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老山界 第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老山界 第2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6 09:1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老山界 教学详案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红军的脚步,一起翻越了老山界,同学们也了解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时克服了重重困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老山界》一文,分析作者是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这一事件记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 二、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交流: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阅读第22段,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交流: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山谷,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 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运用了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作“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作“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段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的? 交流: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描写尤其精彩,连续运用比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名状的声响描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在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洪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交流:寂静。 (5)作者描写的各种“声响”与夜的特点自相矛盾吗? 交流: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象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思想有何作用? 交流: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战,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拓展延伸 1.怎样理解“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相连,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融合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了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2.第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第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交流: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对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第12段是“奇观”,第18段是“绝景”,补充描写,更能够反映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交流:“横着心”说明了战士们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4.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交流: “战”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因寒冷而发抖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5.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交流: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6.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了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7.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四、达标检测 1.作者说“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答案:“之”字形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俯视)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2.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 星星、山峰、四围的山、山谷。比喻。 3.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象,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答案: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4.品味加点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答案: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答案:生怕:很怕。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引人注目。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答案: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还指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答案: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答案:这句话带有轻松、揶揄的口吻;“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五、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作者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本文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从中我们学到了按照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式,也学到了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还体会到了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和长征的伟大意义,希望同学们可以从中汲取乐观、进取的精神力量,不负韶华,报效祖国!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三。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