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奇谋孔明借箭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典名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准备:
《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累计67课时 月 日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自学扫除文字障碍。
3、初步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自学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1、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一定知道关于他的许多故事。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故事。(学生应该会说出
“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
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板书课题)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再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3、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2、学生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课文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指生汇报。
4、学生质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累计 68课时 月 日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3、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回顾故事内容。
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故事,了解人物特点。
1、提出中心话题:诸葛亮、周瑜和鲁肃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段,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学生展开学习。
3、集体交流。
诸葛亮这个人物让大家印象深刻,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你会用哪个词呢?(学生应首先想到“神机妙算”一词。)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预设:(1)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2)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3)诸葛亮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态,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课文。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相关板书。
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指导朗读:周瑜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那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那么,你认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如果我们换一个立场来看待周瑜呢?(站在东吴的立场)
预设:多数学生对周瑜的认识可能局限于,他心胸狭隘,疾贤妒能。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东吴的利益角度给予理解人物。
对于鲁肃呢?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的。)
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3)采访学生。
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你还想知道《三国演义》中更多的人物和故事吗?那就自己去读这本书吧!
板书设计:
用奇谋孔明借箭(节选)
草船借箭,运筹帷幄
重雾迷江,虚张声势
孔明 曹军
中计,雾中乱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