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3分)C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是“这其实有点像传统意义上的说书”,第四段表述为“中国小说起源于说书,本属于通俗文学一类”。
2.(3分)B 【解析】不是对比论证。
3.(3分)D 【解析】A项,“最大变化”于文无据;B项,曲解文意,见原文第三段,纯文学作家不在意的是读者多寡,且通俗、大众应是就作品而言;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无视文学与读者的紧张关系”是“重艺术探索而轻读者的写作思潮”的结果。
4.(3分)C 【解析】C.“突破”“亲本亲缘关系过远的难关”错。材料二说的是“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可见“野败的发现”突破的是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近的难关。故选C。
5.(3分)D 【解析】D.“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错,材料三第一句是“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可见“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是在“杂交水稻的推广”之后出现的,是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出现引起的结果。故选D。
6.(6分)①使很多两性花植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
②找到了我国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③促使全国出现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④提高了中低产稻田的产量,大大缩小了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
7.(3分)C 【解析】“对老亮心怀集体、死守旧路的做法予以嘲讽”错,黄兴的语气中并无嘲讽之意。
8.(6分)①点出时值寒冬腊月,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环境;②渲染凄清萧条的氛围,与木匠铺面临倒闭的悲惨现实形成映照;③凸显人物痛苦悲凉的心理,表现出黄志亮在面临木匠铺倒闭时内心的真实感受。(每点2分)
9.(6分)①告诫自己和徒弟坚守传统木匠手艺,在机器化生产面前坚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手工制作;②告诫自己和徒弟践行不求名利、但求良心的行业古训,在名利面前保持木匠人追求的初心;③在木匠铺面临倒闭、伙计打算另谋出路时,他找到了坚持做“好木匠”的力量源泉,并希望徒弟能理解传承。(每点2分)
10.(3分)B 【解析】“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
翻译: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
11.(3分)A 【解析】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
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
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故选A。
12.(3分)B 【解析】B.“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中“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对秦国施有恩惠”,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故选B。
13.(10分)(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解析:“善”,形容词,妥当,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
(2)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解析:“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广从”,纵横。)
14.(3分)D 【解析】此词没有雄浑粗犷之语。
15.(6分)①喜爱之情。面对峰、云、雨、树、斜阳等山间美景,“风景怎生图画”一语道出词人无限喜爱;②百无聊赖之情。貌似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是“无事过一夏”,是“万千潇洒”,但并非词人的自主追求,故也是“只消”“又是”,暗含了无所事事的无奈;③孤独寂寞之情。酒后“却怪白鸥”不与自己亲近“欲下未下”,透露出词人的寂寞孤独;④希冀用事的心绪。“新来莫是,别有话说”中深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改变归隐的想法。(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点出诗人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得”得1分)
16.(6分)(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暴霜露,斩荆棘。
17.(4分)(1)天翻地覆 (2)遥不可及
(3)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 (4)尽收眼底
18.(4分)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将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
【解析】第一处,“举办……展演艺术”搭配不当,“举办”的不是“艺术”,而是“展演”,改为“举办……艺术展演”;第二处,“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不合逻辑,改为“将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
19.(3分)B 【解析】A.表特殊含义。 B.表突出强调。
C.表特殊含义。 D.表特殊含义。
20.(1)可不是都能吃的; (2)但不可食用; (3)又不能入药。
21.D 【解析】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
A.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 B.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
C.借代,用“蛾眉”代指杨贵妃。 D.比喻,是否定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22.(60分)参考立意:
1.我辈当怀家国志,勇于担当善作为。
2.心怀国之大者,践行我辈之责。
3.明家国任重,效英雄前行。
4.身处人生转折点,当思为国增动能。
5.振兴中华,我辈之责。
......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保密时间:6月30日前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按照填涂要求将准考证号标号涂黑。
2.选择题完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些年,文学正在发生巨变。很多新作家、新写作类型的兴起,都在挑战我们固有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认同,尤其由网络这一新的介质所带来的写作变化,既扩大了文学的边界,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学与读者、文学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前,传统作家的出道与成熟,都和杂志社、批评家、文学史这三方面力量对他们的塑造紧密相关,但这种模式,对许多新一代作家,尤其是对网络作家,已然失效。他们进入大众的视野,几乎不是通过杂志社筛选或批评家阐释出来的,也不太考虑文学史写不写或如何写他们,他们更在意的是读者和作品的销量(点击率)。
以读者为主体,以创造读者所喜欢的文学世界为目的的作家作品,我们习惯称之为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它带有鲜明的商业与消费主义特征,创生的也是一种新的写作与交流模式。过去我们认为,写小说、讲故事起源于闲暇,现在很可能是起源于商业;过去我们认为,写作诞生于“孤独的个人”,现在很多写作者不再沉迷于个体的孤独体验,而更多是追求共享、互动,甚至读者的回应会决定他的故事往何处走:假如有很多读者希望女主角一直活着,作者就不会让女主角死去。这其实有点像传统意义上的说书,听众的反应会影响说书者往哪方面用力,在哪些情节上多加逗留。大家普遍认为,听众越多,读者越多,作品就越通俗。
