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本章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本章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06 15:0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复习(六)
思维导图建构  构建知识网络                                    
易错考点专训             辨析易错易混
易错点一 对质量和密度的理解错误
例1 下列有关质量和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铁的质量大于棉花的质量,因此铁比棉花重
B.由热胀冷缩的现象可知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温度有关
C.将密闭容器中的气体用去一半后,剩余气体的质量和密度将变为原来的一半
D.一杯水喝掉一半后,剩余水的质量和密度将变为原来的一半
[易错总结]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若只是改变了形状、物态、位置,则质量不会发生改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质量、体积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物质密度的变化,但气体在膨胀和被压缩时,密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易错点二 忽略了水的反膨胀特性
例2 小聪和小明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密度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 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所示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水从0 ℃上升到4 ℃的过程中,其密度逐渐增大
B.在0 ℃时,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C.0 ℃的冰变成0 ℃水的过程中质量变大
D.小明和小聪的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是不会随物态而发生改变的
[易错总结] 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一般物体都是热胀冷缩的,因此,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但也有例外,如纯水,在温度是0~4 ℃时,却是热缩冷胀的,因此0~4 ℃时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水在4 ℃时密度最大)。
易错点三 调节天平的两个“平衡”
例3 使用托盘天平时应把天平放在   桌面上,再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则应将横梁右端的      向    端调节。在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如果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把右盘中的砝码    (选填“增加”或“减少”)一些,天平才可能平衡。在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当把最小的砝码加入右盘时指针偏右,而取出这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左,这时应                            
使天平平衡,从而测出物体的质量。
[易错总结] 天平的指针没有指在分度盘中央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在称量前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中出现的,这时应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不能移动游码;二是在称量过程中出现的,这表明左盘中物体和右盘中砝码的质量不相等,只能靠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实现平衡,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易错点四 不能正确解读m -V图象
例4 甲、乙两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如所示,则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  )
A.4∶1 B.4∶3
C.8∶1 D.1∶2
[易错总结] (1)解决图象分析题时,首先应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的物理量是什么,再分析图象,并利用相关物理知识进行解答。
(2)若要根据m-V图象比较物质的密度,则应在图象上找出一组能从坐标轴上直接读出质量和对应体积的点,再根据密度公式ρ=求出密度进行比较。
重点实验突破             整合突破考点
实验一:“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
例5 下面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测量某金属块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帮他完善实验过程。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节,直至横梁平衡。
(2)把金属块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甲所示,金属块的质量m=    g。
(3)把金属块放入装有V1=20 mL水的量筒内,量筒内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其示数V2=
    mL。
(4)这种金属的密度ρ=      (用m、V1、V2表示)。
(5)若做实验时,先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则这样测得金属块的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变式延伸】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
(1)小明继续实验时不小心将量筒碰倒摔碎了,他又选取了小烧杯、溢水杯、量程为0~10 mL的量筒测量金属块的体积,他的做法如下,请你将下列步骤补充完整。
a.先将溢水杯中盛满水,再将金属块轻轻放入溢水杯中,让溢出的水流入小烧杯中;
b.  ;
c.记录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
你认为小明按上述做法测出的金属块的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其原因是   。
(2)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天平的左盘有一个缺角,则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仍然准确”)。
