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 蒲柳人家背景图片:北运河风光蒲柳人家刘绍棠中国气派 民族风俗
地方特色 乡土题材一、把握人物形象与性格二、欣赏文章精彩语言教学目标:擀( )面杖腌臜( )捯( )气戏谑( )荣膺( )坍塌( )断壁残垣( )如坐针毡( )呱( )呱坠地影影绰绰( )g?nā zādáoxuèyīngtān yuánzhāngūchuò初读----走近人物形象文中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何满子何满子的奶奶--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线索人物)跳读----把握人物性格跳读课文,筛选信息:
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
大娘”?爷爷为什么号称“何大学问”?
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来表现这两个人物性格? 走近“一丈青大娘”一、把握人物形象与性格一丈青大娘: 身强体壮,能干泼辣;
性格豪爽,勤劳善良。
风风火火,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溺爱孙子。 走近“何大学问”何大学问: 侠肝义胆,仗义轻财,
慷慨豁达,能说会道,
爱戴高帽,爱讲排场,
摆阔气,爱打抱不平。 一、把握人物形象与性格品读----欣赏精彩语言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一丈青大娘愤怒极了,就狠狠的扇了
他一个耳光。那个年轻的纤夫当时就倒在
地上,口鼻出血,不断地呻吟着。
1.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
2.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们东三省了!
你认为这两种说法哪个更好?品读----欣赏精彩语言
温馨提示:
可关注: 词语的选用;
句式的选用;
修辞方法;
语言风格。
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
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
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
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
有节奏感。 语言特色:民族作风民族气派深读----探究文章特色拓展延伸 你能用富有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的文字介绍一位同学吗?扩展阅读 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评书《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体会本文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再 见教学反思:
蒲柳人家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课文虽然只是节选,但篇幅仍然很长,仅仅只是从头到尾阅读一遍就需要很长时间,在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所以更适合选点进行突破,突出一两个适合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点进行教学,其他内容就应该大胆舍弃。
通过教学本节课,我感受颇多,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共享,共同提高: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以上的理解和分析,因此在确定目标时,我选取了两个突破点:一是把握人物形象与性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的。”而由感受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出发,了解、吸收属于民族文化的积淀,有助于让学生接受民族优秀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熏陶,引发学生思考──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施加良好的影响,进而帮助他们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健康高尚的情操,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课程目标。
第二个突破点是欣赏文章精彩语言。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生动的语言与精彩的人物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了描写生动的句子和段落,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人物就远没有这样生动形象,通过体会语言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形象,进而体会小说的魅力所在。小说的语言充满了乡土气息,这也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来源于民间活生生的语言,为小说增色不少,而且把书面语和口语有机结合在一起,雅俗同赏,使语言面貌更丰富,色彩更绚丽,也让学生对民族的东西认识更深刻。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小说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学生非常愿意阅读小说,而就学生的阅读经验而言,这篇小说和他们以前所读的大部分小说都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小说所传达出的属于特定时期的民族文化气息和氛围,而这种气息和氛围,对于从小就生活在现代化都市中的现代中学生们而言,无疑是隔了一条大大的鸿沟。课文中描述的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和长命锁、洗三和百家衣,还有“娇哥儿”、“心尖子”、“肺叶子”、“老生儿”,这些乡土风俗和语言在深深吸引着他们的同时,也极容易让他们只感觉到可笑,极容易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忽略了课文传达出来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种时间造成的文化的鸿沟正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 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学时,我注意照顾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点入手进行突破。初三的学生才十四五岁,他们思维方式是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对于容易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的小说人物自然会投入更多的目光。所以选择小说中的人物作为突破点,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进而体会当时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避免了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 正是因为无论是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还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小说的人物形象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因素,所以人物形象不仅仅只是教学的突破点,而且也成为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 当学生将目光投注到人物身上以后,通过概括人物的性格,学生的表现欲就会被激发出来。教师就可从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对他们的见解适当点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按照板块式进行了设计:初读—走进人物形象,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初识人物,并关注人物的绰号对性格的刻画作用;跳读—把握人物性格,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对人物的性格能从深度进行把握;品读—欣赏精彩语言,此环节渗透语文的特性,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个性解读,让每个学生都能感悟到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深读—探究文章特色,有了前几个环节做铺垫,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从自己的角度体会民族特色,经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会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在步步深入中,让学生感悟到那种民族风情,并在今后中学以致用。
