流量(洪峰流量)较小,但最高水位(洪峰水位)较高,水位高差(汛期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的差值)较小,但水位数值较高,即1996年8月的河床较高,说明1996年8月的河流的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洪水期含沙量较小。C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错误
5.C
6.A
7.C
【知识点】海底地形的形成
【解析】【点评】珊瑚礁形成条件:
造礁珊瑚对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等条件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水温:珊瑚生长的水温约为20~30℃。J.D.米利曼认为23~27℃是造礁珊瑚生长发育的最佳水温水温上限可达29℃。热带海区,这一最佳水温出现在冬季和春季,因而许多学者认为冬季珊瑚生长最快。
盐度:造礁珊瑚生长在盐度为27~40‰的海水中,最佳盐度范围是34~36‰。
水深:一般认为造礁珊瑚生长的水深范围是 0~50米.
光照:一般热带光照强,时间长,平均光照率在50%以上,有利于珊瑚礁的发育。
风和风浪:一般迎风浪一侧礁发育较好。新月形和马蹄形礁体的凸面是迎风迎浪的。
河流:河流入海处,海水盐度低,泥沙含量大,混浊度高,海水透明度低,会使珊瑚窒息而死,所以有大量泥沙入海的河口处一般不发育岸礁。
海平面变动:当海面稳定时,珊瑚礁平铺发展,但厚度不大;当海面上升或海底下沉时,形成的礁层厚度较大,礁体可发育成塔形、柱形,也有的礁体可深溺于海面以下成为溺礁。当海面下降或地壳上升时,形成的礁层厚度也不大,也有的礁体可高出海面成为隆起礁。
5.珊瑚礁的发育是珊瑚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②阶段是海底火山在喷发中不断向上生长,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还没有珊瑚礁出现,④阶段火山停止喷发,开始有珊瑚生长,出现小面积珊瑚礁,①阶段珊瑚礁面积不断扩大,③阶段珊瑚礁面积达到最大最厚,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6.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④阶段海平面先上升,岛屿下沉,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浅海岸边沉积形成珊瑚礁,后来海平面下降使珊瑚礁出露海面,A符合题意;海平面先降后升,珊瑚礁就先出露海面后被海水淹没,海平面持续上升 、持续下降都不能有造礁珊瑚稳定的生长环境,难以出现珊瑚礁,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 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 说明此处水温比较高。在西太平洋35°N附近的海域有暖流流经,增加了水温,满足珊瑚生长,有利于珊瑚礁的形成,C正确; 岛屿众多只是提供了珊瑚虫固着的基底;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东亚季风能影响珊瑚礁分布走向,ABD都没有增加水温满足珊瑚生长, 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8.C
9.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点评】大气降水是陆地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冰川融水的内流河的主要的补给水源,河流的径流量与气温有关;地下水与河流水互为补给,河流处于汛期时,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是地下水补给河水,湖水与河流水互为补给,河流处于汛期时,河流补给湖水,枯水期是湖水补给河水。
8.由图文信息可知,奥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位于巴尔干半岛,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较少,故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奥赫里德湖几乎无河流注入,B错。题干材料提示,奥赫里德湖东侧的加利契察山岩性为石灰岩,石灰岩吸水性强,含水量大,可以为奥赫里德湖提供稳定的水源,C对。该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低,几乎没有终年积雪,D错。故答案为:C。
9.由图文信息可知,两湖的纬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温差异不大,故A错。奥赫里德湖面积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应该渔业资源更丰富,但实际渔产不如普雷斯帕湖丰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原因,故BC错。影响渔业资源主要因素是饵料,奥赫里德湖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质好,营养盐类少,饵料不足,渔产不丰,故D对。故答案为:D。
10.【答案】(1)B
(2)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参照图 3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答案为:B。(2)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
【点评】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②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③并不是所有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
11.【答案】(1)A
(2)A
(3)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知T0地貌塑造现在还在继续,其它洪水水位达不到,说明已经稳定。故答案选A。
(2)从图中可以看出,粒径T3>T0>T2>T1,一般流速越大,粒径越大,故T3时期流速最大。故选A。
(3)从图中看以看出,河流一侧的台地颗粒大的在上,说明落差大,流速快,经地壳抬升后,落差变小,流速减小,粒径变小。答案选D。
故答案为:(1)A(2)A(3)D
