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的提出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排除D.
【答案】B
2.(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答案】B
3.(2009·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解析】从材料中信息可知林黛玉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被贾母视为“外人“,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反映的是宗法观念。
【答案】C
4.(2008·山东文综·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综合性较强,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又纵跨古、今中国历史内容,既有外国人的著作也有中国本土资料。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重点体现出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
回答第(1)问要将“家齐”“国治”与中国古代的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结合起来,也要从儒家思想作为古代社会统治思想入手来回答。
【答案】?(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2分)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5.(2007·山东文综·29)(35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解析】(1)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进行回答。
【答案】(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0·山东文综·29)(35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图10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分)
【解析】该题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社会的热点问题—民族团结问题。
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读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第一问注意图示的观察。通过图片观察,
可以得出“设郡县,修驰道。”
【答案】(1)措施:设郡县;修驰道。
意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应从“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促进国家统一”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题目考查对历史趋势的的总体理解,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除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末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A正确。
【答案】A
2.(2012·山东文综·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膨胀;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相互牵制导致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活字印刷术发明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
【答案】C
3.(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答案】C
4.(2010·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答案】C
5.(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答案】B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2013·山东文综·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嘉庆二十一年在雍正之后,军机处已经设立,军机处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有皇帝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选C。从材料分析是内阁奉上谕,上谕不是内阁起草,排除B,清朝有中书科,但不具备中书省地位,仅具有监察职能,排除D。
【答案】C 图5
2.(2007·山东文综·9)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解析】从名称“一统河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中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C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
【答案】B
2.(2008·山东文综·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综合性较强,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又纵跨古、今中国历史内容,既有外国人的著作也有中国本土资料。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重点体现出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
回答第(1)问要将“家齐”“国治”与中国古代的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结合起来,也要从儒家思想作为古代社会统治思想入手来回答。
【答案】?(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2分)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3.(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家家守村业” 反映了重视农业的观念,“头白不出门”体现的是安土重迁的思想。
【答案】B
4.(2007·山东文综·29)(35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解析】(1)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进行回答。
【答案】(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手工业的发展
1.(2012·山东文综·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材料大意:山东半岛最东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②③正确。①不符合史实、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商业的发展
1.(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阅读材料分析,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所以答案为D。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商业经营范围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B。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不是户籍问题,排除C。
【答案】D
2.(2012·山东文综·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材料大意:山东半岛最东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②③正确。①不符合史实、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3.(2012·山东文综·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膨胀;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相互牵制导致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活字印刷术发明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
【答案】C
4.(2009·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从材料中的“地多烟草、木棉”和“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可知②正确,从材料中的“转卖四方”可知③正确,①和④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B项。
【答案】B
5.(2008·山东文综·9)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夜市、草市、晓市开始出现;同时,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中国开始出现彩瓷是在元朝,元朝出现了青花瓷,故②错误,宋代时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官窑;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故④表述错误。
【答案】D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阅读材料分析,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所以答案为D。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商业经营范围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B。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不是户籍问题,排除C。
【答案】D
2.(2009·山东文综·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解析】以蒸汽机改良为特征的工业革命中火车的发明不仅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无产阶级形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且拉大了东西方的距离,世界逐渐缩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特别是造成了大清帝国的进一步衰落。
【答案】A
3.(2007·山东文综·15)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解析】清朝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所以会看到机户和机工之间的纠纷;最早以蒸汽作动力的汽船是1807年由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所以排除B项;京剧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形成,所以排除C项;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英王不能解散议会,这位英国人不可能收到英王解散议会的消息,所以排除D项。
【答案】A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农业,倡导重农抑商,以增强国力。因此法家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商人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答案】D
2.(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这是墨子的话。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答案】B
3.(2007·山东文综·29)(35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解析】(1)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进行回答。
【答案】(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2009·山东文综·27)(25分)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解析】第(1)问儒家主要思想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等关键词中领会概括,积极作用可以从传承文化和巩固统治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2008·山东文综·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综合性较强,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又纵跨古、今中国历史内容,既有外国人的著作也有中国本土资料。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重点体现出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
回答第(1)问要将“家齐”“国治”与中国古代的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结合起来,也要从儒家思想作为古代社会统治思想入手来回答。
【答案】?(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2分)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否定性选择题,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C错误,答案选C 。其他都正确。
【答案】C
2.(2011·山东文综·27)(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
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
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8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8分)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9分)
【解析】第(1)题,“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应该回顾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再从材料里寻找相关的信息点进行作答。“天下,非为君也”; “为万民君与臣,共曳木之人”可以归纳出儒家的民本思想。第(2)题,第一小问从关键句“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则失于……尺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否则难免有失偏颇。第二小问,注意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论,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并为未来掌权的资产阶级构建政治蓝图。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回顾相关知识点进行评价作答。第(3)题,注意围绕“传统”和“交流”两个主题,抓住“两者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这个界定,注意把分开讲对中国的影响,也可把两者结合起来论述对中国的共同影响。这样作答比较全面。
【答案】(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科技成就
1.(2012·山东文综·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膨胀;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相互牵制导致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活字印刷术发明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
【答案】C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2008·山东文综·10)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
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同时注意中外对比,找寻人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
【答案】D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2007·山东文综·15)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解析】清朝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所以会看到机户和机工之间的纠纷;最早以蒸汽作动力的汽船是1807年由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所以排除B项;京剧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形成,所以排除C项;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英王不能解散议会,这位英国人不可能收到英王解散议会的消息,所以排除D项。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