以上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的一些见解,由于自己的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厚,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可能在设计中会有许多漏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各教学环节也水到渠成,但总感觉一些学生的感悟不够深刻,发言时表述不够到位。这也让我看到,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我们要努力提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水平,更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让民族特色引领世界。
教案:
蒲柳人家
教材分析: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教读课文,重难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和背诵。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本篇课文较长,因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教学目标
把握人物形象与性格
欣赏文章精彩语言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体会小说精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 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初读—走进人物形象;跳读—把握人物性格;品读—欣赏精彩语言;深读—探究文章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背景音乐《好汉歌》)
同学们,听着热血沸腾的《好汉歌》,梁山上那些英雄形象又历历在目。今天,我们所学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亦是一篇富含民族特色的文章。刘绍棠一生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有目标,才会有前进的方向”,请大家齐读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1.体会小说精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简介作者,教师出示资料:
刘绍棠简历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检查生字词:
擀(gǎn) 剜(wān) 腌臜(ā zā) 捯气(dáo)
唿(hū)哨 咯(kā)吧 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 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四、初读—走进人物形象
1、我们常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就在于为我们刻画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大家说说,本文的主要人物都有谁?
学生回答中出示课件:
何满子(线索人物);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
2、师总结:本文就是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可本文重点描写的两个人物有名字吗?(作者用绰号代替了他们的名字)。
施耐庵的《水浒传》开创了用过目不忘的绰号来烘托人物形象的传统,如“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同时,人物形象要鲜明,还需要用浓墨重彩的多种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下面,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把握人物性格。
五、跳读—把握人物性格
1、把学生分为左右两组,一组研读“一丈青大娘”性格特征,一组研读“何大学问”性格特征。
大屏幕出示:
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爷爷为什么号称“何大学问”?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这两个人物性格?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六、品读—欣赏精彩语言
通过刚才大家的解读,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已栩栩如生。俗话说:“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生动的语言与精彩的人物形象永远是相辅相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本课精彩的语言。
本节课的乡土气息比较浓厚,可能与大家平时的积累有一定的距离,老师先给大家做个示范:
大屏幕出示比较阅读:
(一)(1)一丈青大娘愤怒极了,就狠狠的扇了他一个耳光。那个年轻的纤夫当时就倒在地上,口鼻出血,不断地呻吟着。
(2)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学生回答后师适当总结: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1)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
(2)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们东三省了!
学生自由回答后师可简单总结:两种说法各有长短,前者生动形象,富有民间口语与俗语特点,充满乡土气息,也符合何大学问的身份;后者有书面特点,适于比较郑重的叙述。
(三)比较了解后,师出示温馨提示:
在品读中可关注: 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语言风格。
学生品读后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最后总结:
本篇文章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二是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七、深读—探究文章特色
师:通过刚才感知人物,品读语言,可以说作品所具有的民族气派、民族作风已被我们展示得淋漓尽致。你最欣赏哪一方面体现出的民族特色?
生自由回答后师可简单总结(可融入结构):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轻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小说一贯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说,刘绍棠以一种平凡中的传奇的形式,赋予了这一民族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内在地暗合了民族的审美习惯,为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在结构上,《水浒》先讲述单个人物的故事,然后聚义梁山,共图大业。而本文的结构也正得其神韵,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他们串在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八、拓展延伸
(1)你能用富有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的文字介绍一位同学吗?
随机提问,点评。
(2)拓展阅读: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评书《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体会本文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九:结束语:
同学们,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而今,虽说各民族的大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可奥运会闭幕式上,从茉莉花到红灯笼的八分钟表演,女子十二乐坊坚持走民乐之路在日本的大红大紫,都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中国元素要想永远引领世界,更需要每位同学积极进取。努力吧,未来一定属于你,属于中国青年!
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
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 民族气派
侠肝义胆 仗义轻松
慷慨豁达 爱打抱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