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信息及其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为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相对其它章节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作用,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0.5略低。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做到这些,我认为一开始就要把方向摆正,让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课程就是要这样上课。因此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2.情感目标: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1. 信息与人类的关系;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 信息的含义;信息实例的理解与运用。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信息:
教师活动: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章的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首先,请大家听一段故事。
讲述:“美国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野外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问题:每个队员应带哪三件物品比较合适?请邻桌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活动:全班分成八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回答。(学生的热情很高,场面气氛非常好)
教师活动:(面带笑容,教师的形体语言也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好!请大家安静下来。我们一起来寻找比较合适的答案!
1、让每个小组的代表逐个发言,并把结果写到黑板。
2、和全班学生一起对每个小组的答案进行分析,得到比较理想的参考答案:银刀、火石和指南针。
3、在完成上面问题后,我又给学生一个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根据老师的问题,查阅教材,相互讨论,结合以往的知识。在老师的提示下(师生一起探讨),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都能理解,但关于信息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学生理解就只是停留在表面了,不能深入。
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如:
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2、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3、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问:
古长城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其实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引出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又指明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例如:书中记载的内容属于信息,书就是信息的载体。因此,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表达信息的载体称为信息的表示媒体简称媒体。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教师活动: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信息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那么它有什么特征呢?
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大家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皮而存在。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如: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没有)
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1、载体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印刷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等。
(4)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5)信息还可以经过人的思考分析和处理,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2.信息的价值性和信息的时效性(天气预报)
讲述“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绝密报告,其内容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当时美国国防部的官员认为这是敲诈,欺骗,不予理睬,结果是美国"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们热情很高,马上就和邻桌的、周围的同学热烈讨论、交流,都想把那七个字猜出来。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猜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大脑。
(1)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与学生一起分析猜测的结果,最后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此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引出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并强调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有时是连在一起的。
3.信息可以共享(网上的共享资源)及信息的共享性
(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4.信息的传递性
5.信息的真伪性
得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通过事例和学生们的回答,让学生们感受到信息的丰富和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三、总结归纳,布置课外学习。
1、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信息的定义和信息的常见特征。要明确信息、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个要素。信息的常见特征有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2、课后作业
①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讨论并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②上网查找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发生在什么时代,信息技术未来趋势怎样?
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以技术为中心,学生少有自己的思维与思考,枯燥的技术课程让接触电脑多的同学觉得无聊,而接触少的同学却觉得跟不上,最重要的是学到的技术在什么时候、有什么用,让他们感到学无目标。在新课标中,我们看到信息技术课将信息作为主线,将技术作为辅线,以信息获取、处理需要为学习技术的前题,使技术的学习有了内动力,再辅以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更有效地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
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在这一课中加入问题“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解决?”,能更进一步地引起学生学习信息获取、发布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也会更深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