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慈禧狼狈西逃
慈禧回銮
大清盛景早已一去不复返
列强的国旗插在皇城
向列强妥协
新闻阅读与实践
新闻评价——媒体的观点
短评:《奴隶与盗贼》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新闻评论所依托的事实,弄清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掌握短评的一般文体特点。
2、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短评的文体特点,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运用。
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自身成长,观察身边的实事。并能鲜明地阐述自己独特的观点见解。
二、预习导学
(一)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痛斥( )
悲叹( )
慈禧惧外的丑态
国家民族的悲惨命运
(二)个人独学(整体把握——精读)
1、该评论依据的新闻事实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新闻事实的?
2、对此新闻事实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并运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1、该评论依据的新闻事实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新闻事实的?
答案解析
慈禧“回銮”以后的种种媚外表现:“保护外人之懿旨不下二三十次”,“公使夫人偶遇儿童指目,辄欲拿拷治罪”,“一教士之受辱,辄下罪己之诏”。
文章开门见山概括叙述事实,提出论述的由头,进而举出两个并列的事实作为论证的依据。
2、对此新闻事实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并运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奴隶盗贼,二者必居一于是”;
文章开篇第一句提出新闻事实,作为论证的由头,第二句为事实论据;中间3~7句是论证的主体,先用假设阐述国人顺从即奴隶、不顺从即盗贼的两难境遇,进而推论出非奴隶即盗贼,“二者必居一于是”这一中心论点。
①概写新闻事实
刻画慈禧丑态
下懿旨保护外人
如孝子之事父母
恭顺备至的丑态
比喻手法
骂得淋漓痛快
②举事实为据进行揭发印证
③论证朝廷把百姓
置于悲惨境地
两重奴隶
两重盗贼
何以堪之!
④满腔愤怒与不甘的感叹
一句诘问
一声长叹
悲愤漫溢
三、研读思考
研读课文,思考《奴隶与盗贼》鲜明地体现了新闻短评的哪些特点?
①概写新闻事实
刻画慈禧丑态
下懿旨保护外人
如孝子之事父母
恭顺备至的丑态
比喻手法
骂得淋漓痛快
②举事实为据进行揭发印证
③论证朝廷把百姓
置于悲惨境地
两重奴隶
两重盗贼
何以堪之!
④满腔愤怒与不甘的感叹
一句诘问
一声长叹
悲愤漫溢
篇幅短小
针对性强
逻辑性强
思想性强
观点鲜明、语言犀利
四、方法点拨
新闻短评的结构:新闻事实+分析+观点
新闻短评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 假设论证
新闻短评的特点:观点鲜明 语言犀利 针对性
思想性 逻辑性
五、能力提升
1、阅读《台上他讲,台下讲他》,概括出该短评的新闻事实及作者的观点。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常常可以见到:一个人在台上讲的和他在实际中做的不一样,结果就会导致“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场面。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必不成则。叫台下做到的,台上的人必须首先做到。否则,当他在台上讲的时候,就不仅难以制止台下讲他,而且有损于党的原则的严肃性。如果在台上只背“台词”,和自己的行动是两码事,那么台下的人只会把他当成一个“演员”,而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党员。
台上他讲 台下讲他
汪道衍
概述事实
提出观点
说理分析
2、材料一:2014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长尚庆莲建议“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引起广泛争论,正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力挺这一建议的,也有代表和委员持反对意见。
材料二:目前中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现象非常普遍,为此某中学在开学前推出一项新规: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园,每周安排专人不定时进教室、进宿舍严查违禁手机,一经发现则销毁该手机。该举措实施以来引起了不少争议。
请就中学生在校园普遍使用手机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1:
目前中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现象非常普遍,有中学为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可了解外界动态,方便交流沟通,缓解压力。(概述事实,亮出观点)
①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而通过手机来了解外界动态是一个较为便捷的方法。②另外不少同学都是寄宿生,思家之情不言而喻,而手机便成为了学生与家长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
③再有学生学业负担重,听听手机上下载的音乐,也是一种不错的减压工具。(分析)
我认为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带手机进校园。(结论)
示例2:目前中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现象非常普遍,有中学为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认为手机进校园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学习。(概述事实,亮出观点)
①首先手机辐射较大,很多学生喜欢随身携带,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再有学生利用上课时间或就寝时间玩游戏、发信息,将分散精力,影响学习;
③另外手机短信让学生在考试时的“小动作”科技化了,代替了“传纸条”,造成了学业质量的下降和价值观的迷失;
④使用手机会造成学生攀比的心理,增加家庭负担。(分析)
因此我不主张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使用手机。(结论)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新闻短评的文体特点,了解新闻短评的写作技巧和思路,并且有针对性的做了实战演练。学习这一章节我们要领会一个基本原则:新闻评论要依托于新闻事实,以新闻事实为由头或依据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加以分析。
七、课后作业
A组 基础巩固
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B组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母亲节这一天,一早打开朋友圈、微博、QQ空间,到处都是祝福母亲节日快乐的,夹杂着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转发各种母爱伟大的故事等,热闹非凡。这时候你不赶紧表达一下对母亲的感情,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点赞。
面对网友们向母亲们疯狂的“示爱”方式,一半以上的母亲表示并不知情。因此有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你妈知道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么?”。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平时不习惯和父母交流情感,或者不好意思表达感激,用这样的方式说出心里话,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还有网友认为,比起隔空抒情,能回家给妈妈做顿饭、陪妈妈聊聊天,给妈妈买点实在的礼物,才是表达祝福的更好方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