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22 11:39:39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品经典美文赏明月清辉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学习目标1. 诵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 品味语言,领悟作者闲情。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声音亮,吐字清;
像说话,有真情;
重停顿,悟意境。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 , 起行。
无与为乐者, 至承天寺
步于 。
庭下如积水 ,水中藻、荇 ,
竹柏影也。
少 如吾两人者 。根据课文填空,解释所填词语。户欣然念遂相与中庭空明交横盖但闲人耳研读课文,疏通词意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所谓诗谤“新法”而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无薪俸,于是他在城东垦荒耕地,有时游乐山水,咏唱自然,感怀英雄,排遣郁闷心情。作者及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课文,了解情节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为何欣然起行?3、作者为何找张怀民夜游?品读课文,体会意蕴
请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如水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草丛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内人语喧哗,院外犬吠连绵。”好不好? 体会下列句子抒发的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的欣喜、被贬的落寞、漫步的悠闲、与友人共乐的惬意、自我排遣的达观……)叙事:邀友赏月步于寺庭
绘景:月色宛如积水空明
抒情:赏月的欣喜惬意
被贬的孤独落寞
自我排遣的豁达东?坡 ??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延伸迁移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 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