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年级 高二 学期 下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并运用到日常写作当中。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探讨研究,体会作者想要传达出的观点与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学习写作思路,写评论
教学思路 诵读——文章内容——问题探讨——文本特征——评论热点新闻
主要教学方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理解问题能力。
教学资源 “辱母案”新闻视频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历史课上学到的,生产工具的不同是划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自己时代特征的文明成果,就像石器时代诞生石器文明,青铜时代造就青铜文明一样,汽车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家以外的私人空间和一种非传统的生活方式,由此衍生了“小汽车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车文明”去感受一下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呈现出了怎样的精神状态。 学生认真聆听,对本课要讲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用与文明有关的内容引出“小汽车文明”这一概念,从而导入新课。 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针对什么事件进行评论的?请简单概括这一事件。分析 :星期六清晨5点左右,在东名高速公路静冈县沼津至御殿场之间,有一个三岁的小女孩被遗弃。 2、分析文章内容 找同学诵读文章,其他同学在听诵读的同时思考本文是针对什么事件进行评论的。分析文章内容时 带着问题读课文在阅读中思考,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 分析文章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驱动 1、《车文明》针对的是怎样的社会现实?分析:本文针对的是所谓文明社会里伦理道德的淡薄或丧失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情。 2、作者为什么取名为“车文明”?分析:作者取名为“车文明”,首先因为汽车的使用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一种新的文明;其次是新闻事件中的孩子是用车载着像“丢烟头一样”被遗弃在高速公路上,而且“蹒跚”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之间却不被人理会;再次是面对母亲的野蛮行为以及过往行人的冷漠,其“文明”还蕴含着强烈的讽刺。 合作探究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最后找同学来总结。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合作研讨中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
四、文体特征 1、评论类型这是一篇社会问题专栏评论。社会问题专栏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对社会生活问题方方面面的报道、分析和评述。与政论类文章不同,社会问题专栏的文章大多成文自由、风格多变,以批判性文字居多,深受读者关注。 2、文章结构事实——议论——分析——总结 3、写作思路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可以呼吁鼓励、称赞歌颂或劝告警戒,还可提出建议。 齐读评论类型,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写作思路。 了解文本特征,学习写作思路,为日后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
五、精讲精练 看视频,谈观点,写评论 看过视频后,谈对整个事件的认识。 引导学生多多关心周围的热点新闻事件,学习用自己的眼观和态度去评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板 书设 计 车文明 《朝日新闻》评论员 事件 新闻事实 情形白描 人际关系冷漠 议论 对比两种做法 伦理道德缺失分析 引出车文明 引材料 总结 发出疑问 学生分析教师写板书,将文章主要内容写在黑板上。 对本节课重要内容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