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测试卷 2022.7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变成角色,就是为了舞台逼真,让演员的表演更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
B.不同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
C.西方戏剧由于观众大多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所以没有回头客。
D.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与后来的西方戏剧理论一脉相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戏曲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无关。
B.老练的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为了欣赏演员的演技。名演员的折子戏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
C.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布景,为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戏曲理论受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启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空间“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数声唱出千秋事,双手招来百万兵。
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5.德国戏剧改革家布莱希特在导演《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时,在舞台上表现随军女商贩大胆妈妈跟着大军转战欧洲,却让演员拉着小篷车只走了几圈。布莱希特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他的做法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醋栗【注】
【俄】契诃夫
这天,兽医伊万·伊万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讲起了弟弟的故事:
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比我小两岁。我们的童年是在乡间自由自在度过的。我们跟所有农家孩子一样,喜欢待在田野上、树林里,看守马匹、捕鱼,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进省税务局的办公室。多年过去了,他还是坐在同一个位子上,抄写那些老一套的公文,喜欢看报,只读广告栏,说某地有若干俄亩耕地,连同草场、庄园一并出售。他总想着一件事情:怎样回到乡下去。他的这种念头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愿望、一种理想,要在什么地方的河边或湖畔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他脑子里经常幻化出花园的小径、花丛、果树等画面,可是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画面里必定有醋栗丛。他不能想象一座庄园,一处饶有诗意的安乐窝,居然会没有醋栗。
他是个温和善良的人,我喜欢他,可是这种把自己关在自家小庄园里过一辈子的愿望,我素来不同情。人们通常说:一个人只需要三俄尺的土地。三俄尺的土地是死尸所需要的地方,不是活人需要的。盼望有个庄园,像是不错。可要知道,这种庄园也就是三俄尺土地。离开城市,离开斗争,离开生活的喧嚣,隐居起来,躲在自己的庄园里,这算不得生活。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个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够尽情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他生活节俭,省吃省喝,上帝才知道他穿的是什么衣服,活像叫花子,可是他不断地攒钱,存在银行里。我一瞧见他就痛心,常给他点钱,可是他连这点钱也收藏起来。
几年后他被调到另一个省工作,已年过四十,还在读报上的广告,还在攒钱。后来听说他结婚了,目的还是买一座有醋栗的庄园。他娶了一个年老而难看的寡妇,他对她毫无感情,只因为她手里有几个臭钱。他俩一起生活,他变得很吝啬,经常让她吃个半饱,把她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她原先的丈夫是邮政支局局长,她过惯了吃馅饼、喝果子露酒的生活。现在,家里连黑面包也不多见,三年不到干脆把灵魂交给了上帝。当然,我的弟弟从来没有想过对她的死负有责任。金钱如同伏特加,能把人变成怪物。
妻子死后,他通过代售人买了一个百余俄亩的田庄,有主人的正房,有仆人的下房,有花园,但没有果园,没有醋栗。我的尼古拉·伊万内奇毫不气馁,立即订购了二十丛醋栗,动手栽下,过起地主的生活来了。
我去探望过他。那天的天气很热,到处都是沟渠、围墙、篱笆,和栽成一行行的杉树,弄得人不知道怎样才能走进院子里去。我朝一幢房子走去,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皮球似的。它想叫几声,可又懒得张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很胖,像刚灌好的香肠。她告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我走进屋里,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他老了,胖了,皮肉发松,他的脸颊、鼻子、嘴唇,全都往前拱出去,看上去,跟猪那样陷进被窝里。
“哦,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我问他。
“感谢上帝,我过得挺好。”
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可怜的小职员了,而是真正的地主老爷。他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过得很有滋味,吃得很多。他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打过土地官司。农民若不称呼他“老爷”,他就大为恼火。他还带着老爷气派做起好事来,然而那是什么样的好事啊!他用苏打和蓖麻子油给农民治各种病,到了他的命名日就在村子中央作一回谢恩祈祷,然后摆出半桶白酒来请农民喝,自以为事情就该这么办。当初在税务局里他甚至害怕持有个人的见解,现在呢,说的都是至理名言,而且用的是大臣的口气。
“我了解老百姓,我会对付他们。”他说,“老百姓都喜欢我。我只消动一动手指头,他们就会替我办好我想要办的所有事情。”这些话,他都是面带精明而善良的微笑说出来的。他不下二十遍反反复复地说:“我们这些贵族,我,作为一名贵族……”显然他已经不记得我们的祖父是个农民。
傍晚,我们喝茶的时候,厨娘端来满满一盘自家种的醋栗,头一回收摘。尼古拉·伊万内奇眉开眼笑,足有一分钟默默地、泪汪汪地看着醋栗,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
“真好吃!”他贪婪地吃着,不断地重复道,“嘿,真好吃!你也尝一尝!”
