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综合提升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综合提升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06 16:1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综合提升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如所示,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 (  )
            
2.将如甲所示的黑白卡片放在一只未装满水的薄高脚玻璃杯后面,在高脚杯前方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此时装水部分的高脚杯和杯内水的组合相当于一个(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凹面镜
3.下列与凸透镜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B.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
4.在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制造了一个小水球,我们透过水球看见了她的“倒影”,如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倒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倒影”可以在光屏上呈现 D.若王亚平距水球变远,“倒影”会变大
5.小满同学经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写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
A.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
B.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
C.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既有放大的,又有缩小的,还有等大的
D.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既有放大的,又有缩小的,还有等大的
6.如所示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的简易投影仪,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色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
B.白色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色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
D.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白色墙上的像,是因为墙对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7.关于如所示的四幅图阐述正确的是 (  )
8.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5 cm,将点燃的蜡烛从距该凸透镜20 cm处移到40 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9.王老师的一只眼睛是近视眼,一只眼睛是远视眼。一次,她拿着她的眼镜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她左手捏着左边镜腿,一束平行光从她后方投射过来,在前方屏幕上出现了眼镜的影像效果(左边发虚了,右边出现亮斑),如所示。由此可判断,王老师的眼睛和对应镜片的情况是 (  )
 
A.右眼是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
B.左眼是远视眼,镜片是凹透镜
C.右眼是远视眼,镜片是凹透镜
D.左眼是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
10.将蜡烛放在如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 B.透镜成的是虚像
C.透镜的焦距小于10 cm D.透镜的焦距大于20 cm
11.如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变,只移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把蜡烛移到10 cm刻度线处,再向左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照相机
B.把蜡烛移到26 cm刻度线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投影仪
C.把蜡烛移到35 cm刻度线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放大镜
D.烛焰在光屏上已成一个清晰的像,如果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片,为了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
12.一支蜡烛放在距离透镜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8 cm处的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现将这支蜡烛放在距透镜15 cm处,那么在透镜另一侧成实像的位置可能距透镜(  )
A.11 cm B.14 cm C.18 cm D.22 cm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3.如所示四幅图中,正确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    ,其矫正做法是图    。(填序号)
14.为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在学校大门附近安装了摄像头(如所示)。该摄像镜头相当于    ,经摄像镜头所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镜头的焦距为10 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则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cm。
15.如所示,大威拿出手机对着关闭的屏幕,看到了自己的    (选填“虚”或“实”)像。保持手机到眼睛的距离不变,开启屏幕打开手机前置摄像头,大威通过摄像头成的像与屏幕关闭时成的像相比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6.小芳和妈妈外出游玩时,用单反相机拍了两张古楼的照片,如所示。若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相同,则在拍完甲照片后改拍乙照片时,应将照相机    (选填“靠近”或“远离”)拍摄对象,同时    (选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暗箱的长度。
17.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一个手表盘,如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小于凸透镜二倍焦距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形状(不考虑大小变化)是图丙中的    。
18.在利用如所示的装置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时,陈刚把蜡烛由距凸透镜90 cm处移动到120 cm处时,发现像几乎都在离凸透镜5 cm的地方,他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    cm,理由是:                     ;当把蜡烛移动到图中B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接下来的操作是:      。若把蜡烛放到B点    (选填“左”或“右”)侧一些,则可以使像更大。
三、作图题(共10分)
19.(3分)根据中已给出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20.(3分)如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1.(4分)如所示,ab是光源S射向平面镜的一条光线的反射光线,并射向凹透镜的焦点F。S'是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1)光源S的位置;(2)ab的入射光线;(3)ab经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共24分)
22.(10分)吴江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桌上备有带支架的蜡烛、光屏、凸透镜、平行光光源(接通电源后可发出平行光)、光具座等器材,他们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1)如甲所示,让平行光光源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3)吴江小组按照实验步骤做了4次实验,图乙是第一次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1 40 13 △
2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3 40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 无 正立、放大的虚像
①吴江小组忘了记录第1次像的性质,表格中标有“△”的位置像的性质是  。
②当蜡烛从远处靠近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③第4次实验中,光屏上接收不到像,在透镜的右侧观察,看到的像在透镜的    (选填“左”或“右”)侧。
23.(14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如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先按照实验要求调整好各元件的高度,然后将它们调节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此时像的特点是              。(说明像的倒正、大小和虚实)
(2)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移到零刻度线处,则应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且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将蜡烛移到20 cm刻度线处,透镜保持不动,移动光屏后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此时蜡烛经凸透镜成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现将图中虚线圆圈部分当成人的“眼睛”,当蜡烛远离“眼睛”时,“眼睛”需调节凸透镜的厚度使其    (选填“变薄”或“变厚”),改变其对光的偏折能力,从而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该“眼睛”无法调节凸透镜达到应有的厚度,则该“眼睛”为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应该配戴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进行矫正。
答案解析
1.B
2.A 解: 玻璃杯中有水的这一部分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黑白卡片是左右颠倒的,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B
4.C 解: 王亚平在水球中的“倒影”是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A、B错误;由图可知,“倒影”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C正确;当王亚平向后远离“水球”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即“倒影”会变小,D错误。
5.D
6.B 解: 根据投影仪成像的原理可知,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故A错误;投影仪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仍然完整,只是
亮度变暗,故C错误;发生漫反射的物体从不同角度都能被看到,因此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照射到白墙上面的光发生漫反射,故D错误。
7.D 解: 由远处入射的光线,经晶状体折射,成像于视网膜前方,是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应使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A错误;由近处入射的光线,经晶状体折射,成像于视网膜后方,是远视眼的成像特点,应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矫正,B错误;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对物体进行两次放大,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C错误;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将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再通过目镜将此实像放大,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D正确。
8.B 解: 凸透镜的焦距是15 cm,将点燃的蜡烛从距凸透镜20 cm处移到40 cm处的过程中,物距始终大于焦距,因此凸透镜成实像,由于物距增大,则像距减小,像变小。
9.A 解: 根据“左边发虚了,右边出现亮斑”可知,左边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应为凹透镜,它可以矫正近视眼;右边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应为凸透镜,它可以矫正远视眼。
10.C
11.A 解: 蜡烛移到10 cm刻度线处,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12.D 解: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2f=18 cm,焦距f=9 cm;将蜡烛放在距离透镜15 cm处,此时f2f=18 cm,故在透镜另一侧成实像的位置可能距透镜22 cm。
13.B D
14.凸透镜 倒立 缩小 20
解: 摄像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体位于其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若镜头的焦距是10 cm,为了成清晰的像,则人到摄像头的距离应大于20 cm。
15.虚 变小 解: 屏幕关闭时,手机屏幕相当于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开启屏幕打开手机前置摄像头,摄像头是凸透镜,此时大威到摄像头的距离大于其二倍焦距,则他通过摄像头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大威通过摄像头成的像与屏幕关闭时成的像相比变小了。
16.靠近 增大 解: 图中从甲到乙,像变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得,像距应增大,物距应减小,所以改拍乙照片时,拍照者应靠近拍摄对象,同时增大照相机暗箱的长度即像距。
17.D
18.5 当物距远大于焦距时,像距近似等于焦距
将光屏取下,眼睛在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向蜡烛的方向观察 左
19.如图所示
20.如图所示
21.如图所示
22.(1)10.0
(2)同一高度
(3)①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远离 ③左
23.(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左 变小 
(3)缩小
(4)变薄 近视眼 凹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