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历史2020—2022三年中考真题汇编
4.重庆市 中国现代史 试卷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2分)(2021·重庆)“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做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一位英雄的绝笔诗,其应写于( ) 21教育网
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2.(2分)(2021·重庆)下列图片所示建设成就,反映我国( )
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A.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开启了国企改革的新历程 D.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3.(2分)(2020·重庆)揭示历史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以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下表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21cnjy.com
选项 原因 结果
A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C 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A.A B.B C.C D.D
4.(2分)(2020·重庆)因果关系是历史发展重要的内在联系之一。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结束了黄河流域分裂割据的局面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5.(2分)(2019·重庆)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促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C.十月革命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D.1967年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6.(2分)(2020·重庆)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跃居世界第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 www.21-cn-jy.com
A.1984年12月 B.1987年4月 C.1997年7月 D.1999年12月
7.(2分)(2020·重庆)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
B.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C.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8.(2分)(2022·重庆)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安排,《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 )
A.中美双方都有意改善两国关系 B.中美双方彻底结束对抗状态
C.中美关系的缓和始于民间交往 D.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9.(2分)(2022·重庆)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水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2-1-c-n-j-y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10.(2分)(2022·重庆)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A.大国工匠 B.飞天之梦 C.能源安全 D.网络强国
二、问答题(共1题;共15分)
11.(15分)(2020·重庆)一部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建设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出处:21教育名师】
(1)(5分)法制建设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经过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古罗马颁布了其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它被称为什么?其颁布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版权所有:21教育】
(2)(5分)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1949年9月,为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召开了什么会议?这次会议初步建立了哪一政治制度?
(3)(5分)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财力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观察下图,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我国以经济发展为基石的综合国力的增强有何重大意义?
1978-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单位:亿元)
三、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90分)
12.(15分)(2020·重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
稀少,不仅从物力和财力上,而且从人力上也不可能完成大型的水利工程。秦通过实行商鞅
变法,迅速成为“兵革大强”的封建国家。秦并巴蜀后……在政治上实行一系列封建改革,
在经济上修筑栈道,移民巴蜀,增加人口,垦荒种田,兴修水利。于是,都江堰应运而生。
——摘编自吴金钟《都江堰兴建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材料二: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材料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局势和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中国共产党最终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式并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按照协议,进藏部队先后进驻西藏各个国防重镇,结束了西藏边境线上长期有边无防的历史。根据中央“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中共西藏工委和驻藏部队实行生产自给,解决军需民用,大力兴建公路、机场、水利、工厂、农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场等,先后组织13批100多人次到内地参观访问,增进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这些举措大
大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为西藏
与全国一起共同发展进步创造了基本前提。
——摘编自黄慧《历史抉择奠定发展进步基础》
请回答:
(1)(5分)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什么能“应运而生”。根据材料二归纳,都江堰建成后发挥了哪些作用?
21*cnjy*com
(2)(5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3)(5分)综上,对你有何启示?
13.(15分)(2021·重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元年至三年(627~629年),饥、蝗、水灾连续不断,唐太宗迁关中灾民至其他诸州就食。唐高宗时,灾害时有发生,除多次令灾民迁移它地外,也曾转运河东、山东、江南、淮南米粟至关中救饥。
——摘编自高建国、夏明方、么振华《中国灾害志》
材料二:面对庞大的失业大军和贫穷者,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公共工程管理署、国民工程管理署等机构,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为数以万计的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1935年,国会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
一一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纪实(部分)
时间 概况 结果
1949—1978年 ①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制度保证。
1978—2012年 ①完成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②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纪要》等,推进大规模扶贫开发国家行动。 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
2012—2021年 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完全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特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整编自国新办《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等
请回答:
(1)(5分)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救荒赈灾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前期巴地(今重庆)在救急赈饥方面的贡献,并分析巴地能做出贡献的原因。
(2)(5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采取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的本质。
(3)(5分)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脱贫攻坚进程的特点及成效。
14.(15分)(2021·重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五四运动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新的思想武器去拯救中国。“五四”后,他们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创办劳动补习学校、工人夜校,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先进的中国人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一部分工人也提高了阶级觉悟。
——据张小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论析》等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初步形成……在中国,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首先和主要的,就是发动和组织广大的农民,打击敌人……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点放在敌后农村,就是在新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严峻国情……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艰辛探索,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论十大关系》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理论成果……使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摘编自霍豫《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特征和启示》
请回答:
(1)(5分)材料一中“新的思想武器”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后先进的中国人宣传该思想产生的影响。”
(2)(5分)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把工作重点放在敌后农村的原因。