那些醋栗又硬又酸,可是普希金说得好:“我们喜爱使人高兴的谎话,胜过喜爱许许多多的真理。”我看见了一个幸福的人,他的心心念念的梦想显然已经实现,他的生活目标已经达到,他所向往的东西已经到手,他对他的命运和他本人都满意了。不知什么缘故,往常我一想到人的幸福,就不免带一点哀伤的感觉,这一回亲眼看到幸福的人,我竟生出一种跟绝望相近的沉重感觉。那天夜里,我心头特别沉重……
(有删改)
【注】《醋栗》创作于1898年,当时沙皇俄国正值民主解放运动高潮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处于探索阶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园是尼古拉人生的全部理想,他希望回到乡下尽情感受自然风光,这说明他的理想是过上自由自在、富有诗意的生活。
B.尼古拉娶了和自己毫无感情、又老又丑的寡妇做妻子,而且不善待妻子,甚至失去人性,这无疑都源于其对金钱的追求。
C.小说通过作者的视角,讲述了尼古拉精神堕落的过程,成功揭示了庸俗、安逸对人的灵魂腐蚀和精神伤害的社会现实。
D.契诃夫的《醋栗》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以社会上层人物作为主角,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弊病,见微知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并非一味地讲述,作者借兽医伊万之口发出呐喊:生活要有意义和目标,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而是整个大自然。
B.“到处都是……弄得人不知道怎样才能走进院子里”,此处环境描写突出了庄园规模之大,布置之繁华,戒备之森严。
C.对尼古拉的人物描写,体现了他庸俗萎靡的生活状态,反映作者对贵族和庄园主好吃懒做,不勤劳奋斗生活的鄙视和排斥。
D.小说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叙述平淡无奇的故事、描绘平凡琐事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使得作品与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自然。
8.小说以“醋栗”为题,文中又多次提到“醋栗”,分析其在文中的好处。(4分)
9.契诃夫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流的幽默作家”,请结合本作品举例说明在手法运用上是如何体现这种幽默讽刺风格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太宗即位,立为皇后,赠后父晟齐献公。
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时后兄无忌以佐命元勋,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有异母兄安业,好酒无赖。献公之薨也,后及无忌并幼,安业斥还舅氏,后殊不以介意。及预刘德裕逆谋,太宗将杀之,后叩头流涕为请命曰:“安业之罪,万死无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极刑,人必谓妾恃宠以复其兄,无乃为圣朝累乎!”遂得减死。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谏曰:“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征,今闻其谏,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有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八年,染疾危惙,太子承乾密启后曰:“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冀蒙福助。”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承乾以告房玄龄,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歔欷。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时玄龄以谴归第,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慎勿处之权要。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但请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卵,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有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B.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有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C.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有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D.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有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之言”的“与”,和《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含义相同。
