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历史2020—2022三年中考真题汇编
1.重庆市 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文明至南北朝时期) 试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2分)(2020·重庆)半坡和河姆渡文化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我们了解当时这两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是通过他们留下的( ) 21教育网
A.遗迹遗物 B.甲骨文字 C.青铜铭文 D.史书记载
2.(2分)(2022·重庆)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图所示实物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 ) 21·cn·jy·com
A.原始农业 B.青铜铸造 C.纺织业 D.冶铁业
3.(2分)(2022·重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www.21-cn-jy.com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4.(2分)(2020·重庆)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某学校历史组在当天推出了以“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为主题的文物图片线上展览。下列符合该主题的图片有( ) www-2-1-cnjy-com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分)(2022·重庆)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2-1-c-n-j-y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6.(2分)(2022·重庆)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7.(2分)(2022·重庆)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剌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出处:21教育名师】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8.(2分)(2022·重庆)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9.(2分)(2021·重庆)下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 )
【版权所有:21教育】
A.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10.(2分)(2020·重庆)一些杰出人物在历史上创造了卓著的文化成果。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文化成果的搭配,正确的是( )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韩非子—儒家学说 B.顾恺之—《兰亭集序》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苏格拉底—“原子论
11.(2分)(2020·重庆)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21*cnjy*com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
B.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C.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12.(2分)(2020·重庆)因果关系是历史发展重要的内在联系之一。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结束了黄河流域分裂割据的局面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二、问答题(共3题;共65分)
13.(25分)(2020·重庆)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中国历经沧桑,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
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造成这一鲜明特性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实现了“书同文”。……汉代儒者继承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重视揭示《春秋》中有关“大一统”的微言大义。董仲舒宣扬“大一统”为“天地之常经”,汉武帝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大一统社会政治环境下,司马迁著的《史记》,不但重视反映大一統政治格局的历史,而且对于汉朝的“海内一统″和国家强盛給予热情颂扬。……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即使在分裂割据的年代,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以炎黄之后自居。儒家“大一统”思想始终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支柱,使分裂的国家终归于统一。21cnjy.com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等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涂“C”。
(1)(5分)“大一统”思想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华文明的认同。
(2)(5分)秦统一文字、汉统一思想等文化现象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精神。
(3)(5分)《史记》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4)(5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统治者不再坚持“大一统”思想。
(5)(5分)“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4.(25分)(2020·重庆)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中国早期文明的中心地区在黄河流城,而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中高纬度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更温暖湿润,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生产,西北丝绸之路的繁荣自然在情理之中。据《山海经》《左传》《吕氏春秋》等记裁,早在先秦时期,内地便与西域地区有了物质交流。
西北丝绸之路正式被官方开通,始于汉代的张骞通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分遣副使访问了中亚、南亚等地国家。以后各国使者和商人循此通道出入于中国,形成了一条横亘亚欧大陆东西的交通大通道。张骞开通西北丝绸之路后,中西商队往来于南北两道,我国的冶铁技术、井渠法传入西域,两方的玻璃、琉璃、葡萄、首蓿、石榴、胡桃、胡瓜等传入中国,印度的艺末、佛教、音乐、舞蹈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一片繁荣。
——摘编自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涂“C”。
(1)(5分)两北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当时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2)(5分)张骞出使西域前,内地与西域地区没有任何往来。
(3)(5分)丝绸之路是一条横亘亚欧大陆东西的交通大通道。
(4)(5分)与汉朝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5)(5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5.(15分)(2020·重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1·c·n·j·y
(1)(5分)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其原因是什么?
【来源:21cnj*y.co*m】
(2)(5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历史上哪次大会开始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有何历史意义?
(3)(5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是党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请指出小岗村农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60分)
16.(15分)(2020·重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
稀少,不仅从物力和财力上,而且从人力上也不可能完成大型的水利工程。秦通过实行商鞅
变法,迅速成为“兵革大强”的封建国家。秦并巴蜀后……在政治上实行一系列封建改革,
在经济上修筑栈道,移民巴蜀,增加人口,垦荒种田,兴修水利。于是,都江堰应运而生。
——摘编自吴金钟《都江堰兴建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材料二: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材料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局势和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中国共产党最终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式并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按照协议,进藏部队先后进驻西藏各个国防重镇,结束了西藏边境线上长期有边无防的历史。根据中央“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中共西藏工委和驻藏部队实行生产自给,解决军需民用,大力兴建公路、机场、水利、工厂、农
场等,先后组织13批100多人次到内地参观访问,增进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这些举措大
大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为西藏
与全国一起共同发展进步创造了基本前提。
——摘编自黄慧《历史抉择奠定发展进步基础》
请回答:
(1)(5分)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什么能“应运而生”。根据材料二归纳,都江堰建成后发挥了哪些作用?
