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1张PPT。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辞典中对“经济”一词的解释
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
3.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如“识局经济”(《晋书纪瞻》)、“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卷六)。它的含义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如何处理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经济就是家庭管理(见[古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
5.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
6.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单元结构精耕细作古代农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发展并领先世界古代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提供原料产品投放市场产品投放市场促进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荣前提,
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商品
与市场,商业的进步,调整刺激 、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农业起源的三个中心
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国。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器锄耕铁犁牛耕集体协作(千耦其耘)以家庭为单位(自耕农经济)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规模)
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主要特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器牛耕(落后性)
农业的起源: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中 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
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所有制结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
制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农业生产的目的: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历代统治着重视农业,“以农立国”的思想赋税制度的变化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汉景帝:“农业是天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雍正皇帝认为城里多一工作之人,农村就少一耕作之人,就会对国家造成危害。上述材料体现了古代的什么思想主张?农本思想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决定性的生产部门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迁移、 劳动对象的扩大等。 2.政治因素: 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统治经济的重视、以及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等。【要点详解】3.农业交流程度: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等。4.科技因素: 天文历法的进步、农学著作等。在中国古代,农
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劳作
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
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包括前代基础、自然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要点详解】衡量农业发展的指标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水患的治理;
3.农作物的栽培、推广、引进和种植区域的扩大;
4.荒地的开垦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5.社会人口的增殖;
6.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要点详解】 古代农业史的五个发展阶段
1、原始农业
2、沟洫农业:春秋之前(从原始农业过渡到精耕细作农业)
3、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
战国—魏晋南北朝
4、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
隋—元
5、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 明、清传统农业一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种植经济狩猎饲养多个重心周边扩展多元交汇的特征黄河流域——粟麦为主
长江流域——水稻为主一农业的起源区域性特征一农业的起源中国原始农业的主要特征
农业文化的特点:具有多元交汇和区域性的特征
生产工具的特征:以石器为主,主要有石斧、石铲、耒耜……
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作物、家畜的特点:五谷、六畜
农业结构的特点:以农业为主,农、牧、采、猎相结合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及农业技术的演进)1、耕作工具与方法
西周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汉代:犁壁的使用、播种工具——耧车,牛耕技术广泛运用
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中国犁耕成熟的标志春秋战国:垄作法示意图西汉代 田 法示意图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及农业技术的演进)2、灌溉工具
三国时期马钧发明 的人力提水工具翻车
唐朝时期发明一种水力提水工具筒车 翻车操作图翻车:这也是一种古代的灌溉工具,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建设成就
(1)、内地主要农业区
①上古传说:大禹治水
②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③西汉时期:漕渠、白渠
(2)治理黄河
(3)边疆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坎儿井小农经济=个体农耕经济=自耕农经济
小农经济:指建立在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以自己的劳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业经济。不过,通常所说的小农经济,主要是就其经营规模和个体劳动而言,不限于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封建制度下不仅自耕农,包括租种小块土地的佃农,实行土地国有制或村社所有制下分种小块耕地的农民,都是小农经济。⒈形成:⒉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较少的贸易交流;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规模小,简单的性别分工,难以扩大再生产。春秋战国时期⑴原因:春秋以后,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⑵时间: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⑶地位:四关于小农经济的认识⒈形成:⒉特点:春秋战国时期⒊影响:推动精耕细作发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和近代中国落后原因之一。⑴原因:⑵时间: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⑶地位:(四)关于小农经济的认识⒈形成:⒉特点:春秋战国时期⒊影响:⑴原因:⑵时间: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⑶地位:(四)关于小农经济的认识4.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5.成长原因:有利: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②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③生存需要;
④统治者重农政策。不利:①规模小、条件简陋、简单再生产,难抵天灾人祸;②封建统治腐朽、剥削的沉重和社会动荡。拓展: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归谁所有(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公田制(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1)特点:
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公田制(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特点:
2)性质:
3)确立:商周
4)瓦解:春秋
思考: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有哪些?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瓦解的原因A、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
B、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商鞅变法从根本上废除了井田制)
C、战争频繁:劳动力不断减少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公田制(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特点:
2)性质: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确立:商周
4)瓦解:春秋
5)井田制的正式废除:战国时期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公田制(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1)确立:战国
2)形式:国有和私有(国王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
思考:地主私有土地的来源?