B.“天下知之”的“知”,和《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含义不同。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首要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是古代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土谷之神"社稷"也常常便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崩,通常作驾崩,指中国古代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即位后,长孙皇后身居后宫,从不干预朝廷政事。太宗准备提拔长孙皇后的兄长,长孙皇后无奈只好同意。
B.长孙安业是长孙皇后同父异母的兄长,品行不端,薄情寡义,曾置养护弟妹的责任于不顾,然而长孙皇后并不介怀。
C.唐太宗宠爱长乐公主,出嫁时给她的赏赐超出了礼法规定,魏征劝谏指出这一做法的错误。长孙皇后对此大加肯定。
D.长孙皇后病危之际,太子欲上奏太宗大赦囚徒以祈求福佑,长孙皇后坚决反对,太宗和侍臣无不闻之动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2)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
14.概括长孙皇后临终遗嘱的要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此诗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结海棠诗社时,薛宝钗吟咏之作。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拟人,“昼掩门”,写诗人既珍惜白海棠,又珍重自我,刻画了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
B.颔联“秋阶”和“露砌”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
C.颈联“愁多”句,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宁静娴雅。
D.尾联写出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
16.本诗以花自况,暗示了薛宝钗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 ? 。”
(2)杜牧《阿房宫赋》中所用比喻形象又贴切,用明星、绿云、雾横比喻妆镜、晓鬟、焚椒,其中“ , ,”既写了阿房宫之水,又写了美人之奢。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两句对荆轲刺秦王事件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综观《聊斋志异》,我们发现在蒲老先生笔下,反映官本文化这一类题材的有很多。比如《席方平》就揭露了封建官府的 ▲ ,人民在这里 ▲ 。作品虽写阴间之事,但显然是在影射人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各级官府没有任何是非曲直, ▲ 一如家常便饭。因为这个社会就是这些官儿们的。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总可以看到两个方面的人物:一方面是吃人的官府,一方面是被吃的百姓。何以如此?就是因为这种官本文化在作怪。在一个整个社会都是一种以官为本的文化里,老百姓的幸福在哪里?
时间已过了这么多年,封建社会也早已 ▲ ,但封建社会的一些残余思想还存在,在有些人身上还表现得比较突出。“上有好焉,下必趋焉”的现象在今天的一些部门、一些领导、一些下属身上还有着明显的表现。我们不得不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再好好反思。反腐倡廉,我以为除了在文化根基上进一步健全外,还应该在制度上作一点探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天无日 有冤难申 生杀予夺 分崩离析
B.暗无天日 有冤难申 草菅人命 土崩瓦解
C.有天无日 有苦难言 生杀予夺 土崩瓦解
D.暗无天日 有苦难言 草菅人命 分崩离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以为除了在文化根基上进一步探索外,还应该在制度上作一点健全。
B.我以为除了在文化根基上作一点探索外,还应该在制度上进一步健全。
C.我以为除了在制度上作一点探索外,还应该在文化根基上进一步健全。
D.我以为除了在制度上进一步健全外,还应该在文化根基上作一点探索。
20.请以“官本文化”开头,分别对上面三段文字的主要意思进行概括。(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健康码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个人病毒携带风险的不同等级。健康码会记录我们的行动轨迹。系统会录入个人信息,以及各种途径得到的所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 )。
健康码能够灵活地进行颜色变化, ① :第一,就是大数据技术。数据的采集、储存、分析以及整合,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帮忙。 ② 。一方面是卫星定位,GPS、北斗导航系统等定位系统,都会对我们的手机进行定位;另一方面,正常情况下手机会被多个无线基站的信号覆盖,并对这些来自不同基站的信号进行收集,从而计算出基站与手机之间的距离, ③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根据不同颜色的健康码评定我们的风险等级
B.根据分析结果相应给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评定我们的风险等级
C.根据风险等级相应地给我们不同颜色的健康码
D.根据分析结果评定我们的风险等级,相应给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材料二: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材料三: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在获得诺贝尔奖后说:“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下学期上饶市重点中学协作体