(3)(5分)根据材料三,归纳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索中取得的成绩。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5.(25分)(2021·重庆)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政府成功地促成了中日。中美建交……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显著。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同180个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也面临着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威胁。中国领导人在继承和发展新中国各个时期重要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成果,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新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
——整编自阎德学、华桂萍《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的创新性发展》等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填“C”。
(1)(5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同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建交。
(2)(5分)中国在万隆会议期间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5分)中日、中美建交推动了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4)(5分)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5分)与时俱进的中国外交理论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16.(20分)(2020·重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1959—1969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生人数约计1700人。遭受一战打击的欧洲经济萎缩。远涉重洋来到欧洲的勤工俭学生,遭受到苦力待遇,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以掠夺别国和本国劳动者生存的事实。他们深切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和剥削、压迫、战争密不可分的,要想免除这些灾难,必须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他们逐渐抛弃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建立共产主义组织,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卫金桂等《一战后的旅欧华工、勤工俭学生与中国社会主义运动》
材料三:自1980年下半年开始,4个经济特区相继投入开发建设。短短几年时间,特区经济迅速崛起。仅以深圳特区为例,从开始兴建到1983年,就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引进了一批设备和技水成果。1983年与197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5分)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
(2)(5分)根据材料二,归纳留法勤工俭学生受到的影响。
(3)(5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方式及其成效
(4)(5分)综上,你可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综合题(共2题;共30分)
17.(15分)(2021·重庆)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1)(5分)【探究一】科技推动进步
2016年,中国科学院推选出影响文明进程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8项,其中本草学作为研究药物名称、性质、效能。产地、入药部位、主治病症等的一门传统学科,因《神农本草经》《唐本草》《本草纲目》等著作取得的成就,成功入围。请以《本草纲目》为例概述本草学入围的理由。
(2)(5分)【探究二】科技改变世界
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进行了展示。请你列举一例当时的参观者可能看到的相关展品,并简要说明其怎样改变了世界。www-2-1-cnjy-com
(3)(5分)【探究三】科技增强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建设取得了“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技术、青蒿素、神舟飞船系列、北斗卫星等航系统、“天问一号”等巨大成就,请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18.(15分)(2020·重庆)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5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初心。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当时确立的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5分)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的著名故役。这一战役的胜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5分)“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2017年,已经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促使中国经济自1978年后发生巨大变化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题;共10分)
19.(5分)(2022·重庆)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完成任务。
时间 事件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毛泽东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5年 遵义会议召开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选择表中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1·c·n·j·y
20.(5分)(2022·重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20世纪部分国家的重大政策简表(部分)
时间 政策
1921年 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933年 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
1950年 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1953年 新中国实行“三大改造”
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开始农村改革
请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1*cnjy*com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战争。由材料“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可知指抗美援朝时期,故D符合题意;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从1953—1957年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B符合题意;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故 A 不符合题意;
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标志,国企改革经历了实行两步利改税、落实厂长(经理)负责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一系列以放权让 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过程。在材料中未涉及,故 C 不符合题意;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形成的新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陆省会城市,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成就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面战场的抗战;西安事变;全国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A.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不符合史实;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不符合史实;
C. 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实际上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A. 北魏孝文帝改革—结束了黄河流域分裂割据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不符合史实;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来回答,这是基础知识,要注意理解识记。
5.【答案】D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 ”,分析备选项,可以看出,A、B、C三个选项都是历史结论,D选项1967年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属于客观叙述,是历史史实,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点评】此题要求学生掌握 “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的区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的区别,易错点是不理解二者的区别,造成错误。
6.【答案】D
【知识点】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A. 1984年12月,不符合史实;
B.1987年4月,不符合史实;
C.1997年7月,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回答,重要的事情和时间要牢记。
7.【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罗斯福新政;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A.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不符合题意;
B. 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而历史结论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就属于历史史实,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知道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区别,之后依据区别来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尼克松…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国两国领导人的努力有关,材料表明中美双方都有意改善两国关系。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9.【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77年到2006年,这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而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A 项正确;
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只是现象,并不是材料信息变化的原因,排除 B 、 C 两项;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活的变迁,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是否加速,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反映的是中国的航天成就,是中国的飞天之梦,故B符合题意;
