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乡 第1课时课件(共21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故乡 第1课时课件(共21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6 21:00:47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新知认知
关于小说
1. 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虚构。
塑造方法: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新课导入
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
故乡,是漂泊的游子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故乡,更是你我他黯然销魂的伤心之所。
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如今竟这样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我们一起走进《故乡》,去寻找答案。
鲁 迅
故乡
学习目标
1. 了解时代背景,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掌握对比手法的妙用。(重点、难点)
2.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重点)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素养)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
(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回忆录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
《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他目睹了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人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背景资料
秕谷( ) 鹁鸪( ) 嗤( )
颧骨( ) 折本( ) 惘( )
潺潺( ) 伶仃( ) 廿( )
晦 ( ) 恣睢( )
猹 ( ) 獾 ( )
弶 ( ) 踝 ( )
髀 ( ) 愕 ( )
瑟 ( ) 黛 ( )
祀 ( ) 噤 ( )

quán
chán
huì
chá
jiàng



bó gū
shé
líng dīng
zì suī
huān
huái
è
dài
jìn
chī
wǎng
niàn
字词积累
天气又阴晦了:
却又没有影像:
没有言辞现代:说话时所用的词语。
没有什么好心绪。
聚族而居
搬家到我在谋食地异地去。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
(阴沉昏暗)
(印象)
(说的话)
(心情)
(表修饰。如:面山而居。相当:地。)
(谋生)
(苏醒)
(向来/这么些 )
读文思考。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全文依据这个线索,分为几部分?
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这是一个 的故乡,说说你的理由。
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明确小说三要素。
人物:母亲——我——宏儿 闰土——水生 杨二嫂
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小说按什么顺序来叙事?叙事线索是什么?
回忆中的“故乡”;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4.依照“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见闻感受)
(见闻感受)
(感受)
78段-88段
6段-77段
1段-5段
开端
发展、高潮
结局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示例1:
日趋破产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萧条衰败的故乡。其中,我认为加萧条、衰败这两个词最准确,理由是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的“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所写的故乡农村景象就是衰败荒凉的。
示例2:
被压抑、被毒害的故乡。理由是第74自然段,指出都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是封建统治、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造成的。
我眼中的故乡
5.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1)这是一个 的故乡,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给“我” 的印象,那就是:
故乡变了
杨二嫂变了
闰土变了
“我”变了

(3)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呢?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故乡的语句,勾画出来。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故乡的变化
景色
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
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
人性
纯真、温情、
富裕
冷漠、麻木、
市侩、猥琐、
穷苦
儿时的故乡
现在的故乡
故乡之变
随堂练习
1.填空。
(1)《故乡》选自《 》,体裁是 ,根据篇幅本文是______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______、情节、___。
作者是 ,原名 。
(2)《故乡》的背景是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别故乡来安排情节。
辛亥革命后十年 “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
《呐喊》 小说 短篇 人物 环境 鲁迅 周树人
(1)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bǐ yí( )的神色,仿佛chī xiào( )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我一面yìng chóu( ),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3)“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shì miàn( ),躲躲闪闪……”
(4)我和母亲也都有些wǎng rán( ),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鄙夷
嗤笑
应酬
世面
惘然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3.梳理内容
回家路上,看到远近____着几个______的荒村,心里不禁______起来。
到家了,想起了少年的_____,想起他看瓜时的________形象,后着重写他讲述雪地______的情景。这些再现了以前故乡的_____,与前文对照。

