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06 13:3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1.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下列哪幅图反映的是两河流域(  )
    A         B      C         D
2.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该流域实现初步统一是在 (  )
A.约公元前3500年 B.公元前3100年
C.约公元前24世纪 D.公元前18世纪
3.有学者认为,“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苏美尔文字被称为 (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字母文字 D.拉丁文字
4.历史古迹是古代文明的见证。下面古迹中能够见证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是 (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兵马俑   D.长城(局部)
石柱(局部)     
5.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商品经济比较活跃。这一现象可以在《汉谟拉比法典》的哪些记述内容中得到印证 (  )
A.社会分为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
B.俘获的战俘作为奴隶
C.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
D.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6.下面是《汉谟拉比法典》的部分内容,从中不能得出其 (  )
1.宣扬其权力来自神授
2.记述其伟大功绩
3.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不需要赔偿
A.神化王权 B.炫耀功绩 C.影响深远 D.实质特点
7. 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岁月流逝,历史永恒,灿烂的东方文明依然闪烁着不灭的智慧之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雄才大略的国王】
材料一 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在一连串的战争中击败邻国,将古巴比伦的统治区域扩展至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从而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全盛。尽管他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但他的继承者却无力巩固伟业,王国最终走向衰亡。
(1)材料一描述的这位国王是谁 列举他的主要功绩。(举出两点即可)
【流传千古的法典】
材料二 序言: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者不凌弱。
第2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2)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典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它具有怎样的价值
(3)从材料二的序言中可以看出这部法典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事实如其所说吗 请在材料二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证实你的观点,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部法典的认识。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这部法典与当今法律相比最欠缺什么
1.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也不带有主观评判色彩。下列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叙述,属于历史事实的是 (  )
A.该法典规定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
B.该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C.该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D.该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状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  )
A.内容广泛 B.思想落后 C.传播广泛 D.影响深远
答案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材知识·必会】
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3500年 古巴比伦 楔形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 君主专制制度 法典 第一部 商品经济 法制传统
【基础巩固·必练】
1.D 2.C 3.B 4.B 5.D 
6.C  材料中没有提及《汉谟拉比法典》的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宣扬其权力来自神授”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记述其伟大功绩”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不需要赔偿”反映出《汉谟拉比法典》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7.(1)国王:汉谟拉比。主要功绩: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等等。
(2)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价值:通过该法典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的社会状况;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目的:维持正义,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事实并非如此。论证观点:“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说明奴隶的地位极其低下。认识:这部法典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
(4)平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
【思维进阶·选练】
1.A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