(2)(5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3)(5分)综上,对你有何启示?
17.(20分)(2020·重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1959—1969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生人数约计1700人。遭受一战打击的欧洲经济萎缩。远涉重洋来到欧洲的勤工俭学生,遭受到苦力待遇,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以掠夺别国和本国劳动者生存的事实。他们深切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和剥削、压迫、战争密不可分的,要想免除这些灾难,必须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他们逐渐抛弃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建立共产主义组织,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卫金桂等《一战后的旅欧华工、勤工俭学生与中国社会主义运动》
材料三:自1980年下半年开始,4个经济特区相继投入开发建设。短短几年时间,特区经济迅速崛起。仅以深圳特区为例,从开始兴建到1983年,就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引进了一批设备和技水成果。1983年与197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5分)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
(2)(5分)根据材料二,归纳留法勤工俭学生受到的影响。
(3)(5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方式及其成效
(4)(5分)综上,你可得出怎样的结论?
18.(25分)(2022·重庆)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我国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与医学有关的有300多片。早在汉代,中医学的体系期已经建立。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之说阐释生理病理现象,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莫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唐代医药学成就显著。孙思邈著有《千金方》。集前人药方之大成。唐高宗时颁行《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致府颁布的药典。明代医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李时珍编写出的《本草纲目》,集我国古代药物学之大成,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传播。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编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1)(5分)中医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2)(5分)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
(3)(5分)明代《本草纲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4)(5分)医者的智慧和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
(5)(5分)中医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影响广泛。
四、综合题(共2题;共25分)
19.(10分)(2020·重庆)观察下图,请将下列遗址的名称写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5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2)(5分)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20.(15分)(2020·重庆)人类古代文明成就辉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5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东汉蔡伦和南北朝祖冲之的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请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2)(5分)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什么?成为后世欧洲法学渊源的罗马法制建设成果又是什么?
(3)(5分)教育与文明发展密不可分。汉武帝重视教育,他在中央兴办了什么学校?在地方推行了哪位蜀郡太守的办学经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要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等,如果年代比较久远,没有资料可查, 最好的办法是 通过他们留下的遗迹遗物,这可以帮我们了解当时的情况,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甲骨文字,不符合题意;
C.青铜铭文,不符合题意;
D.史书记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来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所示实物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原始农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人工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3.【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由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可知,这说明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选项D正确;
ABC 三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
别。
4.【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的,②吴王夫差矛是春秋时期的,③战国铜壶,④秦半两钱是秦朝时期的,故从春秋到秦汉的文物有②③④,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时间即“从春秋到秦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脂,这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5.【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形成,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B 项正确;
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排除 A 项;
齐桓公称霸中原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思想上的变化,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6.【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推崇儒学,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这些举措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A 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排除 B 项;
推恩令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排除 C 项;
材料信息是打破了无为而治思想,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纺的措施和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7.【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8.【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 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迁都洛阳的措施。材料中描述洛阳的“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B 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 A 项;
虽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是不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C项;
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是隋朝朝时期,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选项A结合图片可知,图中的文字不是甲骨文,排除;
选项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排除;
选项C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D从图片中的文字及其内容来看,反映了鲜卑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排除;
故答案为D。
21*cnjy*com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 韩非子—儒家学说,不符合史实;
B. 顾恺之—《兰亭集序》,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苏格拉底—“原子论,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这些基础知识,需要准确记忆。
11.【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罗斯福新政;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A.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不符合题意;
B. 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而历史结论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就属于历史史实,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知道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区别,之后依据区别来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2.【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A. 北魏孝文帝改革—结束了黄河流域分裂割据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不符合史实;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来回答,这是基础知识,要注意理解识记。
