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 3.1原子的构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 3.1原子的构成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7-06 06:5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原子的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
威海市乳山市乳山口镇中心学校 陈东
【课题及教学内容】
课题:原子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内容:原子结构发展史、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原子内部结构、原子内部各微粒的关系等。
【课标分析】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现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
3.认识原子的基本特征,能用原子的基本特征解释某些宏观现象;
4.通过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以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对原子的“基本性”加深认识。
【教学难点】
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教学策略】
本主题的教学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理象和简单的实验人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本节通过设疑,帮助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类比用宏观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发挥,以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解决措施:对于以上抽象的知识,设置了以下几种解决措施:
⑴设置“从10亿光年到微粒”的组图和视频,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认识物质世界,知道宇宙间的万物由微粒构成;
⑵设置“原子结构的发展史”,让学生认识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和古希腊一直到近代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体验科学的发展,认识科学发展中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
⑶利用动画模型让学生比较形象的认识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认识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科学事实,通过出乎意料的蛛丝马迹揭开科学的面纱;
⑷通过模型对比让学生理解科学史上各阶段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同时以具体的氧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构成;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联系归纳法、类比法、想象法、模型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教具】
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评价设计】
(一)过程性评价
评价内容: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讲的认真程度,对学习任务完成的快慢及质量,理解与解决问题的深度,开展探究活动的思维灵活性与动手操作的协调性等
评价类型:个人活动评价和小组活动评价
评价方式:自评、他评(包括师评及小组长的评价)
评价结果:等级(优等级、良等级、中等级)
(二)形成性评价
评价原则:以课时内容为基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制定课堂巩固练习,时间在5分钟左右(具体实施时间视实际情况而定)。以此实现对学生深层次理解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的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
⑴能独立完整的填写并总结出原子的构成,明确各粒子在质量、电性、构成物质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⑵能独立完整的并总结出原子的基本特征,并能用这些基本特征解释某些宏观现象,进一步建立化学概念中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的亮点】
1、诗与美的创意
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用心,课件中有大量的类比事例、形象的模型动画对比、恰当的归纳总结、简洁精美的界面等,给学生带来很强的冲击力,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这知识内容的形象认识与深刻理解。其中最特别的一个是设置“从10亿光年到微粒”的组图和视频,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认识物质世界,知道宇宙间的万物由微粒构成;另一个是利用动画模型让学生比较形象的认识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2.类比理解及与生活经验的恰当融合
在理解“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时,使用子弹打西瓜的动图给出预期效果,让学生理解α粒子轰击金箔时出现偏转和反弹的比例虽小但决不能忽略,科学真像往往是从蛛丝马迹中得出的。使用太阳系与原子核的核式结构类比有助于学生理解原子内部构成。讲授原子的基本特征更是使用了多个事例。
3.合作精神的体现
教学中课件、学案、课堂、小组讨论四位一体,同步进行,不仅要求老师多与学生互动,更设置了适当的学生小组讨论,从知识的强化巩固到新知识归纳总结,再到快速应用知识,都强调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以老师的一个点带动小组张一条线,以小组张一条线带动全班整个面,促学竟学。
4.德育教育的渗透
本节课最主要体现德育的就是“原子结构的发展史”,不仅让学生知道春秋时墨子的端说,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整个科学史中体现出的科学研究精神,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猜想,让学生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中认识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
知识回顾——引入环节——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原子的构成——原子构成物质——原子构成物质——课堂练习——课堂检测及评价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多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知识回顾 回顾在化学变化这个前提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师引领回顾分子、原子知识,包括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质区别和联系等 回顾知识,回答问题 投影问题答案,让学生加深在化学变化这个前提中原子不可分
引入环节 让学生产生疑问,在没有“在化学变化中”这个前提时,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 提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那么原子本身是不是真的是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呢?名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要求学生以上帝的视角看这个无边的世界“从10亿光年到微粒”的组图和视频 观看“从10亿光年到微粒”的组图和视频,质疑、发问思考 投影问题,投示“从10亿光年到微粒”的组图和视频,让学生清晰感受宇宙间的万物由微粒构成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师讲述原子结构发展史:古代的原子论,简单介绍我国春秋墨的-端说和古希腊德漠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论。拉瓦锡定义了原子的概念。近代原子学说,简单介绍近代英国道尔顿的原子论及他的实心原子模型。布朗运动及爱因斯坦对它的解释,证明了原子是客观存在的。电子的发现,简单介绍英国汤姆生(汤姆森)发现电子及汤姆生提出的“西瓜式”(“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 阅读课本,听讲解,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认识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 展示不同历史阶段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形象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历程
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认识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科学事实,通过出乎意料的蛛丝马迹揭开科学的面纱 介绍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说明此实验的预期效果和实际结果,说明卢瑟福提出的“核式”原子模型.介绍玻尔对卢瑟福模型的改进。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及他对原子核的设想。查得威克发现中子并完善原子核的构成。 学生自己可以根据汤姆森提出的模型猜想此实验的预期效果,思考出现几种不同现象可能的原因 利用动画形象模拟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利用图片将“核式”原子模型于太阳系类比,让学生尽量形象理解这个著名的实验及结论
小结 初步认识原子可以再分 师独立或提问学生:将“原子结构的发展史”的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对比,认识科学在不完美中不断前进得出结论展示原子内部的图片 学生对比理解,观看图片初步认识原子内部结构 投影展示,让学生形象对比;展示原子内部的图片环节更主要为下一步让学生认识原子内部结构过渡
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以氧原子内部结构动画模拟图为例讲解原子的内部构成 观看、理解、画关系图 投示氧原子内部结构动画模拟图
认识原子内部粒子的电性和质量关系 投示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格 对比找出粒子的电性和质量关系 投示表格和简洁的结论,清晰条理展示结论
认识原子内部粒子的数量关系 投示表3:几种原子的构成 对比找出粒子的数量关系 投示表格,清晰条理展示结论
初步认识原子内部空间及电子运动 解释: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想象理解 投示
进一步认识原子内部的构成和原子内部粒子的各种关系 讲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原子内部的构成和原子内部粒子的各种关系 小组讨论形式完成典型例题 投示典型题及参考答案,使学生清晰快速巩固知识
原子构成物质 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投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认识几种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认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投示几种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让学生形象认识
原子的基本特征 认识原子的特征,用原子的特征解释物理现象 逐条投示举例讲解: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举例类比原子及原子核的小原子之间存在间隔,以水银温度计及铁轨缝隙事例理解原子总在不断运动,以铝汞齐形成动图展示原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原子自身有能量 认识原子的特征,试着用原子的特征解释物理现象,尤其是水银温度计及铁轨缝隙事例 投影图片或动画,展示原子的特征
小试牛刀 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投示练习:包括一个填空题、一个填表题、一个选择题、一个简单计算题 学生独立思考、快速回答 投示练习题
课堂检测 检测学习效果 快问快打八个小题 抢答,抢答成功且答正确给小组加分 投示习题
课后学习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将“从最大到最小”的微视频发至班级群,学生自己观看 学生自己观看,班级群内交流想法 学生自己通过网络观看,网络平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