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漫步在无人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漫步在无人区》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6 18: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场景特写的写作规则
——《漫步在无人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结合原文相关材料,理解场景特写的镜头感、现场感与透视感等写作规则。
任务分析
1.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闻等实用型文本阅读是完善高中生阅读体系的重要环节。场景特写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它与消息、通讯在文体特征上有较大的区别。因此确立如上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类型
文体特征一种高级规则。本课教学目标是对规则的理解与分析。
知识(内容)维度 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B.概念性知识 目标
C.程序性知识
D.反省认知知识
3.学习的起点能力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知道了一般新闻的几个要素。《必修一》里有几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事件特写,类似于场景特写,但与一般的消息区别还不太明显。学生没有深刻地领会特写的写作规则。
4.使能目标分析
教学中,解读镜头感、现场感,时间顺序可以变换;解读透视感最好放在最后。
使能目标:①新闻的一般分类;②场景特写定义 ;③镜头、叙述视角、典型等概念;④场景特写的文体特征。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难点:场景特写的镜头感。
2.教学时间:1课时
3.预习活动:预习文本,了解本文创作的背景及新闻的一般写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境创设
1.有一种新闻,它反映的不是一件事的完整过程,而是其中最生动感人的一幕或最激动人心的瞬间,它叫新闻特写?它可以分为人物特写与场景特写。(出示新闻文体分类图)
2.《漫步在无人区》是哪一种呢?(场景特写)
二、文本探究
(一)镜头感
1.交流问题:漫步在这片被战火焚烧过的无人区,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场景来描写这种感受?
——死一样的寂静笼罩着无人区
(1)介于法塔赫突击队最后一个哨所和以色列的前沿阵地之间,在路上迎接你的只是蹦蹦跳跳的鸡群。就在48小时前,人们还在院里向它们撒过谷粒。(第2段)
(2)就在空空的房屋旁,堆着一筐筐橘子,没有任何人去碰它们。打断的电话线乱糟糟地盘在电线杆上,已毫无用处。一个自来水龙头正在往外淌水,流出来的水在地上形成了小溪,然后一直流到一块曾经是花园的低洼地里。(第3段)
(3)这里也有声音,而且十分嘈杂。附近就有真正的飞机和高射炮。当炮弹砰砰地落到山坡上时,羊群四处逃窜,一个劲儿地叫唤,沟里的青蛙也呱呱呱呱,叫声不绝。(第5段)
思考:文中描写的这三处场景的位置是不同的,分别是路上、房屋旁、远处山坡。(简笔画示意图)。一个地点的场景就形成了一幅特定的画面,就像是摄影艺术经常说的什么?(镜头)摄影里镜头有远近之分(展示图片)
这三处场景描写有没有体现镜头的一些特征?
——有远近之别,近处的文笔非常细致,画面似乎被放大了,远处的很模糊(以听觉弥补视觉上的模糊);表现出强烈的镜头感。
2.寻找其它场景描写的“镜头感”。(阅读7-21段)
(第15段)最近两天来,一车车难民都相继离开。昨天晚上往北开的一辆轿车上装满了16个人,3个人在前面,座位中间是4个小孩儿,后座上挤了5个人,车后的行李箱上还露天坐着4个人。聚焦于逃难的一车人。表现他们对战争的恐惧。
(第16段)人们在街道和田野上不停地移动——从近镜头推到远镜头。
(第19段)一辆轿车斜停在路边上,除了车胎没有气外,毫无损坏。车儿为什么会停在这儿?当车门打开,那一滩滩血迹就是最好的解释。
(第20段)再往前走,是5辆着火的汽车,燃烧发出的臭味说明了以色列空中袭击的准确性。烧得发焦的车身就架在光光的车轮上。轮胎在车爆炸后就全烧光了。——从近镜头跳到近镜头。(这种不断转换近镜头的方式,表现战争给这里处处都带来了破坏。)
3.小结补充:
抓取镜头需要找准点,需要对空间敏锐的观察。一个好的镜头还需要把握住什么?(时间)镜头式的场景特写除了空间上的一个个画面外,还需要从时间上选取一个个瞬间。本文截取了什么时间的场景来描写呢?
