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筝》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风 筝》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20 21: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风 筝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传神的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法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和感情变化。
4、感受鲁迅先生浓浓的兄弟之情和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鲁迅作品的风格,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不断走近鲁迅,走进鲁迅作品。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第一课时
累计 28节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感受鲁迅先生浓浓的兄弟之情和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鲁迅作品的风格,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不断走近鲁迅,走进鲁迅作品。
教学难点
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温馨和美好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起来学习《风筝》这首散文诗。(板书课题)
二、初学课文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作者是怎样叙述这件事的
(2)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三、质疑探究
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四、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板书设计
风 筝
第一部分(1-2)看到风筝想起往事。
第二部分(3-4)回忆小时侯如何虐杀小兄弟放风筝一事。
第三部分(5-11)二十几年后,作者想承认错误而小弟全然忘却,作者沉痛至极
第四部分(12)进一步道出作者无法不久自己过失的悲哀。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累计 29节 月 日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传神的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法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和感情变化。
4、感受鲁迅先生浓浓的兄弟之情和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鲁迅作品的风格,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不断走近鲁迅,走进鲁迅作品。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大屏幕出示问题
(一)第一组:
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
2、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3、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 (结合书中插图体会)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4、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二)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出示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3、当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 ”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出示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体验拓展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 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四、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板书设计
风 筝
鲁迅的兄弟之情
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
鲁迅的自省精神
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