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有学者说:“(鸦片战争后)欧洲人渴望中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材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 )
A.西方国家希望从中国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B.西方国家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要求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来办理对外交涉等事务
2. 清朝时期,商人张三从上海运一批货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他气愤地说:“清政府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商船为什么不行 难道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 ”这里的“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3.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右面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订立的条约使清政府 ( )
A.丧失了领事裁判权
B.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C.增开天津为商埠
D.允许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4.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下列史实印证了林则徐的担忧的是 ( )
A.19世纪,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香港岛被英国占领150多年
D.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岛
5.阅读材料,探究19世纪中期清政府反侵略斗争之殇(灾难、悲痛)。
【殇·事】
(1)上面两幅图反映的是哪两次“殇”事 比较两次“殇”事中侵略者入侵路线的异同。
【殇·果】
(2)根据提示分别写出两次“殇”事给我国带来的“殇”果。
【殇·因】
战争是交战双方力量的较量,而经济实力是一切力量的基础,它不仅制约着政治、军事力量,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利;道光帝不论是在禁烟问题上还是在战争问题上都没有坚定的方针……大刀、长矛,还有中弹则破的木帆船,如何拼得过先进的枪炮;八旗兵骄奢淫逸,酗酒赌博;长期的闭关锁国使边防更加薄弱。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反“殇”事失败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写出两点即可)
1.下表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其意图是 ( )
爆发前夕 对“亚罗号事件”进行了重点聚焦和舆论塑造
英军攻占 广州之后 聚焦清军的战败、清朝官员的被捕,塑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
战争进入 尾声时期 发表大量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报道文章和评论,公开呼吁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
A.跟踪报道还原事件真相
B.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
C.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
D.大搞噱头以吸引读者
2.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该言论表明他认为两项条约的签订 ( )
A.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B.客观上使中国融入世界发展进程
C.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D.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答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材知识·必会】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英、法 亚罗号 马神甫
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南京 长江各口岸 鸦片贸易合法化 北京条约 天津 1860 英法联军 东北 西北 150多万 进一步加深
【基础巩固·必练】
1.B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修改条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符合题意。
2.C
3.C 观察漫画可知,该漫画反映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之后,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开天津为商埠。C符合题意。
4.B
5.(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异:鸦片战争中侵略者没有侵入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者攻入了北京。同:都是沿着东南沿海由南向北入侵。(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2)破坏领土:割香港岛给英国;沙俄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劫掠财产: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改变社会性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经济实力落后;统治者昏庸愚昧,立场不坚定;武器落后;士兵作风败坏;边防薄弱。
【思维进阶·选练】
1.C 据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报道内容不符合事件真相,有过分夸大的意思,故排除A;报道过分夸大并不是要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是要为英法联军的侵略提供合理的理由,故排除B;报道不是为了吸引读者,而是渲染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合理性,故排除D。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英国人创办的报纸中有大量污蔑清政府的内容,同时渲染英法联军发动战争的合理性,故选C。
2.B 由材料“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密切了中国与西洋的关系,客观上使中国融入世界发展进程。故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