——经过了48小时战争之后的间歇期。
第2段:就在48小时前,人们还在院里向它们撒过谷粒。
第8段:就在这48小时内,他们不时地在街上和田野里轮班站岗放哨。
第18段: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漫步着,到处都是48小时以来暴力留下的纪念品。
作者选取战争间歇期的场景,来表现战争持续48小时的惨烈,并反映整个巴以战场几十年的可怕。
(二)现场感
1.交流问题:本文叙述人称上有什么特点?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特点:
(1)这是一篇亲历式的报道,文章笔下所记录的都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主要用了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
第1段:在走过的两英里的大道上,阒无一人,这时才深深地感受到,人是不可少的……
第17段:最后一道关卡的突击队员听到脚步声……
第18段: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漫步着,到处都是48小时以来暴力留下的纪念品。
第20段:再往前走……
第22段:再往前走……
第26段:他们默默不语地从我身旁走过
(2)两处用到了第二人称
第2段:……这时在路上迎接你的只是蹦蹦跳跳的鸡群……
第4段:这里,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也会使你吓一大跳,赶快隐蔽起来,等到你钻到橘林里,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你立即会觉得自己太蠢,神经过分紧张。
效果:
(1)把自己的采访经历直接展现给读者,这样写可以使读者获得“亲临现场”的感受,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文章富有多方面的感观冲击力。(2)第二人称的两句,一个诉诸视觉,一个诉诸感觉,巧妙地将读者直接拉进景物中,用读者的眼睛去观察,用读者的感观去感受,拉近了环境与读者的距离,仿佛是读者自己在感受战后的死寂气氛。
小结:“现场感”:精彩的场景描写,一定要讲究这个“场”的,即便离我们很远,也让我们有种步入现场的感受(现场感)。
2.分析巴以军官、士兵的对话
处理好作者、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关系,拉近它们的距离是营造现场感的一条技巧。为了营造现场感,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拉近作者、读者与谁的距离?
——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我们无法对付这样强大的炮火,”在泰尔的一位突击队军官说,“抵抗没有用,如果那样做,就太愚蠢了。”
最后一道关卡的突击队员听到脚步声,感到十分惊讶。“不行,请不要向前走,”他们说,“以色列人就在附近,他们见谁都杀。”(明显地对记者说的,劝记者不要到以色列那边去,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以色列的恐惧)
“我没法告诉你,就在那边树林里是否有恐怖分子。”(对巴勒斯坦突击队的戒备心理)
少校说,以色列军队今天不会到什么地方去。“如果你问我,我不是总理,”他说,“但是,我要说的,就是这些了。”(以色列军官的尴尬心理)
“你还要回去?”他朝路那头望了望,怀疑地问道,“你真是发疯了。”(以色列官兵对巴勒斯坦的隔阂的仇恨)
3.小结:
这篇新闻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气氛,除了人称与直接引语之外,与镜头式的场景描写也有密切关系?本文很多近镜头式的场景描写,一般也叫作细节描写,这使得战争造成的破坏暴露无遗,读者仿佛能目睹耳闻,触手可及,增添了现场感。
(三)透视感
1.理解句子:
(1)在路上迎接你的只是蹦蹦跳跳的鸡群。就在48小时前,人们还在院里向它们撒过谷粒。
反映的是48小时内这片区域的变化。48小时前,人们的生活是安定而平和的;但是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它赶跑了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使村庄成为一片空荡荡的区域。这里从侧面描绘了战争的巨大破坏力。
战火中的自然物,战火中的居民,还写了战火中的士兵?几乎全面地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2)灌木丛中长满着雏菊,空气里散布着忍冬的芳香。东边山坡上传来爆炸声,间或夹杂着小鸟的欢叫声。
雏菊、忍冬的芳香、小鸟的欢叫,这本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象,但在爆炸声的伴奏中,这些景物却显得如此不协调。仅仅是作者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对和平的呼唤。
2.寻找其他含意深刻的句子
新闻特写都是以小见大,透过典型的场景事例来反映重大的主题。所以就具有了透视感。本文揭露战争的罪恶,反对战争的主题和很多同题材的新闻是一致的。文中还有哪些描写能透视出对发动战争的批判呢?
(3)坦克组成了一个新世界的门户,一种纯几何的严密结构形式。
(4)以色列的武器装备闪闪发亮,又大又新,地道的美国货。
作者对于武力和战争的嘲讽;对以色列背后的支持者美国的谴责。
三、课堂小结
新闻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支轻骑兵,它要求作者选取典型性的片断来反映整个事件。也正因为场景特写具有镜头感、现场感、透视感,才使得我们不用冒着生命的危险,便可在和平的地方感受到战争地区的残酷情形,才使得我们能借助有限的文字了解世间万相。
四、作业
阅读《激情十秒》。本文是众多报道香港回归中国事件的优秀新闻作品之一,试比较它与《漫步在无人区》写法上的异同。
板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