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与盗贼》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解析
内容
《奴隶与盗贼》是高中选修课本《新闻阅读与实践》中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中的一篇短评。其内容是:痛斥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后俱外的丑态,悲叹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及处于非奴隶即盗贼的悲惨境地。这是一篇感情充沛,批驳有力,针针见血的短评经典之作。
解析
《奴隶与盗贼》是新闻短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或某一社会现象发表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结论的评论性文章,其既有新闻和评论的双重特点,是特殊的议论文。因此在学习新闻短评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针对的是什么新闻事实?对此提出了什么观点?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本节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短评的一般文体特点,能读懂新闻评论,并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新闻事实,用所学知识尝试撰写新闻短评。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评论所依托的事实,弄清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掌握短评的一般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短评的文体特点并通过对能力提升的检测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运用;课后通过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身成长,学会观察身边的实事并能鲜明地阐述自己独特的观点见解。
(二)教学目标解析
1、新闻短评是特殊的议论文,是依托新闻事实,阐述某种观点的文章,所以学习本课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抓住新闻事实,弄清作者的观点及作者论证方法,并尝试撰写新闻短评。
2、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真正体现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的教学理念,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每一件事,并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教学重难点
1、领会新闻短评的短评技巧,短评的写作要求。
2、根据新闻事实 尝试写新闻短评。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学情分析
1、我们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时评写作中观点的提出及论证过程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2、学生对于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不敏感,且表达能力较弱,表达出的观点呈现出人云亦云现象,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部分学生思维僵固,不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不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联系社会现实进行分析。
(二)教学设计思想
结合课程标准及高考考点要求,对新闻作品的学习,既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的深层意蕴,探讨新闻反映的观点及时代精神。且在新课程的大潮下,学校教师的角色转换为站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出现在课堂上,既要保持传统的“导”,又要体现新型的“演”和“学”,因此,本次新闻短评课的设计思想就是构建开放的课堂,交流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出新闻点评的文体特点,提高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读懂新闻评论,并能联系现实尝试撰写新闻短评
教学条件支持分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
幻灯片的设计是教师课堂思路与教学环节的直观展示,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期间穿插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便于学生直观的了解相关内容。视频投影则便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过程
→
教学过程
导入(以情景图片导入)
(幻灯片播放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逃等图片)教师按图片串讲:(1900年5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沦陷,慈禧狼狈西逃。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的签订终于换来了大清的苟且偷安,在同年的10月6日,在西安避祸的慈禧起銮回京,回銮路途尽显张扬,完全是一副凯旋之师的模样,可大清的盛景早已一去不复返,紫禁城遭劫,京城百姓遭到屠杀,列强的国旗插在皇城,这是多么刻骨的耻辱。当然,对于慈禧来讲,能够回銮已经是一件幸事,耻辱与否在她眼中都将随着时间而远去,她愿意做的事情便是向列强妥协,因为只要大清还在,她依旧是老佛爷。)当然这些图片展现的只是一种社会表象,表象背后隐藏了什么呢?梁启超先生将用新闻短评的方式为我们解开谜题。我们一起学习《奴隶与盗贼》。
板书:《奴隶与盗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知识点,以情景图片导入本课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学生看情景图片,教师再次强调要点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一)初读课文,完成导学案课前预习第一题: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明确:痛斥(慈禧惧外的丑态); 悲叹(国家民族的悲惨命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师生活动:教师抽一名学生回答并点评。
(二)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该评论依据的新闻事实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新闻事实的?
