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用温度书写零度
品读文本,理清行文思路,体会综合消息的特点。
理解新闻写作中“用温度书写零度”的深刻含义。
提高语文素养,探究新闻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比较《上课应该晚一点》和《上课能否晚一点儿》内容上的异同。
上课应该晚一点
近日,记者接到家长来电,说现在的孩子每天上学的时间太早了,这与不少年轻家长的工作生活时间出现了“冲突”,希望早晨能够晚一点上学。
五六点起床,七点半到学校,中小学这样的上学时间遭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质疑和吐槽,他们认为这样的上学时间导致学生上学路上不安全,并且和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对称,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同时,国际上一项研究报告称青少年的身体机能每天要比成年人晚两个小时。有关的研究也表示,开课延迟一点能让学生有更多休息时间,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美国的专家也建议将高中生的到学时间推迟一些。
5个特写镜头,简笔勾勒场景,远比简单的一句话“五六点起床,七点半到学校”的叙述,更……
相同点:
都认为学生上学确实有点早,都涉及到学生的艰辛,家长的抱怨,国际组织的结论。
零度
客观性和真实性
法国罗兰·巴特 《写作的零度》
真实的,客观的新闻事实
——新闻的零度
引体正题 疑问引导 委婉吸引
采访学生 有时有地 详尽直观
采访家长 有名有姓 强烈可感
有言有态
不同点:
温度——看得见的,作品中语言的感染力
背景链接: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的学生存在负担过重的问题,起床早,睡觉晚,书包重,作业多,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北京青年报》在2002年12月刊发了记者邓兴军、张颖、张桂函采编的新闻《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为促使问题的解决,该报又先后派出7名记者,围绕这一问题作了连续的追踪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北京市教委最终下发通知,对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作了硬性规定。
温度——看不见的,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不同点:
综合消息
采访学生 由事实到理论
采访家长 由感性到理性
采访教师 有理有据
国际研究的观点 全面深刻
国内教授的观点
教育部门的反馈
不同点:
基础调查
拓展材料
选材广泛,
组材严密,
总览全局,
具有一定的
广度和深度。
课堂小结: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的优异之处。
1. 分析探究《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中的“零度”和“温度”的具体体现?
2.《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文中5、6段的内容是否与综合消息的主题相关?能否删去?
零度: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首次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重大成果的推出者以及他们的权威性和严谨性;科学可靠的研究方法;拓展材料中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温度:运用对比的手法,更加激发了人们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语言的间接引用,具体数字的运用强化了读者对勇于冒险、不怕牺牲、矢志不渝的科学家的尊重和赞美。
用温度书写零度
选择身边发生的事,写一篇能够体现温度,忠实零度的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