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06 15:00:2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孝感)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在《战国策 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故C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冶炼工艺、水利灌溉、土地私有制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2022·孝感)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可知,反映了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故B符合题意;ACD说法过于绝对,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孝文帝改改革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3.(2022·孝感)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题干“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说明唐朝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向外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中外交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频繁。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双向交流。
4.(2022·孝感)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文化娱乐的变化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无关,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社会风貌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宋代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5.(2022·孝感)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 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可知,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变法图强的戊戌变法。故B符合题意;
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
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C不符合题意;
选项D说法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898年,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2022·孝感)根据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分布情况(如表)可知,当时(  )
时间 私人资本比重(%) 国家资本比例(%)
1894年 20.54 79.46
1913年 51.01 48.99
1920年 61.34 38.66
A.中国经济已摆脱了列强控制 B.自然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机 D.私人企业比官僚企业利润高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C符合题意;
此时中国经济没有摆脱了列强控制,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说明祖国自然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私人企业比官僚企业利润高,故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卷土重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7.(2022·孝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和孤立政策,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然而到了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表明(  )
A.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美苏两极格局彻底崩溃
C.中美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 D.美国已经放弃霸权政策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故A符合题意;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故B不符合题意;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能说明中美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故C不符合题意;
美国依然实行霸权主义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重返联合国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8.(2022·孝感)中世纪西欧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由此可见,西欧庄园(  )
A.农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 B.为城市兴起奠定了基础
C.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D.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中世纪西欧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由此可见,西欧庄园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庄园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西欧庄园是中世纪西欧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9.(2022·孝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里,作者主要强调拿破仑对外战争(  )
A.导致了拿破仑帝国覆灭 B.压榨和掠夺了当地人民
C.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D.具有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答案】C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可知,强调拿破仑对外战争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秩序。拿破仑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捍卫并传播了法国革命成果。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对外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拿破仑反抗欧洲反法同盟,捍卫大革命成功果实,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基础;但后期侵略一些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0.(2022·孝感)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脑键盘打字的流行,汉字书写由持笔变为大部分由电脑完成,造成了国人提笔忘字,汉字书写能力下降,汉字书写也“渐行渐远”。这反映出互联网
(  )
A.大大缩小了人类生活空间 B.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文化
C.减少了人类获取知识途径 D.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答案】B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脑键盘打字的流行,汉字书写由持笔变为大部分由电脑完成,造成了国人提笔忘字,汉字书写能力下降,汉字书写也‘渐行渐远’。”可知,这反映出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故B符合题意;
互联网缩小了人类生活空间,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人类获取知识途径,故C不符合题意;
选项D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社会。
11.(2022·孝感)当今世界,美国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受到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的制衡和挑战。这说明(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C.世界格局表现为单极格局 D.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形成
【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说明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者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A符合题意;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现在没有形成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选项BCD说法错误,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的趋势现状是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2.(2022·孝感)【“大一统”与古代政治】
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
【答案】(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
(2)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加强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长期统一:推动封建经济文化领先世界;抵御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可知,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根据“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可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大一统”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加强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长期统一:推动封建经济文化领先世界;抵御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大一统”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时期,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13.(2022·孝感)【民族复兴与道路自信】
材料一:中国在争取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集中显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蓬勃伟力。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摘编自步平《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材料二: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奉献的时代。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战时期中国“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所采取的行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答案】(1)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领导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的系列战役;加强国际合作。
(2)有利于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为人类作更大奉献。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所采取的行动有: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领导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的系列战役;加强国际合作。
(2)根据材料二“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奉献的时代。”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利于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为人类作更大奉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14.(2022·孝感)【工业革命与经济发展】
材料:英国现代运河自1759年申请修建到19世纪30年代是英国运河的兴盛时期;至19世纪50年代被铁路取代,是运河的衰落时期。英国运河兴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市场的繁荣,消费量上升和市场扩大对运河发展极为有利;运河丰厚的利润驱使不同阶层的投资者参与其中;技术革新增强了运河的运输能力和竞争力,为运河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运河的经营根据市场变化而及时调整创新,例如采取分类运输收费标准的细化与商品差异化收费。
英国运河衰落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铁路运输的发展,铁路在速度、运输重量、单位运费成本上获得了运河难以企及的诸多优势,但是运河还固守原方式与铁路竞争,最终导致了运河的完全衰落;其次是英国社会对运河投资形成的“运河热”偏离了理性方向,这种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也在所难免了;三是运河经营本身存在的内部缺陷也加速了运河的衰落(如运河收费过多、规定死板造成运输份额流失)。
从英国运河的兴衰可以看出:理性判断与理性投资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不断创新与改革是行业和国家发展的长效途径;经济发展和商业活动要重视人口的作用。
——摘编自时义滨《影响英国运河兴衰的要素分析》
根据材料,围绕英国现代运河兴衰及经验教训,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
论述: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蒸汽机,促进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大兴教育,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1933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等,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恢复了美国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创新与改革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理性判断与理性投资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不断创新与改革是行业和国家发展的长效途径;经济发展和商业活动要重视人口的作用”观点的提取比较灵活,可以从创新与国家改革促进国家发展为观点,或者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等。以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为例。论文类型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确定观点: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第二步,在世界历史中寻找2件或者3件史实进行论证,这里的史实主要从意义出发进行论述,如工业革命促进英国发展;明治维新促进日本国体提升;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新模式。第三步,进行总结,不能照抄观点,要有所升华,如创新与改革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如:观点: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论述为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蒸汽机,促进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大兴教育,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1933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等,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恢复了美国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创新与改革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
故答案为:
观点: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
论述: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蒸汽机,促进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大兴教育,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1933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等,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恢复了美国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创新与改革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孝感)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2022·孝感)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3.(2022·孝感)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4.(2022·孝感)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5.(2022·孝感)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 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6.(2022·孝感)根据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分布情况(如表)可知,当时(  )
