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彭德怀印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彭德怀印象》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6 18:1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至善 至真 日进 日新 平乡县第一中学
《彭德怀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第三章的第一篇,这是一篇典型的人物通讯。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新闻与传记方面的要求是: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彭德怀印象》一文是美国记者斯诺写的一篇人物报道。中国共产党以及她领导下的军队,在当时并不为世人尤其是西方民众所知。对这些人来讲,中国共产党人很神秘甚至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斯诺从遥远的大洋彼岸来到中国,来到中国陕北的延安,采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可以说这篇文章新闻性是很强的。
【学情分析】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新闻并不陌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媒体,了解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一方面也是因为初中以及高中必修教学中都安排过新闻的内容。另外教材和考试中也多次涉及有关人物形象类的文章,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分析该文就比较容易了。就本文来说,关键要培养学生根据通讯的体裁特点阅读,获取信息,还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通讯,实现师生互动。
【教学方式】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体知识及背景介绍(略)
【教学重点】
1.总结上一单元有关消息的文体知识
2.了解通讯这一文体的知识
3.熟悉斯诺以及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了解彭德怀其人其事。
4.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二》
【教学方式】导学案自主学习
第二课时 课文赏析
【教学目标】
1.根据通讯的体裁特点阅读,提取文章主要信息,把握本文的主题
2.进一步理解通讯的新闻性、文学性特点。
【教学重点】
1.根据通讯题材特点分析文中彭德怀这一人物形象。
2.通过本文的学习加深对通讯的新闻性、文学性的认识
一、导入新课
他是我国十大开国元勋之一,他曾领导了百团大战,,他曾指挥抗美援朝,他自比张飞在庐山会议上直接指出毛泽东的过失,他就是铁骨铮铮、为民鼓与呼的彭德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英雄,了解英雄,也缅怀英雄。
展示两张有关彭德怀幻灯片。找出文中有关彭德怀笑的描写片段。
【目的】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确定本文中彭德怀的形象,引出对彭德怀人物的分析。
二、赏析课文
【赏析方式】通过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问题一】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共写了彭德怀多少件事。
【回答方式】学生用幻灯片形式回答
【目的】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结构,并学会归类。
【明确】:略
【问题二】概括彭德怀人物形象。(分点概括、用一句话概括)
【回答方式】板书展示
【目的】让学生学会抓主要特点总结人物形象,要把人物放到所处背景下去分析。
【明确】彭德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可以说是个性比较突出的一个。他为人忠诚、直率,生活朴实、节俭,工作勤勉、热情,待人平易、和气,还具有极强的幽默感。一位精力充沛、生活俭朴、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的红军领袖形象。
主要精神:平易近人 大公无私 勇往直前 乐观向上
【问题三】彭德怀战功赫赫,文章没有写彭德怀指挥的战役,而是选取生活中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形象,这样有什么好处?
【回答方式】讨论并口头回答
【目的】从课本链接高考,锻炼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明确】生活小事涉及面广,是文章内容丰富,有利于多角度多层面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小见大,从生活细节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境界;生活小事不为一般人了解,更贴近读者,容易打动、感染读者。
【问题四】人物的特点越鲜明,人物的形象就越生动。那么文章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赏析你认为用的好的手法或者你认为精彩的片段)。
【回答方式】举手并口头回答
【目的】,训练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充分理解描写手法对表现人物的重要作用,写作中能积极地运用表现手法。
【明确】
1、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形象。
2、通过白描的手法,彰显人物的性格。如第五段介绍了彭德怀的饮食起居时,连用六个“一”(一间简单的屋子、一张桌子、一条板凳、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此外 两次提到他“同部下一样”,穿的“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吃的“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是馒头。”虽然用语极其简练,但字里行间彰显出了彭德怀简朴的生活作风。
3、通过生动的细节,传神人物的形象。“我原以为他是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这是斯诺在见彭德怀之前的印象,但实地的采访让他看到了这位“吃得差”,“迟睡早起”的军人却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了山顶。”一个贴切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力充沛的领导人形象。此外,文中多次提到彭德怀的笑:“结果我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在听到少先队员们说大鼻子的事情时,“彭德怀听了大笑”“彭德怀高兴地大笑”,亦能得意的“笑”,当看到自己“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总之,日常生活中他既能说说笑笑,又能开怀大笑。通过这些描写,让读者真实地感觉到艰苦的军旅生活、常年的战斗生涯并没有磨灭这位红军领袖的豁达与乐观。
4、通过所处的环境来烘托人物精神。除以上新闻事实外,作者还补充了不少新闻背景材料,这些新闻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开篇就以粗线条的方式交代了彭德怀的经历,并告诉读者“以‘自由派’军官著称,因为他办事真的同士兵委员会商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讲求民主的领导人。“6000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伤了的同志骑。”可见彭德怀同志关爱将士、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到坐在他旁边的一个小号手身上了。”突出了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身上不乏一种浓厚的慈父情结。
总之,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中,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问题五】作为人物通讯,不仅要反映人物精神,更要反映时代精神,来体现它的新闻价值所在,分析文章具有怎样的新闻价值的。
【解决方式】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目的】让学生认识通讯的新闻性。
【明确】
反映时代精神。(提示:文中有哪些背景材料?)也是通讯新闻性的体现。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背景:
所处时代 ( 长征 抗日 )
(1)让西方人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无论是长征时期还是抗日时期,一个内忧一个外患,中华民族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这时候需要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之挺身而出,为之浴血战斗,而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其中的精英,彭德怀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他的平易近人、大公无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乐观向上,正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追求和奋斗。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他们这些人救民于水火,让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很及时,也很有必要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人物通讯,要抓住人物的个性来写。作者围绕彭德怀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通过各种事例,一一作了展示。文章不但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环境等几个方面对人物进行了刻画,更注重从细节入手对人物进行精雕细作。这是人物通讯的文学性体现。此外,我们通过寻找背景资料,懂得了要把人物放到他所处的大背景中去分析,体会人物通讯的新闻性。希望以后大家在读通讯时注意把握新闻的价值取向。
四、布置作业
(1)课本p37四题
(2)2月份以来,我校开展了“三大步”励志教育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有很多进步很快,变化很大的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运用所学手法,给校报写一篇通讯。
板书
彭德怀印象
人物形象 手法 文学性
通讯
时代精神 背景 新闻性
六、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际,我对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本课设计导入简单,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目标性强。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也比较贴近高考。学生回答积极性高,课堂气氛较好,可以说学生收获较大。
不足
通讯新闻性的体现学生理解起来吃力,仍需要通过其他文章印证。
PAGE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