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
攀舞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语文
2022.07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
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
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
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
了树千,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
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
微黄与千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
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
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栓、棍子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
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
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
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与‘叶’都带密密层
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
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
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禿
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
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
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
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
“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
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锇的韵律美。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
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
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
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
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春《也说“木叶”》)
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