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3年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选修部分)

文档属性

名称 2007—2013年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选修部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6-21 21:4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梭伦改革
1.(2008·山东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郎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速到7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及商鞅变法等重点内容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第(2)问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及商鞅变法的特点的掌握及理解。
【答案】?(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2分)立军功;努力耕织。(4分)
?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2分)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2分)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1.(2012·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4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
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解析】(1)关键在于抓住两次改革的社会背景,商鞅变法是处在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民族融合的加强。举例依据教材内容。
(2)商鞅变法促进就秦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物质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
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王安石变法
1.(2013·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考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第二问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答案】(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2.(2010·山东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6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察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该题比较难的是材料是文言文材料,所以对材料的解读至关重要。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直接作答。通过材料的意思归纳概括得出“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材料二体现出王安石力图通过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第二小问考查是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内容。
【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2007·山东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解析】(1)对“士”的改革措施是指官僚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措施即可,其他几个方面容易理解。
(2)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政治思想很显然不主张变法改革,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因此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1.(2011·山东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6分)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4分)
【解析】第一问回顾所学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背景的知识进行作答即可。第二问,第一小问出现不同描述的原因应该从发表言论这的不同阶级立场去思考问题,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二小问作答时应该先选定观点,在进行论述。选择不同的观点,则论述的角度不同。注意论述和自己所选观点一致。比如选择①,则从改革的积极作用作答,选择②,则从农奴制的局限性角度论述。选择③也从改革的积极作用作答。总之,注意论点和论据前后一致,不可出现前后自我矛盾的现象,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
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
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
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明治维新
1.(2009·山东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解析】第一问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第二问注意限定词“政治方面”。
【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戊戌变法
1.(2009·山东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第一问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
【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2010·山东文综·34)(10分)【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4分)
【解析】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第一问通过材料中“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等信息可以归纳概括作答。这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是相吻合的。第二问可以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及确保共和政体的角度回答。
【答案】(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
也可得分。)
思想家:卢梭。
(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
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民主政治的童要文献
1.(2009·山东文综·34)【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
【解析】(1)要理解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建筑物”的结构是“基本错误”的,因此这里的建筑物应该是指松散的邦联制。(2)要结合美国的1787年宪法的政治意义回答。
【答案】(1)“建筑物”:邦联体制。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
(2)纠正错误:制订《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意义: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2013·山东文综·36)(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峰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6分)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4分)
【考点】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阅读概括分析能力,第一问阅读材料概括电文的的史实,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二问要求相结合史实,不仅仅是从材料中找,结合所学内容来回答。
【答案】(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答出三个要点即可)
(2)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
2.(2012·山东文综·36)(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5分)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5分)
【解析】(1)“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能够推翻清王朝,迅速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袁世凯具备做大总统的资格,还能协调外国,避免干涉。
(2)后来的事实是袁世凯一上台后就不择手段地加强个人权力,破坏法制,践踏民主,追求专制独裁的统一。在1915年宣布称帝,建立中华帝国,至此民国制度被他破坏殆尽,民国名存实亡。
【答案】(1)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
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2)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践踏民主,实行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或答出两条具体史实
也可)袁世凯取消共和,复辟帝制。
3.(2011·山东文综·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6分)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解析】第一问,材料一注意关键词“无阶级…之区别”,这中情况只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可以判断是抗日时期;材料二注意关键词“耕者有田”,实行这种制度的是解放时期。第二问,第一小问可以从对抗日战争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二小问则从对解放战争作用的角度来论述。
【答案】(1)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
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4.(2010·山东文综·34)(10分)【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4分)
【解析】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第一问通过材料中“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等信息可以归纳概括作答。这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是相吻合的。第二问可以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及确保共和政体的角度回答。
【答案】(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
也可得分。)
思想家:卢梭。
(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
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2008·山东文综·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1924年“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皇帝岁用 400 万两,由中华民国拔用;
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皇帝辞住后,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原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奉饷特别保护。
即日起永远废除帝号,与国民在法律上同等;
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另特支200万元,开办平民工厂,收容旗籍贫民;
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
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应归政府。??