高一期末联考语文答案 2022.7
1.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所以没有回头客”错,原文是“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客。”可见还是有偏爱的回头客。
2.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与客观现实无关”错,根据原文“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见是“无中生有”地表现出的现实情境。因此与客观现实是有关系的。C.“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布景”错,原文是“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D.“中国戏曲理论受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启发”没有依据。原文只是说“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句话强调的是中国戏曲理论与绘画理论的相通之处,不能看出“中国戏曲理论受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启发”。
3.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说的是表演的唱腔之美,表现音乐效果,使用比喻修辞,化虚为实,但并非舞台空间。B.这是民间关于皮影戏的总结描述,形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都是表演时的虚实相生,即表演效果,并非舞台空间。C.用历史来教育现在的人,就是以史为鉴,说的也是表演的认知功能或作用,不属于舞台空间。D.抓住“三五步”“天下”“七八人”“百万兵”等关键信息,就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夸张的虚拟化场景。描写戏台情况,属于舞台空间。
4.(1)对比论证,如“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等,把西方的戏剧和中国戏曲对情节的要求进行对比,写出了两者戏曲的不同。(2)引用论证,如“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阐述悲剧的内涵。(3)举例论证,如“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举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的细节处理,表明“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每点2分,答出两种方法即可)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如结合“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等分析,运用对比论证,把中西方的戏剧对情节的要求进行对比,全面展示两者的不同特点。如结合“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等分析,把中西方看戏剧观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明中方戏剧追求表现力等。结合“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分析,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阐述悲剧的内涵。结合“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分析,引用名言,强调情节的重要性。如结合“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分析,运用举例论证,举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的例子,表明“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如结合“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分析,运用举例论证,写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的评价,强调“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
5.①是为改革西方的戏剧表演的需要,学习借鉴了中国戏曲。②西方戏剧舞台强调客观真实,但受舞台的限制。③中国戏曲舞台能够运用程式和手法来表现无限时空。(每点2分)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可知,西方的戏剧表演强调客观真实,因此舞台的布置要完全符合剧本的要求,但是这就导致西方戏剧极大地受到舞台的限制。由“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可知,中国的戏剧注重真实,但是可以“无中生有”“虚实相生”,能够运用程式和手法来表现无限时空。因此,德国戏剧改革家布菜希特“在舞台上表现随军女商贩大胆妈妈跟着大军转战欧洲,却让演员拉着小篷车只走了几圈”,无疑是为改革西方的戏剧表演的需要,借鉴了中国戏剧的表演理论、程式。
6.B.A.“他希望回到乡下尽情感受自然风光,这说明他的理想是过上自由自在、富有诗意的生活”有误。尼古拉想在乡村居住并有自己的庄园,只是希望能享受贵族生活,喜欢那种以权势和地位命令并欺压劳动者,自己却不付出劳动就能坐享其成的生活方式。C.“通过作者的视角”错误,“我”是小说中的人物,而非作者。D.“以社会上层人物作为主角”错,应该是社会下层小人物为主角。