13.【答案】(1)A
(2)A
(3)C
(4)B
(5)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可以看出, “大一统”思想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
(2)依据材料信息“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实现了“书同文” ”“ 汉代儒者继承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重视揭示《春秋》中有关“大一统”的微言大义。董仲舒宣扬“大一统”为“天地之常经”,汉武帝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大一统社会政治环境下,司马迁著的《史记》,不但重视反映大一統政治格局的历史,而且对于汉朝的“海内一统″和国家强盛給予热情颂扬 ”,可以看出, 秦统一文字、汉统一思想等文化现象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精神 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
(3)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史记》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
(4)依据材料信息“ 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即使在分裂割据的年代,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以炎黄之后自居 ”,可以看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统治者不再坚持“大一统”思想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的意思;
(5)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
故答案为:(1)A
(2)A
(3)C
(4)B
(5)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细心读材料,先看一下表述内容,之后在材料中细心辨别寻找,看看材料中有没有出现,这类知识,只要细心辨别寻找,难度不大。
14.【答案】(1)A
(2)B
(3)A
(4)C
(5)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西北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当时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材料中体现出来了;
(2)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早在先秦时期,内地便与西域地区有了物质交流,故张骞出使西域前,内地与西域地区没有任何往来的说法与材料相违背;
(3)依据材料信息“ 以后各国使者和商人循此通道出入于中国,形成了一条横亘亚欧大陆东西的交通大通道 ”,可以看出,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亘亚欧大陆东西的交通大通道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
(4)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与汉朝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
(5)依据材料信息“ 以后各国使者和商人循此通道出入于中国,形成了一条横亘亚欧大陆东西的交通大通道 ”“ 我国的冶铁技术、井渠法传入西域 ”“ 印度的艺末、佛教、音乐、舞蹈等也传入中国 ”,可以看出,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
故答案为:(1)A
(2)B
(3)A
(4)C
(5)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就是要细心读材料,先看提供的表述内容,在细心读材料,看看这些表述在材料中是不是出现了,只要细心读材料,就可以顺利回答。
15.【答案】(1)他编著了《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2)会议:中共七大意义: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全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表现:1978年,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影响: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种建立在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农村改革由此拉开帷幕。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七大;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其原因是 他编著了《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 开始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全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小岗村农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具体表现: 1978年,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影响: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种建立在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农村改革由此拉开帷幕;
故答案为:(1) 他编著了《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2) 会议:中共七大意义: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全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 表现:1978年,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影响: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种建立在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农村改革由此拉开帷幕。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来回答,注意这是基础知识,只要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积累,难度不大。
16.【答案】(1)原因:秦国具有强大的实力;秦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蜀地政治经济发展的措施。作用: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2)满足了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维护了祖国的安全,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3)中央领导、促进地方发展;国家是地方发展的坚强后盾;地方发展有利于国家实力的提升等。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秦通过实行商鞅变法,迅速成为“兵革大强”的封建国家”“在政治上实行一系列封建改革,在经济上修筑栈道,移民巴蜀,增加人口,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可以看出, 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应运而生”的原因有秦国具有强大的实力;秦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蜀地政治经济发展的措施;依据材料二信息“ 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可以看出, 都江堰建成后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有 满足了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维护了祖国的安全,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中央领导、促进地方发展;国家是地方发展的坚强后盾;地方发展有利于国家实力的提升等。
故答案为:(1) 原因:秦国具有强大的实力;秦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蜀地政治经济发展的措施。作用: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2) 满足了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维护了祖国的安全,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3) 中央领导、促进地方发展;国家是地方发展的坚强后盾;地方发展有利于国家实力的提升等。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归纳能力。解答时,先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可以对这些语句进行调整,去掉不必要的字句等;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可以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回答起来才全面;
(3)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1)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供应商路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2)勤工俭学生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抛弃了对资本主义的信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3)方式:与外商开展经济合作,引进设备和技术。成效:促进特区经济迅速崛起。
