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出现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了文明
C.男女社会地位变化造成私有制的产生 D.国家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2.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洪水和方舟传说,领略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希腊历史博物馆,听希腊神话,感受海洋文明的魅力
3.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一千零一夜》。这说明阿拉伯
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4.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掌握了实权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5.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6.根据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介绍,(西欧)专制政府支持新兴资产阶级发现新航路,支持海上发展,用海军保护本国航运业及海外贸易,有时不惜为此发动战争。16世纪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是如此,她甚至投资于英国的海盗事业。对于上述材料,以下解读错误的是
A.西欧流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B.西欧专制政府与新兴资产阶级有一定的共同诉求
C.新航路开辟有助于西欧专制政府的长期统治
D.西欧殖民扩张的形式较为多样
7.一名高二的学生在学习某知识点时,自主设计了下图表格。这一知识点属于
时间 14—17世纪
地点 意大利
旗帜 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8.如表为德意志和英国不同时期部分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统计。据此可知,儿童入学比率的增长
国家 地区 时间 适龄儿童入学率
德意志 普鲁士 1816年 60%
1848年 82%
英国 英格兰和威尔士 1881年 56%
1901年 70%
A.实现了两国初等教育的普及 B.提升了欧洲居民的文化素质
C.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 D.解决了科技人才的短缺问题
9.《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实际上表明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目的是
A.夺取资产阶级的政权 B.消灭私有制度
C.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D.发展社会生产力
10.“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该局面出现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A.智者运动 B.启蒙运动 C.文艺复兴 D.宗教改革
11.到1885年,欧洲各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实际控制的土地占非洲大陆的30%不到。到1914年,除埃塞俄比亚以外,几乎整个非洲彻底沦为殖民地。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大部分是在19世纪最后十几年和20世纪初的十几年里完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扩张 B.欧美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C.非洲大陆基本被瓜分完毕 D.交通通讯工具取得了巨大突破
12.下表是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独立的时间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拉丁美洲
国家 独立时间
海地 1804年
巴拉圭、委内瑞拉 1811年
阿根廷 1816年
智利 1818年
哥伦比亚 1819年
秘鲁 1821年
巴西、厄瓜多尔 1822年
玻利维亚、乌拉圭 1825年
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 1832年
A.殖民体系已经被摧毁 B.成为多极化格局中重要一极
C.实现了经济政治独立 D.兴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13.“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这段话反映了
A.印度最终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 B.印度已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C.工业革命摧毁了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 D.工业革命客观上推动印度工业化进程
14.法国某位政治家曾指出:“成千上万的华工在我们的工厂里工作,这使我们可以腾出同样数量的法国工人到战争前线去服兵役,”这历史事件发生在
A.武昌起义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五四运动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5.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的重要特征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国家对经济进行间接管理
C.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D.优先发展农业和军事工业
16.1921年8月,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美国此举意在( )
A.重新加入国际联盟 B.帮助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C.确立亚太地区霸权 D.与大国共享亚太领导权
材料分析题(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世界经济的增长与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超过6倍,1851——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为什么在16世纪以来的400年间会产生这样的奇迹 简言之,是由于资本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它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那么,为什么资本主义能够有这样大的威力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它是无法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就这样一步步地加强世界地区间的联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世界帝国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帝国主义在方方面面加强着世界各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帝国主义列强鼓励宗主国和海外殖民地的贸易,组织大量劳动力移民从事工农业生产活动。帝国主义也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分裂。新型生产工具、致命的武器和世界霸权使欧洲人觉得自己比世界各地的“臣民”都优越:现代种族主义是帝国主义的遗产之一。帝国主义的另一个遗产是殖民地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正如拿破仑激发了欧洲人民的爱国热情一样,强加的外国权威激起了殖民地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响。在20世纪,尽管正式的帝国都已经完全解体,全球帝国主义的影响继续改变着当代世界。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罗格《新全球史》
材料三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英、法、美等大国主导下构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稳定了世界秩序,但也埋下了战争的隐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评价。(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采取了一种新的经济政策,这个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1年,苏联购买机器设备的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苏联逐渐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经济发展速度世界第一,工业总产值占欧洲第一位。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是指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中的“后退一步”?(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3)简述苏联(俄)的社会主义探索给我们的启示。(4分)
三、论述题(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这是对包括西欧和东欧在内的整个欧洲大陆的生动描绘。西欧和东欧都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弄得荒芜不堪、民穷财尽。这两个地区在战后都不得不向两个新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寻求支持。……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占优势的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惊人地相反。19世纪和20世纪初时,全世界的人已习惯于整块整块的大陆为欧洲列强所瓜分,并开始认为这几乎就是事物正常秩序的一部分。但这时,发生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划分成两大势力范围;同时,欧洲的殖民地不管帝国的首都同意与否,全都在摆脱欧洲的控制。因此在战后头几年中出现欧洲死亡的讣告并不令人奇怪。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阅读材料,提取有关世界格局变动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作出历史解释。(要求:解释须有明确的主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江门市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C D A C B C D B
11 12 13 14 15 16
A D D B C C
17.(24分)
(1)①两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极大提升;②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④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建立与巩固;⑤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轮船、火车、飞机、汽车),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任答4点8分)
(2)①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②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发展;③推动世界帝国的建立/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③导致种族主义的产生;④推动了殖民地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⑤加剧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任答4点12分)
(3)凡尔赛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稳定了世界秩序,但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以及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不均埋下了战争的隐患。(4分)
18.(16分)权宜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分)理解:“后退一步”指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放弃了直接过渡,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4分)
(2)①新经济政策施行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②斯大林模式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迅速发展;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苏联发展提供机会。(6分)
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依据国情,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4分)
19.(12分)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全球霸权转变为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阐述: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借助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霸权格局。英国长期主导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打击了欧洲的帝国主义势力,但欧洲依然掌控着全球的霸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东欧都变得荒芜不堪、民穷财尽。欧洲本身被两个大国划分成两大势力范围;同时,欧洲的殖民地多数也摆脱了欧洲的控制。西欧和东欧都不得不向两个新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寻求支持。于是,世界形成了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阐述或解释必须包括两个部分,每个部分有陈述和史证,并且史证必须能证明观点。)因此,欧洲主导世界的形势演变成了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总结提升,如果用其他语言表述只要言之有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