7.B.“庄园规模之大,布置之繁华,戒备之森严”错误。作者借此环境描写,批判了尼古拉生活的封闭和对现实的逃避。尼古拉借庄园周围密布的“沟渠、篱笆和围墙”来与世隔绝,逃避现实。
8.(1)醋栗平凡而平庸,作者以醋栗为题,一方面象征了尼古拉平庸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象征了当时社会无数个平庸的“尼古拉”形象。(关注点:平庸形象)(2)“醋栗”作为文章的线索,见证了尼古拉的变化。尼古拉对于醋栗的“追求”贯穿了文章始终,“醋栗”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关注点:线索推动情节发展)(3)“醋栗”多次出现,象征了尼古拉为之一生奋斗的幸福和欲望。醋栗酸涩难吃,却成为尼古拉心中幸福的味道,其实是扭曲的,沾染了欲望的味道,它代表的是尼古拉穷其一生所想拥有的平庸的个人幸福。(关注点:平庸的幸福)(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意蕴类探究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标题含义、结构、主旨、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小说写到尼古拉的全部理想就是买下一座庄园,并且这个庄园里必须有醋栗,尼古拉买下庄园后开始好吃懒做,面对农民摆老爷的架子,而且在他的庄园里,他的厨娘和他一样又胖又懒,就连他的狗也一样想叫却懒得张嘴,所文章刻画了一个平庸的形象,并且这种形象不只尼古拉一人,社会上又无数个像他这样的人。而醋栗也是平凡而平庸的,所以作者以醋栗为题,一方面象征了尼古拉平庸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象征了当时社会无数个平庸的“尼古拉”形象。尼古拉在税务局抄写公文时就总想着回到乡下买下一座栽有醋栗的庄园。他被调到另一个省工作后为买一座有醋栗的庄园,娶了一个年老而难看的寡妇,并且不善待妻子。妻子时候,他买下一座有一百二十俄亩的田庄,并且栽上醋栗,过起了地主的生活,可以说醋栗贯穿文章的始终,拖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文章的线索,同时醋栗也见证了尼古拉的变化。醋栗又酸又硬,但是尼古拉却贪婪地吃着,并且认为很好吃。拥有一座栽有醋栗的庄园是尼古拉一生的愿望,而现在他用尽一切手段终于拥有了一座庄园,吃上了自己栽种的醋栗,所以醋栗的味道成为了尼古拉心中幸福的味道,它代表的是尼古拉穷其一生所想拥有的平庸的个人幸福。
9.①比喻:如把尼古拉的狗、厨娘和他本人都比作猪,刻画了他们的可笑形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为地主之后的尼古拉生活的慵懒无聊,极具讽刺性。②夸张(漫画式):如反复描写尼古拉对有醋栗的田庄的执念,夸大他为买到田庄而不顾一切存钱的行为,夸大他成为地主后的肥胖骄横等,达到了幽默讽刺效果。③细节描写:如尼古拉把妻子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的细节,突出了他的吝啬自私;尼古拉用苏打和蓖麻油给农民包治百病、摆出半桶白酒的细节,突出了他的伪善做作;尼古拉心满意足吃醋栗的细节,表现了他对平庸生活的满足。这些细节描写的运用,使人物可笑可悲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幽默诙谐中传达出强烈的批判性。④对比:通过对尼古拉在得到田庄前后待人接物不同态度的对比,突显了他的愚蠢可笑,幽默中有冷峻的思考,直讽社会现实。⑤侧面烘托:写尼古拉的狗又胖又懒,厨娘邋遢肥胖,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尼古拉慵懒和满足于平庸生活的形象,极具讽刺性。⑥反语:如“他做好事,用苏打和蓖麻油给农民包治百病”,正话反说,突出了他的伪善做作,极具讽刺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一条毛色红褐的狗,肥得像一头猪。它想叫几声,可是又懒得张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胖得也像一头猪。……他眼看就要发出像猪那样的哼嘘声……”这些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尼古拉的狗、厨娘和他本人都比作猪,表现他们的可笑与慵懒无聊,极具讽刺性。“从十九岁起……心里却老惦记着童年生活过的乡下;过节前也给他寄点,可是他连这个也存起来……已年过四十,但还在读报上的广告,还在攒钱”“发胖了,皮肉松弛。他的脸频、鼻子和嘴唇都向前突出”这些描写有夸张意味,夸大他为买到田庄而不顾一切存钱的行为,夸大他成为地主后的肥胖,有幽默讽刺效果。“经常让她吃个半饱,把她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他做好事,用苏打和蓖麻油给农民包治百病,每到他的命名日必定在村子里做感恩祈祷,之后摆出半桶白酒”“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不断地重复道:‘嘿,真好吃!你也尝一尝!’”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他的吝啬自私、伪善做作和对平庸生活的满足。凸显人物的可笑可悲,幽默诙谐,又有强烈的批判性。从前是个“胆小怕事的可怜的小职员”,现在遇到农民不叫他“老爷”就大为恼火;“当初在税务局里甚至害怕持有个人的见解,现在呢,说的都是至理名言,而且用的是大臣的口气”这些描述运用对比,突显了他的愚蠢可笑,幽默中有冷峻的思考,直讽社会现实。“一条毛色红褐的狗,肥得像一头猪。它想叫几声,可是又懒得张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胖得也像一头猪”这些为侧面描写,烘托了主人的慵懒和满足于平庸生活的形象,极具讽刺性。“他做好事,用苏打和蓖麻油给农民包治百病”“苏打和蓖麻油”是不可能包治百病的,所以“好事”运用反语,正话反说,突出了他的伪善做作,极具讽刺性。
10.B。句意:承乾太子的奶妈遂安夫人常常禀告皇后说:“太子那边的东西都不够用,想奏请皇上解决。”皇后没有听从,说:“当太子,担忧的是德行不能建立,美名不能传扬,怎么能为生活用品不定而发愁呢?”