题干和大国工匠、能源安全、网络强国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航天成就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我国航天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11.【答案】(1)名称:《十二铜表法》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2)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趋势: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意义: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知识点】“共同纲领”;改革开放的意义;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经过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古罗马颁布了其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的颁布, 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49年9月,为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次会议,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以经济发展为基石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故答案为:(1) 名称:《十二铜表法》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2) 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 趋势: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意义: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需要紧扣材料进行理解,解答时,看懂图片含义,回答发展趋势;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来回答。
12.【答案】(1)原因:秦国具有强大的实力;秦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蜀地政治经济发展的措施。作用: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2)满足了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维护了祖国的安全,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3)中央领导、促进地方发展;国家是地方发展的坚强后盾;地方发展有利于国家实力的提升等。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秦通过实行商鞅变法,迅速成为“兵革大强”的封建国家”“在政治上实行一系列封建改革,在经济上修筑栈道,移民巴蜀,增加人口,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可以看出, 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应运而生”的原因有秦国具有强大的实力;秦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蜀地政治经济发展的措施;依据材料二信息“ 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可以看出, 都江堰建成后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有 满足了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维护了祖国的安全,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中央领导、促进地方发展;国家是地方发展的坚强后盾;地方发展有利于国家实力的提升等。
故答案为:(1) 原因:秦国具有强大的实力;秦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蜀地政治经济发展的措施。作用: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2) 满足了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维护了祖国的安全,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3) 中央领导、促进地方发展;国家是地方发展的坚强后盾;地方发展有利于国家实力的提升等。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归纳能力。解答时,先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可以对这些语句进行调整,去掉不必要的字句等;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可以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回答起来才全面;
(3)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1)方式:迁移灾民;转运粮食救灾。贡献:巴地粮米多次被调运至中原等地区。,原因:当时重庆地区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成为唐朝中央调运粮食的基地。
(2)措施: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同等得分)本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3)特点:国家主导;制度保障;有步骤、有计划进行;把改革作为消除贫困的推动力;脱贫进展迅速;由脱贫到效富,实现共同富裕。成效:消除了绝对贫困,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知识点】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四个全面”;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可知,唐朝政府救荒赈灾的方式有迁移灾民,转运粮食救灾。结合所知识可知,唐朝前期巴地(今重庆)在救急赈饥方面的贡献是巴地粮米多次被调运至中原等地区;巴地能做出贡献的原因是当时重庆地区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成为唐朝中央调运粮食的基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措施的本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3)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脱贫攻坚进程的特点是国家主导,制度保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把改革作为消除贫困的推动力,脱贫进展讯迅 速,由脱贫到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成效是消除了绝对贫困,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罗斯福新政、西方福利制度等相关史实。
14.【答案】(1)思想:马克思主义。影响: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促使先进的中国人思想感情向工人阶级转变;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2)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指导。
(3)成绩: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升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
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工农武装割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中共十九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新的思想武器去拯救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新的思想武器”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后先进的中国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促使先进的中国人思想感情向工人阶级转变;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初步形成……在中国,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首先和主要的,就是发动和组织广大的农民,打击敌人……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点 放在敌后农村,就是在新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把工作重点放在敌后农村的原因有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指导。
(3)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严峻国情……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艰辛探索,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论十大关系》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理论成果…使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索中取得的成绩有取得了一系列 理论成果;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升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婴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21cnj*y.co*m】
【点评】 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把工作重点放在敌后农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索中取得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5.【答案】(1)A
(2)C
(3)B
(4)A
(5)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同180个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同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建交,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A 。
(2)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在万隆会议期间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故选 C 。
(3)根据材料“…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政府成功地促成了中日、中美建交……”可知,中日、中美建交推动了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表述违背了材料的内容,故选 B 。
(4)根据材料“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也面临着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威胁。”可知,恐怖主义等球性问题严重威胁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表述符合材料内容,故选 A 。
(5)根据材料“中国领导人在继承和发展新中国各个时期重要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成果,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新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可知,与时俱进的中国外交理论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题干符合材料内容,故选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内容作答。
16.【答案】(1)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供应商路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2)勤工俭学生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抛弃了对资本主义的信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3)方式:与外商开展经济合作,引进设备和技术。成效:促进特区经济迅速崛起。