明确:《奴隶与盗贼》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慈禧“回銮”以后的种种媚外表现:“保护外人之懿旨不下二三十次”,“公使夫人偶遇儿童指目,辄欲拿拷治罪”,“一教士之受辱,辄下罪己之诏”。
文章开门见山概括叙述事实,提出论述的由头,进而举出两个并列的事实作为论证的依据。
板书:概写新闻事实,刻画慈禧惧外丑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个人独学及小组解疑,让学生理解新闻评论,必须以一定的新闻事实为依托的特点
师生活动:值周小组展示答案其余小组同学补充说明
2、对此新闻事实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并运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概括叙述事实后,分析得出非奴隶即盗贼,“二者必居一于是”这一中心论点。板书:非奴隶即盗贼,“二者必居一于是”
明确:文章开篇第一句提出新闻事实,作为论证的由头,第二句为事实论据;中间3~7句是论证的主体,先用假设阐述国人顺从即奴隶、不顺从即盗贼的两难境遇,进而推论出非奴隶即盗贼,“二者必居一于是”这一中心论点。
板书:事实论证 假设论证
教师追问:在这篇评论中行文事实有何作用?
明确:由头及论据
设计意图:通过个人独学及小组解疑,引导学生弄清新闻评论中作者独到的见解,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体会其严谨的论证结构。
师生活动:值周小组展示答案其余小组同学补充说明
研读思考文体特点(小组交流,展示)
研读课文,思考《奴隶与盗贼》鲜明地体现了新闻短评的哪些特点?
明确:首先是“短”。全文只有154字,不过十句话,不蔓不枝,极为简练,但是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让读者丝毫没有“空”或“涩”的感觉。
其次,这篇时评针对性很强。时评总是以一定的新闻事实作依托的。文章开门见山地概述新闻事实,给出评论的由头,矛头直指慈禧卑躬屈膝、恭顺备至的媚外丑态。
此外,本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逻辑性。纵览全文,抨击的力度一步一步升级,批驳越来越尖刻,质问越来越激烈,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寄托满腔悲愤的同时,实现历史厚度与人文关怀的高度统一。
提示:先是“民间如顺从朝旨乎,则奴隶而已矣”,一个假设,指出百姓的奴隶境遇;紧接着深入一层,“奴隶犹可,两重奴隶,何以堪之!”就是说,人民若是顺从了,不仅是清廷的奴隶,而且是帝国主义的奴隶,清廷是外国列强的奴隶这一层意思不言而喻。下面,运用对称句子,进一步深化主题,给出了第二重意义:朝廷认为“不屈”即“盗贼”,不仅对外国帝国主义来说是盗贼,对清廷来说也是盗贼。“奴隶盗贼,二者必居一于是”,把百姓推入了一个非奴隶即盗贼的可悲境地。
板书:篇幅短小 针对性 思想性 逻辑性 观点鲜明 语言犀利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短评的特点
师生活动:个人独学小组交流汇报,教师点评
方法点拨
短评的特点结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新闻评论的论证结构及方法,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
新闻短评的结构:现象+分析+观点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
新闻短评的特点:篇幅短小 针对性 思想性 逻辑性 观点鲜明 语言犀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能自己对短评的特点及结构论证方法作出小结
师生活动:学生自己总结,教师抽查一两名同学检查小结情况
能力提升
1、阅读《台上他讲,台下讲他》,概括出新闻事实,找出作者的观点。
新闻事实:某县分房负责人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表里不一的工作作风。
观点: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新闻短评结构的掌握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独学,教师抽查点评
2、材料一:2014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长尚庆莲建议“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引起广泛争论,正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力挺这一建议的,也有代表和委员持反对意见。
材料二:目前中学生使用手机现象非常普遍,为此某中学在开学前推出一项新规: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园,每周安排专人不定时进教室、进宿舍严查违禁手机,一经发现则销毁该手机。该举措实施以来引起了不少争议。
请就中学生校园手机现象普遍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评互评、师点评)
(问题预设:学生完成这道习题时,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开篇没有概括新闻事实。2、学生可能会忽略材料中的新闻事实可作为评论的依据。3、在撰写评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可能会不到位,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新闻事实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即由头、评论对象、评论的依据。在引导学生分析论证时可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时评类文章的写作思路应、引到学生思考。)
示例1:
目前中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现象非常普遍,有中学为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可了解外界动态,方便交流沟通,缓解压力。(概述事实,亮出观点)