赏赐、公田转化为私田、土地买卖(土地兼并)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自由买卖
——影响:①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②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③阶级矛盾激化,从而引发农民起义
——政府对策:均田、限田,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知识框架土地私有制君主自耕农地主政府掌握国家分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私人开支自给自足
交纳赋税获得方式经营方式产品分配土地兼并主要主导(二)、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从人身依附关系强烈到租佃关系普遍化)1、田庄经营(田庄制):东汉
特点:自给自足、宗法色彩、有私人武装、强烈的 依附关系
2、租佃经营(租佃制):
(1)发展历程:
战国产生;
汉代普遍;
宋代以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二)、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从人身依附关系强烈到租佃关系普遍化)1、田庄经营(田庄制):东汉
特点:自给自足、宗法色彩、有私人武装、强烈的依附关系
2、租佃经营(租佃制):
(1)发展历程:
(2)作用: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更加自由,还出现了更加自由的雇佣劳动关系,这都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二)、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从人身依附关系强烈到租佃关系普遍化)1、田庄经营(田庄制):东汉
特点:自给自足、宗法色彩、有私人武装、强烈的依附关系
2、租佃经营(租佃制):
(1)发展历程:
(2)作用:
(3)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明清以前:
明清以来: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依附关系减弱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
表现——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 生产积极性提高 ;
雇佣关系的出现;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影响——促使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线索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公田”或
“官田”北魏实行
均田制土地私有制(私田)土
地
兼
并土地高度集
中,封建土
地制度成为
桎梏租
佃
制(小结)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业和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要点详解】3、对社会风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1)“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
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
(2)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
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
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
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对文化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5、对中外交流的影响农业的发达会为外交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要点详解】小结:生产工具石犁耒(lěī)
耜(sì)铁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生产方式集体耕作个体小农经济:基本模式经济性质自然经济通过学习,你认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条件的良好与恶劣(天气;地理、气候;土壤等)2、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根本原因)
①农具与技术的改进(耕作工具;灌溉工具;收割工具等)
②农民(劳动力的充足与否;勤劳与否)
③劳动对象(古代主要是土地)3、生产关系--人类处理社会条件的能力
①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归谁所有)
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制度;政策;政局等)
③产品的分配(赋税制度的合理与否)人为因素:
工具、技术;水利建设;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社会政局;政府政策; 劳动者素质…… 规律:
农业发展一靠科技
二靠政策 中国古代的农业热点联系——三农问题
农村问题
主要是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问题
农民问题
主要是减负、增收和素质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进行税费改革,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展: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三农问题1、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始终存在且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封建经济越是发展,土地兼并就越严重。因此,一个王朝后期往往表现比较突出,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战乱等社会不安定因素 。在封建社会,农民与土地的结合极其
不稳定,关系脆弱,极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动荡,人地矛
盾紧张---农民流亡,农业凋敝 3、农民负担沉重。“黄宗羲定律”:历史上每进行一次改革,老
百姓的负担就加重一层;历史上每进行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
生出一次杂派高潮。由于封建生产关系以及剥削制度的存在,在
历代王朝里农民的赋役负担并没有真正得到减轻,反而较前代更
加沉重。---农民无积极性;农业不繁荣 4、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程度低---影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而‘黄宗羲定律’则是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概括出来的。 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 如何从制度上防止“黄宗羲定律”重现?叶青教授认为, 一、要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 二、要从政体上改变,把“城乡分治”改为“城乡同治”。政府应该给城乡提供统一的公共产品,比如道路、农村义务教育等。三、要发展农村经济,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小康建设。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税负率才会下降。根据中国最高立法机关的执行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一项决议,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废除农业税。 2004年3月中旬,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当月底,中国政府就决定:免征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农业税,降低其余11个粮食主产省的农业税税率。到2005年初,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已有28个相继宣告“免征”农业税。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原本计划用5年时间全面废除农业税,事实上只用了2年。 这是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山村。层层梯田是这个山村赖于生存的基
础。大点的地块可能有四五亩,小点的也就几分地。这种情况在
西南地区可能更普遍。现实思考:今天的三农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6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拓展: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福泽成都平原两年多年,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这一次,大地给予了8.0级地震的巨大考验,我们引以为豪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整体完好,仅仅在鱼嘴出现了裂缝。然而都江堰众多的文物古迹就不那么幸运了,二王庙、伏龙观等损毁较严重。当今的中国农业现状
①著名学者杨小岩认为:
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农业是否能够发展,农业发展战略是否对头,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成败。
②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对我们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中国农村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思路提示:
1.精耕细作与现代农业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改进生产工具,全面普及机械化生产
5.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三、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经济区域
→反映了全国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1、古代统一王朝的经济发展重心一般集中在首都
周围及少数重镇2、古代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由黄河中下游到江南唐后期:“扬一益二”;南宋: “苏湖熟,天下足。”