?(1)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
? (2)概括说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比“清室优待条件”有哪些进步。(6分)
【解析】本题第(1)考查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的能力,该类型题目应注意从两部分回答,第一、提出观点,第二、讲清理由。这样就能很好的把握这类体型的解题方法。第(2)问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本题要注意:若只引用了原文只能 得到一部分的分数,应从原始材料中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来回答。
【答案】?(1)(本题可从“接受”和“不接受”两者中任选一观点作答,但只表明态度不给分,必须说明理由)
答案一:应该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严峻形势、“清室优待条件”的进步作用两个方面加以分析。(4分)(如回答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二:不应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清室优待条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4分)(如回答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彻底废除了帝号;进一步削弱了清室特权;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观念。(6分)(如果照抄材料或回答“减少清室费用”、“居住地发生变化”等可酌情给分。)
6.(2007·山东文综·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4分)
(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6分)
【解析】(1)根据材料的叙述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2)20世纪初正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年代,包括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知识分子的思想在整个社会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新妇女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出现了在这些先进思想指导下的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答案】(1)破除缠足陋习,提倡女子学文化。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2008·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1分)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4分)
? (2)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5分)
【解析】考查学生对20实际的两大国际组织的掌握,第(1)问主要考查这两大组织建立的背景及目的,第(2)问则通过对比的方法,概括联合国比国联更“广泛”的原因。
【答案】?(1)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建立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联合国建立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4分)
?(2)联合国成员国多;(1分)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2分)国际联盟主要被少数西方大国所控制,在联合国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2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
1.(2013·山东文综·37)(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
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8分)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解析】考查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做出预测的依据,需要对这一时期的大国关系有清晰的梳理和认识,第二问问的是绥靖政策对远东的影响,强调概括不要展开。
【答案】(1)①的依据: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②的依据: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的依据: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
④的依据: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
2.(2011·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6分)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解析】第一问,判断英国是不是“好心肠”,应该从这种“中立”的后果来思考问题,这种中立以牺牲他国为代价换取了自身暂时的安全,是不是“好心肠”就很清楚了;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可以从这种所谓的“中立”给法西斯势力的发展提供空间和时间,并导致的后果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再结合相关史实论述即可。第二问涉及到史学的研究方法问题,要明确史料不同于历史实物,具有主观性,不可盲信,所以要结合史实,去伪存真辩证客观看待。也可多借助其他的史料多方加以佐证。
【答案】(1)不是“好心肠”: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不是“安全的”办法:“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3.(2009·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彩虹是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2分)“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2分)
(2)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2分)这一行动有何意义?(4分)
【解析】2009年是诺曼底登陆65周年,本题关注了这一热点问题。彩虹的寓意可以从彩虹的构成来认识,彩虹是七彩组成的,所以寓意应指二战中的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实现和平。第二问“诺曼底登陆”的意义要结合当时欧洲反法西斯的形势来认识。
【答案】(1)寓意:合作。共同理想:打败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
(2)军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诺曼底登陆”)。
意义: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若回答“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等也可得分)。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2010·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6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
(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解析】该题考察了学生读图能力及迁移运用学科知识阐明问题的能力。A阶段是1950—1955年,美国军费显著上升,可以联系该阶段的世界和中国的状况。美国力争成为世界霸主,拥有很多海外基地,美国参与对柏林的分区占领,单独占领日本,美苏之间展开冷战。建国初,美国对新中国包围封锁、军事威胁,后来还以联合国名义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B阶段是1970-1975年,美国遭遇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陷入“滞涨”,同时还陷入侵越战争泥潭不能自拔。这个时候总统尼克松不得不调整对外战略,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美国从海外很多地方撤军,所以军费下降。第二问考查了中美关系。A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B阶段: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答案】(1)主要事件:朝鲜战争。
原因: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
(2)A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
B阶段: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2008·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1分)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4分)
? (2)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5分)
【解析】考查学生对20实际的两大国际组织的掌握,第(1)问主要考查这两大组织建立的背景及目的,第(2)问则通过对比的方法,概括联合国比国联更“广泛”的原因。
【答案】?(1)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建立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联合国建立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4分)
?(2)联合国成员国多;(1分)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2分)国际联盟主要被少数西方大国所控制,在联合国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2分)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2012·山东文综·37)(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而且也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10分)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解析】观点:维护和平不仅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史实可以选择:①二战后,西欧国家实力普遍衰落,为了对抗来自于苏联支持的东欧的威胁,1949年,西欧国家参加了美国主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西欧逐渐成为美苏冷战的工具,缺乏安全感。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③从欧共体到欧盟,西欧国家实力的崛起,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一极,客观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局面。
【答案】略
2.(2007·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战争造成的灾难有目共睹,但不同时代、不同人对战争有不同的思考和主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战争不仅仅是一种实际上的必要。它也是一种理论上的必要,一种逻辑的要求。国家这一概念意味着战争的概念……”
——《大国崛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2)结合二战后西欧国家团结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史实说明材料二所宣扬的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1)材料一图24中的“NO WAR”,图25中的和平鸽,都体现了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思想。(2)二战后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西欧国家逐渐走向联合,促进了共同的发展。如法德两国从世仇发展到现在的友好合作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战争,和平交流更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答案】(1)反对战争,向往和平。
(2)二战后,西欧国家先后建立了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共体;欧盟。发行统一货币欧元。这种团结合作的一体化方式极大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