实验二:“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例6 某实验小组为了测酱油的密度,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请你仔细阅读后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一种方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酱油,再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酱油的体积为V1;根据测得的数据就可以算出该酱油的密度。
第二种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酱油,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3,然后将烧杯内的部分酱油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酱油的体积V2,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m4(如所示);根据测得的数据就可以算出该酱油的密度。
  
(1)按第    种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结果更精确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得的密度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2)下表是按照第二种实验方案进行某次实验的情况,请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烧杯和酱油的 总质量/g 烧杯和剩余酱 油的总质量/g 倒出酱油的 体积/cm3 酱油的密度 /(g·cm-3)
60            
  【变式延伸】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
为了避免测量中烧杯沾有液体的影响,该实验小组成员李明又想到另一种方法来测量酱油的密度,他添加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实验步骤如下: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为ρ=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答案解析
[思维导图建构]
1.(1)多少 物态 位置 温度 (2)g (3)天平
2.(1)质量 体积 (2)ρ= (3)kg/m3 g/cm3
(4)特性 无关 (5)ρ= 天平 量筒
[易错考点专训]
例1 C 解: 平时所说的“铁比棉花重”,是指铁的密度大于棉花的密度,A错误;一定质量的物体,热胀冷缩导致体积发生变化,质量不变,由公式ρ=知,密度相应发生变化,说明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而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B错误;将密闭容器中的气体用去一半,剩余气体的质量减半,但体积不变,所以密度将变为原来的一半,C正确;一杯水喝掉一半后,剩余水的质量和体积都减小为原来的一半,但物质种类和物态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不变,D错误。
例2 A 解: 由图象可知,水从0 ℃上升到4 ℃的过程中,体积变小,根据ρ=可知,水的质量不变,体积减小,则密度增大,A正确;由图象可知,在0 ℃时,冰的体积大于水的体积,二者质量相等,根据ρ=可知,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B不正确;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形状、物态、空间位置无关,所以0 ℃的冰变成0 ℃水的过程中质量不变,C不正确;小明和小聪的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会随物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D不正确。
例3 水平 平衡螺母 右 减少
取下最小的砝码,通过移动游码
解: 使用托盘天平时应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说明左侧偏重,此时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端调节。
在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如果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把右盘中的砝码减少一些,天平才可能平衡。
在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当把最小的砝码加入右盘时指针偏右,而取出这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左,这时应取下最小的砝码,通过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从而测出物体的质量。
例4 C 解: 由图象可知,当V甲=1 cm3时,m甲=8 g;当V乙=4 cm3时,m乙=4 g。
则两物质的密度分别为:
ρ甲===8 g/cm3,
ρ乙===1 g/cm3,
则ρ甲∶ρ乙=8 g/cm3∶1 g/cm3=8∶1。
[重点实验突破]
例5 (1)零刻度线 左 (2)78.2 (3)30 
(4) (5)偏大
解: (1)天平的使用: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若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金属块的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的示数,标尺的分度值为0.2 g,则金属块的质量为m=75 g+3.2 g=78.2 g。
(3)把金属块放入装有V1=20 mL水的量筒内,量筒内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其示数V2=30 mL。
(4)金属块的密度为ρ==。
(5)若先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再测量其质量,由于金属块从水中取出时沾有水,质量测量值会偏大,则计算出的密度会偏大。
【变式延伸】
(1)将小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 偏大
向量筒中倒水时,会有少量水附着在烧杯壁上,因此测得的金属块体积偏小,测出的密度比真实值偏大
(2)仍然准确
例6 (1)二 偏大 (2)33.4 20 1.33
解: (1)第一种方案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最后将酱油倒入量筒测体积,这种做法会因烧杯壁沾有酱油而使测出的体积偏小,导致算出的酱油密度偏大;而第二种方案先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然后将烧杯中的适量酱油倒入量筒,读出量筒内酱油的体积,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避免了因容器壁沾有酱油而带来的实验误差,能使实验误差减小。
(2)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
m4=20 g+10 g+3.4 g=33.4 g,
倒入量筒中酱油的质量:
m=m3-m4=60 g-33.4 g=26.6 g,
酱油的体积:V=20 mL=20 cm3,
酱油的密度:ρ===1.33 g/cm3。
【变式延伸】
②装满水 ④ρ水
解: 为了避免实验中体积测量的误差,可以用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满酱油和水,通过只测量质量就可以利用水的密度来表示酱油的密度。烧杯相同,酱油和水的体积相等,由=得:ρ=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