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背景:在新课改要求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所以,课堂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探究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发展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台湾省》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它在内容上与前几章有所相同,自然环境明显区别于北方地区。本节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不相衔接。由于课程内容相对简单,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于是我将本节课设计成自学活动课,以下是我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环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2、过程和方法: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特征,认识台湾省人口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历史,认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三、教学重点: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四、难点:分析台湾省自然资源的特征。
五、学习方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识图法、练习法等
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导课:首先欣赏台湾作家余光中诗词《乡愁》
《乡愁》同时屏幕显示:
板书—课题: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师讲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了解台湾省。
1、了解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①承接导课,老师追问:为什么说台湾省是祖国神圣的领土?你知道那些史料和证据?
生:学生容易从历史的角度讲述有关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比如: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师归纳补充、讲述:首先,从地缘关系上,台湾原来就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大约一万年前,台湾海峡相应的部分下沉,台湾岛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其次,从血缘关系上看,台湾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主要来自大陆的广东、福建等省。最后,从行政区划、文化渊源上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历代的“王土”。比如三国、明末、清朝……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分割至今。
2、认识台湾的自然环境:
承转:既然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我更应该走进台湾,去认识它、了解它、请看大屏幕:
自主探究:我们来认识台湾省的位置与范围。
1)、(显示台湾省轮廓图)
老师口述自学任务:学生用铅笔在地图上勾勒。
①66页图7.41中找出:福建省、台湾海峡、太平洋、东海、南海、钓鱼岛、赤尾屿、火烧岛、澎湖列岛、日月潭、浊水溪、台湾山脉。
城市:台北、基隆、高雄、
②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哪个部位?
(对北回归线穿过的地理意义作简要讲述。)
师: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台湾省的位置,比如海陆位置,与大陆的相对位置、纬度位置。
③看图7.41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
(大屏幕显示台湾的位置、范围)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教师应及时引导、肯定。回答出台湾的地形特点,台湾省与福建省的位置关系。
测量:福州至基隆,厦门至高雄的实地距离。
④你还能从图中获得哪些知识?
(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照顾每一位学生,突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习惯。)
福建省:简称“闽”,行政中心:福州
2)、人口分布
读图67页图7.42示意图
生:东部是山脉,西部是平原(人口集中地区)。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
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习惯和能力。
3、请大家阅读67页课文“美丽富饶的宝岛”及图7.43结合图7.46,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台湾主要有哪些农产品?请结合69页活动:图表。
(意图:让学生感悟自然环境与农事活动的密切关系,体会人地关系。)
②农产品和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种分布体现了一种什么地理观念?
(意图:给学生渗透因地制宜观。)
③台湾有丰富的矿产和水产资源:请学生结合书68页读图7.46分析问题:
3)、展示归纳出的结论:
自然环境主要特征
地形:山地为主(东部)
平原狭小(西部)
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东部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树种丰富)
农作物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
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地。
台湾省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美誉。
台湾著名树种:樟树
台湾特有树种:红桧
请看大屏幕,显示台湾的日月潭优美风景。
(意图:让学生感受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准确了解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自主性学习是结合学习目标的要求和老师的引导,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课内容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加上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通过努力可以完成,适合进行自主性学习。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2、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充分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老师在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纠正与提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团结合作,增强学生间交流与互动意识。
总之,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针对问题自己讨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带给老师不一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