(4)对外交流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 ”“ 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可以看出, 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有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供应商路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2)依据材料二信息“ 远涉重洋来到欧洲的勤工俭学生,遭受到苦力待遇,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以掠夺别国和本国劳动者生存的事实。他们深切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和剥削、压迫、战争密不可分的 ”“ 他们逐渐抛弃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建立共产主义组织,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可以看出, 留法勤工俭学生受到的影响有 勤工俭学生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抛弃了对资本主义的信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3)依据材料三信息“ 就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引进了一批设备和技水成果 ”“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 ”,可以看出,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方式是与外商开展经济合作,引进设备和技术;成效是促进特区经济迅速崛起;
(4)依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对外交流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
故答案为:(1) 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供应商路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2) 勤工俭学生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抛弃了对资本主义的信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3) 方式:与外商开展经济合作,引进设备和技术。成效:促进特区经济迅速崛起。
(4) 对外交流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
【点评】(1)(2)(3)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信息,进行概括。解答时,需要学生先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可以把找出的关键语句进行处理,去掉不必要的字句或者调整顺利回答;
(4)本题需要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把上述材料放在一起,从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回答。
17.【答案】(1)《本草纲目》收录了多种药物、药方及多幅药物形态图;对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药物学成就,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示例: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新兴工业的发展;使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
(3)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超;经济的发展,国力增强;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屠呦呦及青蒿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 (1)本草学入围的理由是《本草纲目》收录多种药物、药方及多幅药物形态图,对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进行了展示。当时的参观者可能看到的相关展品是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飞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本草纲目》、第二次工业革命、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等相关史实。
18.【答案】(1)时间:1921年;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2)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会议确立的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的胜利,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促使中国经济自1978年后发生巨大变化的最重要原因是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故答案为:(1) 时间:1921年;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2)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基础知识要牢记。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回答。
19.【答案】选择: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阐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苦奋斗,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到多国,说明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遵义会议;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找到相关联的内容提炼主题。如都找与社会主义运动相关的内容,如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可提炼主题为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阐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苦奋斗,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社会主义运动过程漫长,道路曲折。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国家在总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但不代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20.【答案】观点: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论述: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士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综上所述,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21·cn·jy·com
【解析】【分析】 选择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开始农村改革,确定观点为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一半多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综上所述,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点评】 本题考查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相关史实,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65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12.1%)
主观题(占比) 145.0(87.9%)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50.0%)
主观题(占比) 10(5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问答题 1(5.0%) 15.0(9.1%)
材料分析题 5(25.0%) 90.0(54.5%)
综合题 2(10.0%) 30.0(18.2%)
论述题 2(10.0%) 10.0(6.1%)
单选题 10(50.0%) 20.0(12.1%)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75.0%)
2 容易 (20.0%)
3 困难 (5.0%)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5.0(9.1%) 14
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5.0(21.2%) 14,18,19
3 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27.0(16.4%) 7,15
4 正面战场的抗战 2.0(1.2%) 3
5 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2.0(1.2%) 5
6 澳门回归 2.0(1.2%) 6
7 三大改造 20.0(12.1%) 13,20
8 遵义会议 5.0(3.0%) 19
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5.0(15.2%) 15
10 衣食住行的变迁 2.0(1.2%) 9
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2.0(19.4%) 3,14,18
12 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7.0(4.2%) 5,19
13 全国工人运动 2.0(1.2%) 3
14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5.0(3.0%) 20
15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0.0(12.1%) 16
16 “四个全面” 30.0(18.2%) 13,14
17 科学发展观 15.0(9.1%) 14
18 罗斯福新政 22.0(13.3%) 7,13,20
19 工农武装割据 15.0(9.1%) 14
20 世界贸易组织 2.0(1.2%) 4
21 西藏和平解放 15.0(9.1%) 12
22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2.0(1.2%) 4
23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15.0(9.1%) 13
24 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15.0(9.1%) 11
25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15.0(9.1%) 17
26 航天事业的发展 2.0(1.2%) 10
27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5.0(15.2%) 15
28 李冰与都江堰 15.0(9.1%) 12
2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5.0(9.1%) 14
30 改革开放的意义 15.0(9.1%) 11
31 经济特区 20.0(12.1%) 16
32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15.0(9.1%) 17
33 邓小平理论 17.0(10.3%) 5,14
34 中日建交 25.0(15.2%) 15
35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4.0(2.4%) 4,7
36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2.0(1.2%) 7
37 百团大战 15.0(9.1%) 18
38 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5.0(3.0%) 20
39 中美建交 27.0(16.4%) 8,15
40 屠呦呦及青蒿素 15.0(9.1%) 17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3.0%) 19
42 中共十九大 15.0(9.1%) 14
43 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15.0(9.1%) 17
44 土地改革 5.0(3.0%) 20
45 全方位外交 25.0(15.2%) 15
4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0(3.0%) 20
47 汉武帝的大一统 2.0(1.2%) 5
48 “共同纲领” 15.0(9.1%) 11
49 西安事变 4.0(2.4%) 3,4
50 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15.0(9.1%) 17
51 第一个五年计划 2.0(1.2%) 2
52 “两弹一星” 15.0(9.1%) 17
53 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5.0(3.0%) 19
54 抗美援朝 2.0(1.2%) 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