萧索
悲凉
闰土
少年英雄
捕鸟
美丽
杨二嫂来了,她的出场________________。她以前很______,现在她来套近乎,目的是想_________,得不到时便顺手将一副______拿走。
过几天,闰土也来了,他一见我叫了声_______,我感到隔了一层________,后来说了他的苦楚,“我”不禁感叹他的景况:
———————————————————————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安分
占小便宜
手套
“老爷”
厚障壁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故乡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重点)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重点)
3.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难点)
教法指导: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
课时划分:3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品读欣赏,整体感知内容。
4.理清小说三要索,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
故乡,是漂泊的游子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故乡,更是你我他黯然销魂的伤心之所。
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如今竟这样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我们一起走进《故乡》,去寻找答案。
二、预习交流
1.关于小说。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虚构。
塑造方法: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2.作者名片。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来源:
3.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他目睹了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人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4.字词积累。
阴晦(huì)  萧索(xiāo)  猹(chá) 五行缺土(xíng) 弶(jiàng) 獾猪(huān)
潮汛(xùn) 髀(bì) 愕然(è) 颧骨(quán gǔ) 嗤笑(chī) 瑟缩(sè)
深黛(dài)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阴晦:阴沉昏暗。[来源: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
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写作“辗转”。
恣睢:放纵、凶暴。
三、读文思考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全文依据这个线索,分为几部分?
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这是一个 的故乡,说说你的理由。
四、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明确小说三要素。
人物:母亲——我——宏儿 闰土——水生 杨二嫂
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小说按什么顺序来叙事?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4.依照“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5段):回故乡(开端)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心情。
第二部分(6—77段):在故乡(发展、高潮)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离故乡(结局)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5.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1)这是一个 的故乡,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1:
日趋破产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萧条衰败的故乡。其中,我认为加萧条、衰败这两个词最准确,理由是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的“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所写的故乡农村景象就是衰败荒凉的。
示例2:
被压抑、被毒害的故乡。理由是第74自然段,指出都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是封建统治、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造成的。
(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给“我” 的印象,那就是:
明确:变。故乡变了、闰土变了、杨二嫂变了、“我”变了
(3)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呢?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故乡的语句,勾画出来。
明确:神异的图画:景色是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人性是纯真、温情、富裕→萧索的荒村:景色是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人性是冷漠、麻木、市侩、猥琐、穷苦
五、随堂练习
1.填空。
(1)《故乡》选自《 》,体裁是 ,根据篇幅本文是______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______、情节、___。作者是 ,原名 。
(《呐喊》 小说 短篇 人物 环境 鲁迅 周树人)
(2)《故乡》的背景是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别故乡来安排情节。(辛亥革命后十年 “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bǐ yí( )的神色,仿佛chī xiào( )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我一面yìng chóu( ),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3)“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shì miàn( ),躲躲闪闪……”
(4)我和母亲也都有些wǎng rán( ),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3.梳理内容。
回家路上,看到远近____着几个______的荒村,心里不禁______起来。
到家了,想起了少年的_____,想起他看瓜时的________形象,后着重写他讲述雪地______的情景。这些再现了以前故乡的_____,与前文对照。
杨二嫂来了,她的出场________________。她以前很______,现在她来套近乎,目的是想_________,得不到时便顺手将一副______拿走。
过几天,闰土也来了,他一见我叫了声_______,我感到隔了一层________,后来说了他的苦楚,“我”不禁感叹他的景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4.景物描写的作用。
5.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重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难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法指导】
1.通读课文,梳理故乡的变化,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思维导图表示出来。
2.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更好地读写打基础。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表达方式。
小说以一种沉郁的语调,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同时采用鲜明的对比来塑造人物,如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刻画,将二十多年前和现在对比,更加衬托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
2.词语运用。
作者善于运用精当入微的语言刻画人物,描绘环境。如对闰土前后的肖像描写,寥寥数语把一个少年英雄形象和饱经风霜、穷困麻木的农民形象绘于纸上;还有开头的环境描写,“苍黄”、“横着”、“萧索”等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故乡的无活气,“深蓝”、“金黄”、“碧绿”、“一望无际”等词语,突出景象的美丽,令人神往。
3.描写方法。
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闰土,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塑造了一个旧中国麻木、迟钝、愚昧,而又善良的农民形象。同样,对杨二嫂,也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尖酸、刻薄、市侩的小市民典型。这是需要同学们学习借鉴的。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小说的知识、作者及其作品、本文的写作背景。
2.阅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圈点勾画不明白的地方。
3.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重点解决下面的问题。
(1)人物: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2)情节:①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②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乡。
(3)环境:找出一处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三、预习检测
1.给画线字注音。
隐晦( ) 惘然( ) 颧骨( ) 嗤笑( ) 鄙夷( ) 恣脽( )
2.理解填空。
(1)《故乡》选自《 》,体裁是 ,作者是 ,原名 ,文章以 为线索,故事的背景是 。
(2)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3.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忆。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主要是因为已是冬天,触景生情。
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使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读文思考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全文依据这个线索,分为几部分?
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这是一个 的故乡,说说你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明确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我”——
闰土、杨二嫂——
母亲、宏儿、水生——
3.小说按什么顺序来叙事?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
4.依照“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中标记)
5.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1)这是一个 的故乡,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给“我” 的印象,那就是:
明确:
(3)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呢?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故乡的语句,勾画出来。
明确:
三、随堂练习
1.填空。
(1)《故乡》选自《 》,体裁是 ,根据篇幅本文是______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______、情节、___。作者是 ,原名 。
(2)《故乡》的背景是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别故乡来安排情节。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bǐ yí( )的神色,仿佛chī xiào( )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我一面yìng chóu( ),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3)“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shì miàn( ),躲躲闪闪……”
(4)我和母亲也都有些wǎng rán( ),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3.梳理内容。
回家路上,看到远近____着几个______的荒村,心里不禁______起来。
到家了,想起了少年的_____,想起他看瓜时的________形象,后着重写他讲述雪地______的情景。这些再现了以前故乡的_____,与前文对照。
杨二嫂来了,她的出场________________。她以前很______,现在她来套近乎,目的是想_________,得不到时便顺手将一副______拿走。
过几天,闰土也来了,他一见我叫了声_______,我感到隔了一层________,后来说了他的苦楚,“我”不禁感叹他的景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4.景物描写的作用。
5.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重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难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法指导】
1.通读课文,梳理故乡的变化,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思维导图表示出来。
2.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更好地读写打基础。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表达方式。
小说以一种沉郁的语调,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同时采用鲜明的对比来塑造人物,如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刻画,将二十多年前和现在对比,更加衬托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
2.词语运用。
作者善于运用精当入微的语言刻画人物,描绘环境。如对闰土前后的肖像描写,寥寥数语把一个少年英雄形象和饱经风霜、穷困麻木的农民形象绘于纸上;还有开头的环境描写,“苍黄”“横着”“萧索”等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故乡的无活气,“深蓝”“金黄”“碧绿”“一望无际”等词语,突出景象的美丽,令人神往。
3.描写方法。
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闰土,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塑造了一个旧中国麻木、迟钝、愚昧,而又善良的农民形象。同样,对杨二嫂,也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尖酸、刻薄、市侩的小市民典型。这是需要同学们学习借鉴的。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小说的知识、作者及其作品、本文的写作背景。
2.阅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圈点勾画不明白的地方。
3.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重点解决下面的问题。
(1)人物: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因为通过塑造闰土这个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农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样的主题,杨二嫂也只是陪衬人物,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情节:①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②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乡。
(3)环境:找出一处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三、预习检测
1.给画线字注音。
隐晦( ) 惘然( ) 颧骨( ) 嗤笑( ) 鄙夷( ) 恣脽( )
2.理解填空。
(1)《故乡》选自《 》,体裁是 ,作者是 ,原名 ,文章以 为线索,故事的背景是 。
(2)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3.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忆。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主要是因为已是冬天,触景生情。
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使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答案:

(1)《呐喊》,小说,鲁迅,周树人,“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辛亥革命后十年
(2)对比 (3)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 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 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
3.少年闰土聪明能干、机敏,中年闰土呆滞麻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揭露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农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同时也希望广大农民能够觉醒过来。(意近即可)
4.B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读文思考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全文依据这个线索,分为几部分?
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这是一个 的故乡,说说你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明确小说三要素。
人物:母亲——我——宏儿 闰土——水生 杨二嫂
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小说按什么顺序来叙事?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4.依照“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5段):回故乡(开端)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心情。
第二部分(6—77段):在故乡(发展、高潮)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离故乡(结局)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5.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1)这是一个 的故乡,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1:
日趋破产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萧条衰败的故乡。其中,我认为加萧条、衰败这两个词最准确,理由是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的“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所写的故乡农村景象就是衰败荒凉的。
示例2:
被压抑、被毒害的故乡。理由是第74自然段,指出都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是封建统治、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造成的。
(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给“我” 的印象,那就是:
明确:变。故乡变了、闰土变了、杨二嫂变了、“我”变了
(3)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呢?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故乡的语句,勾画出来。
明确:神异的图画:景色是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人性是纯真、温情、富裕→萧索的荒村:景色是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人性是冷漠、麻木、市侩、猥琐、穷苦
三、随堂练习
1.填空。
(1)《故乡》选自《 》,体裁是 ,根据篇幅本文是______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______、情节、___。作者是 ,原名 。
(《呐喊》 小说 短篇 人物 环境 鲁迅 周树人)
(2)《故乡》的背景是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别故乡来安排情节。(辛亥革命后十年 “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bǐ yí( )的神色,仿佛chī xiào( )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我一面yìng chóu( ),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3)“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shì miàn( ),躲躲闪闪……”
(4)我和母亲也都有些wǎng rán( ),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3.梳理内容。
回家路上,看到远近____着几个______的荒村,心里不禁______起来。
到家了,想起了少年的_____,想起他看瓜时的________形象,后着重写他讲述雪地______的情景。这些再现了以前故乡的_____,与前文对照。
杨二嫂来了,她的出场________________。她以前很______,现在她来套近乎,目的是想_________,得不到时便顺手将一副______拿走。
过几天,闰土也来了,他一见我叫了声_______,我感到隔了一层________,后来说了他的苦楚,“我”不禁感叹他的景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