(4)对外交流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 ”“ 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可以看出, 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有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供应商路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2)依据材料二信息“ 远涉重洋来到欧洲的勤工俭学生,遭受到苦力待遇,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以掠夺别国和本国劳动者生存的事实。他们深切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和剥削、压迫、战争密不可分的 ”“ 他们逐渐抛弃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建立共产主义组织,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可以看出, 留法勤工俭学生受到的影响有 勤工俭学生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抛弃了对资本主义的信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3)依据材料三信息“ 就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引进了一批设备和技水成果 ”“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 ”,可以看出,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方式是与外商开展经济合作,引进设备和技术;成效是促进特区经济迅速崛起;
(4)依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对外交流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
故答案为:(1) 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供应商路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2) 勤工俭学生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抛弃了对资本主义的信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3) 方式:与外商开展经济合作,引进设备和技术。成效:促进特区经济迅速崛起。
(4) 对外交流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
【点评】(1)(2)(3)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信息,进行概括。解答时,需要学生先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可以把找出的关键语句进行处理,去掉不必要的字句或者调整顺利回答;
(4)本题需要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把上述材料放在一起,从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回答。
18.【答案】(1)A
(2)C
(3)B
(4)A
(5)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 (1)由材料“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之说阐释生理病理现象,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可知,中医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说法正确。
(2)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3)由材料“唐高宗时颁行《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可知,明代《本草纲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
(4)由材料“唐代医药学成就显著。孙思邈著有《千金方》,集前人药方之大成。唐高宗时颁行《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可知,医者的智慧和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说法正确。
(5)由材料中“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与医学有关的有300多片。到李时珍编写出的《本草纲目》,集我国古代药物学之大成,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传播。”可知,中医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影响广泛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 A 。(2) C 。(3) B 。(4) A 。(5) A 。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答案】(1)下框:河姆渡遗址。
(2)左框:半坡遗址。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位于图中的下部的方框内; 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位于图中的左边的方框内;
故答案为:(1) 下框:河姆渡遗址。
(2) 左框:半坡遗址。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这些遗址,之后依据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来回答,注意还要掌握地理位置,看懂地图。
20.【答案】(1)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原料易找,质量提高,易于推广,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传过去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2)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欧洲法学渊源:《十二铜表法》。
(3)学校:太学;人物:文翁。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汉谟拉比法典》;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原料易找,质量提高,易于推广,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传过去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成为后世欧洲法学渊源的罗马法制建设成果是《十二铜表法》;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重视教育,他在中央兴办了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在地方推行了蜀郡太守文翁的办学经验;
故答案为:(1) 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原料易找,质量提高,易于推广,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传过去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2) 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欧洲法学渊源:《十二铜表法》。
(3) 学校:太学;人物:文翁。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74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4.0(13.8%)
主观题(占比) 150.0(86.2%)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2(60.0%)
主观题(占比) 8(4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问答题 3(15.0%) 65.0(37.4%)
材料分析题 3(15.0%) 60.0(34.5%)
综合题 2(10.0%) 25.0(14.4%)
单选题 12(60.0%) 24.0(13.8%)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80.0%)
2 容易 (15.0%)
3 困难 (5.0%)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炎帝和黄帝 2.0(1.1%) 3
2 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2.0(1.1%) 11
3 李冰与都江堰 15.0(8.6%) 16
4 经济特区 20.0(11.5%) 17
5 张骞的历史贡献 25.0(14.4%) 14
6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17.0(9.8%) 10,20
7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6.0(3.4%) 8,11,12
8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2.0(1.1%) 11
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0(8.6%) 15
1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4.0(2.3%) 8,9
11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2.0(1.1%) 10
12 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40.0(23.0%) 15,18
13 原始的农耕生活 14.0(8.0%) 1,2,19
14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45.0(25.9%) 14,17
15 罗斯福新政 2.0(1.1%) 11
16 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4.0(2.3%) 6,10
17 世界贸易组织 2.0(1.1%) 12
18 中共七大 15.0(8.6%) 15
19 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25.0(14.4%) 18
20 西藏和平解放 15.0(8.6%) 16
21 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15.0(8.6%) 20
22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7.0(15.5%) 4,13
2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0(8.6%) 15
24 《汉谟拉比法典》 15.0(8.6%) 20
25 汉武帝的大一统 42.0(24.1%) 7,13,20
26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2.0(1.1%) 12
27 西安事变 2.0(1.1%) 12
28 青铜艺术 2.0(1.1%) 4
29 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17.0(9.8%) 10,20
30 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2.0(1.1%) 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