【点评】(1)本题以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河床变化为载体,考查河流的作用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本题以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河床变化为载体,考查河流堆积作用和流速关系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读图、析图,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本题以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河床变化为载体,考查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的关系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以及读图分析的能力。
关键信息
获取信息 材料信息 ①从材料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可以推断出可该河流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从平坦面上堆积砾石以及平均粒径,可以推断淤积的时间及堆积的水流强度; ③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知T0地貌塑造现在还在继续,其它已经稳定。
地图信息 从粒径看出落差越来越小,侵蚀越来越弱可以推断出地壳一直在抬升。
12.【答案】(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
(2)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质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湿地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形角度看,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西大河、东大河河流可以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且湿地位于断层处,地下水沿断层出露;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湿地位于盆地低洼地,易积水形成湿地。(2)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地。据图可知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夏季洪水期可以拦蓄洪水;湿地位于低洼地,受地下水补给,水源稳定,在枯水期可以为水库稳定供水;湿地水流较慢,利于泥沙沉积,可以减少泥沙进入水库,湿地可以降解污染物,对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了入库径流,提高入库水质。
【点评】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13.【答案】(1)地貌:地势较高;地势较为平坦,坡度小;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蒸发量较小。
(2)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和蒸发量短时间不会巨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
(3)含盐量逐渐增大。原因: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降水量较少,湿地水面较大蒸发量较大;乌裕尔河沿岸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注入湿地水量减少;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
(4)同意:乌裕尔河原本是嫩江的支流,有河流故道连接;扎龙湿地与嫩江之间地势平坦,距离较近;工程量小,成本低,建设时间短;改善乌裕尔河及扎龙湿地水环境,降低污染,提高自净能力和河流的自然生产力,扩大环境容量;减轻次生盐渍化、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提高生物多样性。
或反对:破坏扎龙湿地,使得湿地蓄水外泄,湿地萎缩;破坏湿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量大,水质较差,污染嫩江水质,扩大污染范围;泥沙淤积,有季节性冻土,沼泽广布,施工环境差;影响扎龙湿地旅游、科研等相关行业。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要想形成湿地需要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气候需要有较多的降水且蒸发较弱。
(2)一个地区的湿润度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和蒸发量短时间不会巨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
(3)内流河及内流湖地区,由于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随着蒸发的增强,故盐度逐渐变大。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注意回答时的开放性,结合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对本区域的生态产生的有利和不利的生态问题方面去作答。
故答案为:(1)地貌:地势较高;地势较为平坦,坡度小;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蒸发量较小。
(2)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和蒸发量短时间不会巨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
(3)含盐量逐渐增大。原因: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降水量较少,湿地水面较大蒸发量较大;乌裕尔河沿岸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注入湿地水量减少;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
(4)同意:乌裕尔河原本是嫩江的支流,有河流故道连接;扎龙湿地与嫩江之间地势平坦,距离较近;工程量小,成本低,建设时间短;改善乌裕尔河及扎龙湿地水环境,降低污染,提高自净能力和河流的自然生产力,扩大环境容量;减轻次生盐渍化、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提高生物多样性。
或反对:破坏扎龙湿地,使得湿地蓄水外泄,湿地萎缩;破坏湿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量大,水质较差,污染嫩江水质,扩大污染范围;泥沙淤积,有季节性冻土,沼泽广布,施工环境差;影响扎龙湿地旅游、科研等相关行业。
【点评】本题以湿地面积变化为载体,考查了湿地形成条件、河流对湿地的作用、湿地变化及保护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识记、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