11.A.“与之言”的“与”的含义是同、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是亲附、亲近。
12.A.“长孙皇后无奈只好同意”错误。
13.(1)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了。我以一个妇人(的身份),怎么敢参与听闻这些政务大事呢?赋分点:“牝”,雌性的;“索”,尽;“以”,凭借(身份);“豫闻”,参与闻知。(2)如果行善求福能延长寿命,我平素(也)没做过坏事;如果行善没有效果,那还有什么福气可祈求呢?赋分点:“修福”,行善求福;“素”,平生,向来;“善”,形容词作名词,善事;“何”,什么。
14.①继续重用房玄龄;②不要让自己的亲属位居权要;③自己死后丧事从简。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如“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愿勿弃之”意思是“房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长,小心谨慎,希望不要冷落他”,这是希望继续任用房玄龄。如“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慎勿处之权要”意思是“至于我的本宗族,他们因为姻亲的关系被宠幸,千万不要让他们占据显要的职位”,这是希望不要让自己的亲属处于要职。如“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但请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意思是“我在生前既然对国家没有贡献,死后就不要多费资财。只请求节俭办理我的后事,就是没有忘记我”,这是让死后丧事从简,不要铺张。
参考译文:
唐太宗文德长孙皇后是长安人,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唐太宗登上帝位,立(长孙氏)为皇后,追赠皇后的父亲长孙晟为齐献公。
太宗非常礼待她,经常和长孙皇后谈论奖赏惩罚的事,她回答说:“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了。我以一个妇人(的身份),怎么敢参与听闻这些政务大事呢?”唐太宗坚持与她谈论,长孙皇后从始至终不回答。当时长孙皇后哥哥长孙无忌是辅佐唐太宗登基的功臣,将委以执掌朝政大权的重任。长孙皇后坚决说不行,常常趁机禀奏唐太宗说:“臣妾地位尊贵已到了极点,实在不愿让哥哥、弟弟、侄儿等遍布朝廷。”唐太宗没有采纳她的意见,最终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长孙皇后又暗地里让其兄长孙无忌苦苦请求唐太宗,解除他的职务,唐太宗不得已答应了他的请求。长孙皇后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好酒贪杯又无才能。父亲长孙晟逝世时,皇后和长孙无忌兄妹俩年纪都小,长孙安业把高氏夫人逼回娘家去了,皇后对这事很不在意。直到(长孙安业)参与刘德裕的叛逆阴谋活动,太宗准备杀死他,长孙皇后还叩头流泪为他请命说:“安业的罪行,死一万次也不能赦免。然而他对我不和善,世人都是知道的。现在如果把他处死,别人一定会说是我依仗皇上恩宠来报复自己的兄长,这恐怕会拖累影响朝廷吧?”太宗于是免去了长孙安业的死刑。
皇后的亲生女儿长乐公主,太宗特别喜爱,到要出嫁时,命令送给多于长公主一倍的陪嫁。魏征直言规劝说:“长公主,确实是应该比长乐公主更尊贵。如果让长乐公主的陪嫁超过长公主,道理上只怕说不过去,请陛下斟酌。”太宗把这话告诉皇后,长孙皇后感慨说:“曾经听到陛下器重魏征,现在听到他劝谏的话,可以说是正直而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了。”承乾太子的奶妈遂安夫人常常禀告皇后说:“太子那边的东西都不够用,想奏请皇上解决。”皇后没有听从,说:“当太子,担忧的是德行不能建立,美名不能传扬,怎么能为生活用品不定而发愁呢?”