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当今的经济特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二)、人口问题1、我国古代人口流向
①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
如:东汉以后的五胡内迁;元朝少数民族南下
②北方人南迁
③内地人向边疆迁移
④华人外流
⑤外族内流如:东晋末年起,北方人南迁如:秦朝50万人到越族如:郑和下西洋后大量华人去南洋如:唐朝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期形成回族2、古代中原人口迁移的三次高潮两晋之际的第一次高潮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唐安史之乱以后的第二次高潮
←安史之乱的破坏
两宋之际的第三次高潮
←靖康之乱的影响2、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3、我国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的原因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②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③统治阶级处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④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迫使人口迁移4、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人口分布逐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古今人口迁移原因的区别1、古代: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人们自发地迁到相对稳定的地方。
2、今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为了经济建设目的而有组织地引导人口流动。
(2)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增加,国家放松进城的限制。
(3)农村人口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致富的愿望,自发地移向城市。
(4)科技人员和大学生进城读书就业等等
(5)人口迁移的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热点探究:当前农民工流动的成因、特点和利弊1、成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
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
城市的吸引
农村体制改革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
2、特点热点探究:当前农民工流动的成因、特点和利弊1、成因:
2、特点:
流动据经济走向:主要是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区流向发达区;
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
流动不稳定;
文化素质偏低。热点探究:当前农民工流动的成因、特点和利弊1、成因:
2、特点:
3、利:
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促进经济的发展
为城市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提高了民工的收入和文化技术水平,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热点探究:当前农民工流动的成因、特点和利弊1、成因:
2、特点:
3、利:
4、弊:
城镇民工的违法犯罪率上升;
违反计划生育
城市人口激增,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增加城市就业压力,损害环境等。民工盲目无序流动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则相对稳定。中原人口南迁
②北方农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③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④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⑤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朝时期):南方初步发展(奠定基础)
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开始南移)
两宋时期:江南正式成为古代经济重心(完全南移)3.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2)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外来的先进生产工具、生产经验,能推动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离不开决策者的重视,南方的一些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4)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5)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6)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也是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过程。
(7)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也是从内陆逐步走向海洋的过程,为宋元时期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创造了条件。(8)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有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9)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转移也有影响(10)南方过度开发,破坏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古代手工业发展条件物质保障:
直接动力:
技术基础:
政治保证:
根本原因:
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的丰富
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需要
历代经验的积累与技术创新
政府重视与扶持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一)、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辉煌成就1、冶铜技术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繁荣 (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一)、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辉煌成就1、冶铜技术2、冶铁技术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比欧洲晚,但冶铁技术却很快超过欧洲而长期处于领先的地位.春秋:冶炼生铁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一)、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辉煌成就1、冶铜技术2、冶铁技术3、炼钢技术春秋时期开始生产出硬度较强的钢 4、冶金燃料的演变 木炭
春秋 煤
汉代焦炭
南宋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一)、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辉煌成就1、冶铜技术2、冶铁技术3、炼钢技术春秋时期开始生产出硬度较强的钢 4、冶金燃料的演变5、享誉世界的丝织业1、【上古】2、【西周】 4、【唐代】3、【汉代】5、【宋元】6、【明清】开始养蚕缫丝(嫘祖)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出现缂丝棉纺织业发展:——黄道婆推广、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
三锭纺车,使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鼎盛时期: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5、享誉世界的丝织业发展过程
我国纺织原料经历过程:
麻→丝→棉
6、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陶器:新石器时代出现
彩陶6、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陶器:新石器时代出现
瓷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世界最早)
东汉:技术成熟,多为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地方瓷窑
元朝: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期
明朝:五彩瓷
清朝:粉彩、珐琅彩五尖瓣白瓷盘元朝的彩瓷明代五彩瓷器镂空云凤纹瓶 五彩云鹤纹罐清代珐琅彩瓷器白地人物瓶 紫地折枝莲纹瓶米色地花卉碗 (二)、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和特点1、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经营方式 官府统一管理
匠户集中生产
官家专用
皇家私用
不在市场流通民间自主经营
从帮工到雇工
民间消费
在市场流通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
交纳赋税
很少进入市场官营手工业管理
方式流通方式产品
用途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形态
方面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萎缩。春秋战国兴起;唐宋后显著发展,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代中叶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为什么在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①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自身缺
乏活力,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逐渐萎缩。