①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而通过手机来了解外界动态是一个较为便捷的方法。
②另外不少同学都是寄宿生,思家之情不言而喻,而手机便成为了学生与家长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
③再有学生学业负担重,听听手机上下载的音乐,也是一种不错的减压工具。(分析)
因此,在正确的引导下,我赞成手机进校园(结论)
示例2:
目前中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现象非常普遍,有中学为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手机进校园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学习。
①首先手机辐射较大,很多学生喜欢随身携带,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再有学生利用上课时间或就寝时间玩游戏、发信息,将分散精力,影响学习;
③另外手机短信让学生在考试时的“小动作”科技化了,代替了“传纸条”,造成了学业质量的下降和价值观的迷失;④最后手机的使用会造成学生盲目攀比的心理,增加家庭负担。
因此我不主张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使用手机。(观点二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尝试撰写新闻评论
师生活动:学生独学展示,教师点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新闻短评的文体特点,了解新闻短评的写作技巧和思路,并且有针对性的做了实战演练。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们要领会一个基本原则:新闻评论要依托于新闻事实,以新闻事实为由头或依据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加以分析。
七、课后作业
A组 基础巩固
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答案示例:
1、“爱心大巴”免费接站遭受猜疑,折射社会信任危机。
2、“爱心大巴”遭猜疑,不是“爱心”“问题”,而是社会心态“问题”。
3、“爱心大巴”受质疑,“爱心”荒园亟待绿化。
B组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母亲节这一天,一早打开朋友圈、微博、QQ空间,到处都是祝福母亲节日快乐的,夹杂着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转发各种母爱伟大的故事等,热闹非凡。这时候你不赶紧表达一下对母亲的感情,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点赞。
面对网友们向母亲们疯狂的“示爱”方式,一半以上的母亲表示并不知情。因此有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你妈知道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么?”。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平时不习惯和父母交流情感,或者不好意思表达感激,用这样的方式说出心里话,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还有网友认为,比起隔空抒情,能回家给妈妈做顿饭、陪妈妈聊聊天,给妈妈买点实在的礼物,才是表达祝福的更好方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写作指导】
作文涉及到网络与情感、虚拟与真实、道德绑架与情感绑架等多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对道德品质的呼唤,是当今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材料中所反映的一些人在母亲节刷屏来晒孝顺的现象,确实值得反思。孝,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也是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从正面立意:感恩母亲,让爱刷屏又何妨。母爱虽然是私事,却并非不能公开表达。固然有作秀成分,但不能否认真诚。甚至“往大了说,这还可以逐渐改变国民性格,打开人们的心扉,让人变得更加直率乐观,而不总是那么含蓄阴柔”。“只要自己开心,让母亲高兴,刷刷屏又何妨?”对许多网友来说,更实际的问题是:与父母身处两地,并不能岁时陪伴在父母身边,在母亲节这天发一条朋友圈祝福母亲,更多是表达自己的歉意和无奈。而朋友圈祝福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节日,引起重视。
从反面立意:比起隔空祝福,付诸陪伴的行动才更实在。能回家给妈妈做顿饭、陪妈妈聊聊天,才是她最想要的节日祝福。对于一些年纪稍长、并不使用微信的父母来说,发在朋友圈的祝福和感激等于不存在。朋友圈、微信、QQ空间“晒妈”引起不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万年不变的“情感绑架”:转发。各种段子、文章包含的“情感绑架”色彩,好像不转不晒就是不对。感恩不止母亲节老龄化社会亟需加强亲情教育。在庆祝母亲节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发出疑问:尽孝,只有母亲节才热闹吗?
附:板书设计
奴隶与盗贼
梁启超
事实: 慈禧惧外丑态
公使夫人遭指目 如顺从
分析: 一教士受辱 如不屈
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
观点: 奴隶盗贼,二者必居一于是
研读思考文体特点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情景图片导入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
方法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