太宗贞观八年,长孙皇后生病病危,承乾太子秘密禀告皇后说:“您尊贵的身体没有病愈,奏请父皇赦免囚犯,希望承蒙神灵的保佑。”皇后说:“生死都由天命决定,不是人力能够强加改变的。如果行善求福能延长寿命,我平生也没做过坏事;如果行善没有效果,那还有什么福佑可向神灵祈求!怎能因为我一个女人去搅乱国家的法规?”承乾太子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使(皇帝)知道,太宗和侍从官员没有谁不哀叹抽泣。满朝官员都请求大赦天下,太宗同意,皇后听到这事坚决劝阻,这才作罢。长孙皇后病情急剧恶化,跟太宗诀别。当时房玄龄(因犯过失)被遣归乡里,皇后坚决地说:“房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长,小心谨慎,希望不要冷落他。至于我的本宗族,他们因为姻亲关系被宠幸,千万不要让他们占据显要的职位。我在生前既然对国家没有贡献,死后就不要多费资财。只请求节俭办理我的后事,就是没有忘记我。”贞观十年六月,在立政殿逝世,年纪三十六岁。
15.A(不是拟人,是双关。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
16.①“珍重芳姿”“昼掩门”写出了宝钗含蓄内敛、稳重端庄的性格;②“洗出”“淡极”“玉无痕”写出了宝钗的娴静淡雅;③“凭清洁”之语写出宝钗清白高洁的人生追求。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写“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大家闺秀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颔联写“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海棠色白,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颈联写“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写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实写自我身份,同时,愤世嫉俗、不与人同也是宝钗的一大特点。下句写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总之,“洗出”“淡极”“玉无痕”写出了宝钗的娴静淡雅的性格。尾联写“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写出宝钗清白高洁的人生追求。
17.(1)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2)渭流涨腻,弃脂水也(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8.B(有天无日:比喻说话毫无畏惧和顾忌。暗无天日:形容社会极端黑暗。前面定语为“封建官府的”,所以“暗无天日”更合适。有冤难申:蒙受了冤屈,却难以申诉。有苦难言:在内心深处有痛苦的事情难以说出口。后者程度轻了,前者更符合语境。生杀予夺:形容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草菅人命: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样,指任意残杀人民。后面谓语为“一如家常便饭”,“草菅人命”更适合做主语。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崩溃。土崩瓦解:比喻彻底垮台。前面主语是“封建社会”,“土崩瓦解”更适合做谓语。)
19.D(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文主要是讲“文化”,最后一句应该再强调“文化”,所以“文化”应该放在后面;二是搭配不当,“制度”应该与“健全”搭配,“文化根基”应该与“探索”搭配。)
20.①官本文化在《聊斋志异》中的体现;②官本文化的危害;③官本文化的残留影响。(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5分)
21.D.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这句话的陈述对象是“系统”,其先后逻辑顺序是先“分析结果”,然后“评定风险等级”,最后“给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只有D项逻辑顺序符合。
22.①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层面)支持②第二是定位技术③定位手机所在位置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在说健康码的颜色,此处也应谈这个话题;根据后文“仅仅是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的吗”可以推断这里是问健康码的颜色是如何确定的,可以填:健康码的颜色是如何确定的呢。第二空,此处是说如何评定一个人的风险等级;结合后文“比如,个人行动轨迹信息、密切接触者信息、地区风险程度信息。这些数据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可知要评估一个人的风险等级需要很多方面的数据,可以填:需要很多方面的数据。第三空,结合前文“第二是定位技术”和后文“GPS、北斗导航系统等定位系统”“另一方面,正常情况下手机——定位手机所在位置”可知。
23.【详解】这是一道组合型的材料作文,整体由三则材料构成,前二则为古代诗文,最后一则是屠呦呦获奖感言。材料一讲的就是努力要趁早,因为青春不等人;材料二讲的就是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志向抱负,平凡的人乐于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材料三讲的就是屠呦呦为全人类谋福利,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综合三则材料可知,它们的一个共性话题就是:志向或理想。由此,可以确定写作的基本角度。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确定,君子或伟大的人物,不图私利,他们都能胸怀天下,为全人类谋福利,这是最佳立意。此类材料,更适合写成议论文,尤其要注意选择典型的事例。【立意】1.为了美好理想执着追求。2.胸怀天下。3.人生的意义和价值。4.为全人类谋福利。5.伟大与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