②民营手工业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
生产商品化程度的大大加深,生产范围、规模也日益扩大,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为民营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雇佣劳动力,因此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课堂小结(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成就?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3000年前2000年前1000年前整体地位:发展趋势:经营方式:农业的补充;长期领先世界。部门增加、规模扩大、分工变细、技术进步、重心南移。三种经营方式并存互为补充,私营手工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一、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日益兴盛起来;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比重。二、古代中国手工业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三、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想一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商业活动基础梳理
(五)、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1、古代商业的发展以物易物,出现原始商业。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官商。出现私商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著名都会。(五)、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1、古代商业的发展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出现长安、洛阳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出现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元代商业的继续繁荣 城市繁荣:大都、杭州对外贸易发达:泉州 明清的徽商与晋商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的出现古代商业的发展典当、
走出国门票号、
走出国门商帮 伴随几百年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②商人队伍日渐壮大,③竞争日益激烈。而封建社会统治者向来推行④重本抑末的政策,在社会阶层的排序中,“士、农、工、商”中商也是屈尊末位。对于商人而言,国家没有明文的法律保护,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的保护自己,
于是商帮就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历史上的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在明清之际曾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相继崛起了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潮商为势力最大、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新特点商业市镇出现;
农产品(包括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广泛使用白银,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新石器晚期和夏朝:使用天然贝壳商周时期:出现骨币、铜贝等人造贝币铜贝骨贝(商)耸肩尖足弧裆型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形态多样化圜钱铜空首布金贝刀 币 郢 爰秦朝:统一币制,以“半两钱”通行天下,奠定此后铜钱的基本形制统一货币半两钱圆形方孔钱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五铢钱大观通宝至正通宝永通万国泰和重宝洪武通宝开元通宝大清铜币 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川蜀地区商业交易极为繁盛,但
政府强制推行笨重的铁钱,“小钱
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
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
即难以携持。”元代宝钞元朝: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蒙文大元通宝明清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银元户部官票明铜钱铜币我们的人民币也会成为文物! 当今,金融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新的革命,网络汇兑,磁卡存折,电子货币替代了传统货币。若干年后,我们现在使用的钱币将退出流通领域作为文物展览,供人们参观浏览。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古代货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2.商品种类由满足贵族消费向满足人民大众需求转变;
3.城市增多,经济功能增强;
4.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6.形成地域性商帮;
7.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追寻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经济政策金融交通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城市的繁荣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城镇发展分两个阶段:(1)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特点:县治以上设交易场所
市坊分开
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严格的时间限制商业发展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商业发展易受到空间的严格控制城镇发展分两个阶段:(1)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2)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宋朝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明清城市特点:经济功能为主的小商业市镇和港口城市兴起兴起。城市的繁荣知识总结周至唐代城市中的市
时间:
地点:
特点:
典型:
宋代城市中的市
时间:
地点:
特点:
典型:有时间控制凡县治以上的城市才
有,在城中特定位置时间空间上受官府严格控制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分散在城中,城郭和
乡村也允许设市(草市)明清:市镇商业繁荣时间空间上打破限制唐长安坊市制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宋汴京街市制城市发展概况1、城市布局的变化
2、外贸枢纽城市的发展
3、城市布局的变化---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周——唐代:商贸在时间和空间上受严格限制
典型:唐都长安的坊市制
宋代以来: 商贸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限制
典型:北宋都城汴梁 坊市制被突破 夜市出现丝绸之路枢纽:
陶瓷之路港口:敦煌、楼兰、龟兹等
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等 棉纺——松江 冶铁——佛山
制瓷——景德镇 转运——汉口、
丝绸——盛泽镇江苏省吴江市 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坊市与城镇城市与商业关系坊与市的含义 发 展 历 程 (概况、特点)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坊:居民居住区;市:商业活动场所严格限制阶段放松限制阶段周秦迄唐唐宋明清⑴市的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市长或市令)设的市;②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并与民居隔开(“市”与“坊”分开) ;③商业交易(市)的时间、地点受到官府严格控制
⑵城市性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整齐划一的坊市制(长安)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②商业活动(市)的时间、地点不受限制;③出现了集镇(四大名镇)、夜市、晓市、鱼市等;④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以江南为盛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的规律及其时代特征(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业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产生变化。阅读上述材料,归纳其体现了什么思想?3、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概念和目的: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开始于战国时的商鞅变法,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明清两代统治者仍顽固延续。根本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变化知识框架 战国前:
战国—秦汉:
中唐以来:
明清:——商业得以迅速发展。
——沉重打击了民间商业。
但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
—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商业繁荣。
——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导致中国
日益落后重视与鼓励重农抑商鼓励外贸、官商分利重农抑商、限制外贸政策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违背了历史潮流评价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解题思路:
实施前期(明清以前):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实施后期(明清以后):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有利于促进封建王朝的发展对古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明清时期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
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根源。国家政策之二-----“海禁”与“闭关锁国”A、含义1.海禁政策:明清时期,政府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2.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一方面严格限制中国人对外交往和出海贸易,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产生的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对外很少有求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海禁”与“闭关锁国”民间贸易明朝的对外贸易官方贸易海禁思考: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对民间贸易实行海禁?闭关锁国 清朝时
期的广州商
馆区。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结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逐渐在世界上落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对付沿海抗清斗争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
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根本原因。
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是客观原因。
1、概况产生继续发展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工场扩大,分工细、雇工数量多、部门和地区增多苏州、杭州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广东佛山冶铁业云南采铜业 四川井盐业 台湾制糖业 陕西伐木业 北京采煤业 景德镇制瓷业和造纸业雇佣和被雇佣关系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前提: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足够的资金);有大量可雇用的自由劳动力
2、产生途径1 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苏州杭州的丝织业2 富有商人打入生产领域,直接雇人组织商品生产——松江暑袜店不同:1 出资人身份不同:一个是手工业者一个是商人
2 组织生产方式不同:一个集中生产,一个是分散生产同;机户或店主与生产者的关系都是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关系3、地位 代表社会发展的趋势;稀疏又微弱;发展缓慢,不占主导地位。出资 出力 经营 利润 劳动工资 货币、生产生活资料所有者(机户)自由劳动者(机工) 雇佣 被雇佣 手工工场
资本主义萌芽含义中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明清具体有何表现?基本要素:资金、市场、劳动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具体表现“大户张机为生”早期资本家靠手中资本来增殖利润苏州工匠每日黎明按工种专长分立玄妙观等处“听大户呼织”出现劳动力市场“计工受值”或“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自由雇佣关系资金市场劳动力增值利润只供官府、贵族消费自给自足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劳动效率高规模大、分工细、生产不计成本、效率低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自由雇佣关系隶属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与传统手工业的比较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国家
政策劳动力国际
市场国内
市场资金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的积累。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贫穷,购买力低下;
腐朽的封建制度
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
观念因素:传统的观念和习俗思考:欧洲14、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也差不多,试分析产生的条件。但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而中国却一直萌而不发,试分析原因。条件产生的原因制约因素政治(环境)资金资源劳动力技术市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土地买卖和高额地租影响商业资本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经济农民的无力购买;闭关锁国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总结)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萌芽产生时间:明中叶以后含义:(三要素)资金、市场、劳动力特点:部分地区力量微弱发展迟缓障碍:经济:政治:思想: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明清专制统治的不断加强。重农抑商闭关海禁政策(原因、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方的异同同:
14-16世纪,中西方都出现了资本主萌芽,都是在手工业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作为标志。
异:
1、从出现的原因看:
经济基础方面、上层建筑方面、 对外政策。
2、从具体表现看
3、从影响看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征起源:兴起较早(商周时期)
发展: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发
展和繁荣
阶段:(各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以后空前繁荣:
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限制);
管理: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此后政府对商
业的控制逐渐减少;(以两宋为界限)
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明清时
期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渐趋萎缩。1、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荣
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国外贸易全面发展
3、类似银行的柜坊和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
纸币很早就出现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应该如何评价?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社会中期:封建社会后期: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等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大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缓慢发展瓦解着封建制度,
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
思想上也冲击着封建制度。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近代前夜(明清)的发展与迟滞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工商业市镇出现赋役制度的变革、原因基础:农业、手工业发达前提:商品经济的繁荣根本: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繁荣标志: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手工工场的出现。表现:首先于明中期江南丝织业中产生(苏州丝织业、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地位:产生于农耕社会内部的资义萌芽,只是在局部地区的局部部门出现,稀疏而又微弱。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因素萌芽综合国力世界领先迟滞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中西实力的对比?近代前夜的危机关系?﹙原因和基础﹚﹙结果﹚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买田置地、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中国西方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封建制度顶峰农耕经济繁荣闭关锁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越洋抢滩、海外殖民思想文化鄙薄科技,文化专制重视科技,思想解放农业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史实----冶炼、纺织、陶瓷、
经营形式---家庭、官营、私营手工业
特点:商业发展历程、特点
城市发展历程、特点
商业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分化出迥异的资本主义萌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市场、清政府政策、观念:买田置地近代落后挨打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土地制度—原始:公有;奴隶:井田;封建:私有
经营形式—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生产工具—从耒耜到曲辕犁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简单协作、个体农耕
特点—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男耕女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