时间 私人资本比重(%) 国家资本比例(%)
1894年 20.54 79.46
1913年 51.01 48.99
1920年 61.34 38.66
A.中国经济已摆脱了列强控制 B.自然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机 D.私人企业比官僚企业利润高
7.(2022·孝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和孤立政策,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然而到了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表明(  )
A.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美苏两极格局彻底崩溃
C.中美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 D.美国已经放弃霸权政策
8.(2022·孝感)中世纪西欧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由此可见,西欧庄园(  )
A.农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 B.为城市兴起奠定了基础
C.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D.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9.(2022·孝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里,作者主要强调拿破仑对外战争(  )
A.导致了拿破仑帝国覆灭 B.压榨和掠夺了当地人民
C.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D.具有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10.(2022·孝感)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脑键盘打字的流行,汉字书写由持笔变为大部分由电脑完成,造成了国人提笔忘字,汉字书写能力下降,汉字书写也“渐行渐远”。这反映出互联网
(  )
A.大大缩小了人类生活空间 B.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文化
C.减少了人类获取知识途径 D.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11.(2022·孝感)当今世界,美国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受到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的制衡和挑战。这说明(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C.世界格局表现为单极格局 D.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2.(2022·孝感)【“大一统”与古代政治】
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
13.(2022·孝感)【民族复兴与道路自信】
材料一:中国在争取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集中显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蓬勃伟力。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摘编自步平《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材料二: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奉献的时代。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战时期中国“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所采取的行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14.(2022·孝感)【工业革命与经济发展】
材料:英国现代运河自1759年申请修建到19世纪30年代是英国运河的兴盛时期;至19世纪50年代被铁路取代,是运河的衰落时期。英国运河兴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市场的繁荣,消费量上升和市场扩大对运河发展极为有利;运河丰厚的利润驱使不同阶层的投资者参与其中;技术革新增强了运河的运输能力和竞争力,为运河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运河的经营根据市场变化而及时调整创新,例如采取分类运输收费标准的细化与商品差异化收费。
英国运河衰落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铁路运输的发展,铁路在速度、运输重量、单位运费成本上获得了运河难以企及的诸多优势,但是运河还固守原方式与铁路竞争,最终导致了运河的完全衰落;其次是英国社会对运河投资形成的“运河热”偏离了理性方向,这种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也在所难免了;三是运河经营本身存在的内部缺陷也加速了运河的衰落(如运河收费过多、规定死板造成运输份额流失)。
从英国运河的兴衰可以看出:理性判断与理性投资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不断创新与改革是行业和国家发展的长效途径;经济发展和商业活动要重视人口的作用。
——摘编自时义滨《影响英国运河兴衰的要素分析》
根据材料,围绕英国现代运河兴衰及经验教训,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在《战国策 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故C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冶炼工艺、水利灌溉、土地私有制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可知,反映了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故B符合题意;ACD说法过于绝对,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孝文帝改改革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3.【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题干“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说明唐朝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向外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中外交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频繁。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双向交流。
4.【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文化娱乐的变化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无关,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社会风貌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宋代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5.【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可知,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变法图强的戊戌变法。故B符合题意;
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
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C不符合题意;
选项D说法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898年,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C符合题意;
此时中国经济没有摆脱了列强控制,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说明祖国自然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私人企业比官僚企业利润高,故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卷土重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7.【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故A符合题意;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故B不符合题意;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能说明中美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故C不符合题意;
美国依然实行霸权主义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重返联合国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8.【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中世纪西欧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由此可见,西欧庄园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庄园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西欧庄园是中世纪西欧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9.【答案】C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可知,强调拿破仑对外战争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秩序。拿破仑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捍卫并传播了法国革命成果。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对外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拿破仑反抗欧洲反法同盟,捍卫大革命成功果实,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基础;但后期侵略一些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0.【答案】B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脑键盘打字的流行,汉字书写由持笔变为大部分由电脑完成,造成了国人提笔忘字,汉字书写能力下降,汉字书写也‘渐行渐远’。”可知,这反映出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故B符合题意;
互联网缩小了人类生活空间,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人类获取知识途径,故C不符合题意;
选项D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社会。
11.【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说明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者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A符合题意;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现在没有形成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选项BCD说法错误,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的趋势现状是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12.【答案】(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
(2)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加强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长期统一:推动封建经济文化领先世界;抵御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可知,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根据“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可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大一统”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加强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长期统一:推动封建经济文化领先世界;抵御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大一统”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时期,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13.【答案】(1)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领导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的系列战役;加强国际合作。
(2)有利于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为人类作更大奉献。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所采取的行动有: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领导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的系列战役;加强国际合作。
(2)根据材料二“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奉献的时代。”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利于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为人类作更大奉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14.【答案】观点: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
论述: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蒸汽机,促进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大兴教育,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1933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等,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恢复了美国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创新与改革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理性判断与理性投资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不断创新与改革是行业和国家发展的长效途径;经济发展和商业活动要重视人口的作用”观点的提取比较灵活,可以从创新与国家改革促进国家发展为观点,或者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等。以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为例。论文类型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确定观点: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第二步,在世界历史中寻找2件或者3件史实进行论证,这里的史实主要从意义出发进行论述,如工业革命促进英国发展;明治维新促进日本国体提升;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新模式。第三步,进行总结,不能照抄观点,要有所升华,如创新与改革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如:观点: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论述为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蒸汽机,促进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大兴教育,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1933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等,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恢复了美国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创新与改革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
故答案为:
观点: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
论述: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蒸汽机,促进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大兴教育,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1933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等,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恢复了美国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创新与改革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