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若说一个作家的作品很通俗、大众,多数作家会觉得是在骂他,至少是一个贬抑性评价;纯文学作家以艺术创新为追求,读者的多寡并不重要,他们相信,创新和探索本身可以引导、改造读者的艺术趣味——不断把新的艺术可能性,通过写作实践变成一个时代的艺术常识,这是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但重艺术探索而轻读者的写作思潮,往往把艺术性与大众性对立起来,无视文学与读者的紧张关系,这种观念同样需要反思。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忽视文学的大众认同,文学可能会失去基本的传播效应。文学经验的书写、传递和共享,必须通过作者与读者的合作来完成,偏向任何一方,都会使文学的生态失衡。当文学的艺术趣味隔绝于普通读者,难免曲高和寡、自得其乐;可文学过度迁就读者,也会失去艺术的难度,成为逐利的庸俗之作。尽管陈平原认为,通俗小说与高雅小说的对峙,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但在之前多数文学史的论述中,通俗文学是没什么地位的——这也未必公平。中国小说起源于说书,本属于通俗文学一类,今天的作家恐惧“通俗”二字实无必要。事实上,文学写作,特别是小说写作,适度强调大众和通俗的特征,建立起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观念,并无什么不好,“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能把小说写得通俗,本身也是一种本事。
判断一部作品好还是不好,标准不在通俗与否,而是要看这部作品是否有创造性,是否能吸引人、感动人。金庸小说取的是武侠这一通俗样式,但他创新了武侠小说的故事方式、人物关系和文化空间;二月河写的是帝王小说,却以文学的方式重新讲述了一种实证与虚构相结合的历史;《明朝那些事儿》并无多少了不起的史识,可话语方式的新颖、好读,是它拥有众多读者的关键;《三体》中的人物形象饱满度或许不够,但小说的思力和格局,却非一般作家所具有的;而《斗罗大陆》奇特的想象方式、《琅琊榜》里对复仇与情义的重释,表明网络文学最具读者影响力的部分,也须有开新的一面。
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同样要有大的艺术抱负,只有通俗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才能成就真正的经典。
(摘编自谢有顺《通俗与通雅同样重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随着新作家、新写作类型兴起,特别是网络带来的写作变化,传统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认同面临着新的挑战。
B.传统作家出道与成熟,多与杂志社筛选、批评家阐释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分量相关,而网络作家的流行与之不太相同。
C.通俗文学带有鲜明的商业与消费主义特征,它起源于古代说书,以读者为主体,以创造读者喜欢的文学世界为目的。
D.纯文学作家化艺术创新为时代艺术常识,来推动文学发展,但忽视大众认同,文学基本的传播效应可能都会丧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提出话题——分析论证”思路展开,论证了在文学创作中,只有通俗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才能成就真正经典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在论证写作中艺术性与大众性不应对立的观点时,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反思传统文学观念影响下的作家态度。
C.文章选取金庸武侠小说、二月河帝王小说、《三体》和《斗罗大陆》等具有创新性的作品,佐证创造性是好作品的重要因素。
D.文章由今溯古,评古论今,视野开阔,作者在阐释观念时,语言平易晓畅,句式使用灵活,透辟的说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新介质的网络,给写作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扩大了文学边界,让我们重新思考文学与读者、文学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B.纯文学作家不在意读者,更追求艺术创新,希望用创新和探索引导、改造读者的艺术趣味,他们反感通俗、大众等贬义评价。
C.适度强调大众和通俗的特征于小说写作有好处,重艺术探索而轻读者的写作思潮,原因是作家无视文学与读者的紧张关系。
D.维持文学的生态平衡,不能只重作者或读者,要认识到文学经验的书写、传递和共享,必须通过作者与读者的合作来完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利用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
材料二:
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袁隆平根据自己对水稻的长期观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象的比较后,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质疑。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两年后终于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所谓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育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从“三系法”的操作程序上讲,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不育系材料。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状就越明显。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晰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的稻株,而在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选育的难关。“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
(摘编自雷毅《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以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为例》)
材料三:
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湖南、浙江、广东、广西、江苏、湖北等省区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发展麦类与一季杂交稻、双季杂交稻、玉米与杂交稻等多种模式。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食用油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发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杂交水稻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吸收力好,秆粗叶茂,株型好,光能转化效率高,这使中低产稻田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大大缩小。
(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
(
高粱等植物的杂种优势广泛应用于生产
) (
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 (
开创
) (
促使
) (
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 (
发现
) (
比较
) (
多种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现象
) (
袁隆平通过对水稻的长期观察
)B.
(
多种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现象
) (
野败的发现
) (
突破
) (
证实
) (
“远缘杂交”技术路线
)
C.
(
促进
) (
具有
) (
中低产稻田的产量明显提高
) (
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等多种特点
) (
杂交水稻
)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袁隆平在进行杂种优势利用探索实践时,并没有盲从学界的权威理论,而是将杂交水稻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
B. 不育系材料的选育是三系配套育种技术能否实现的关键,理清这一研究思路后,袁隆平开始了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稻株的工作。
C. 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近,后代的不育性状就越不理想,这是袁隆平在认真总结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才认识到的。
D. 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复种指数,还培育了地力。
6. 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
(三)文学类 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鲁班的子孙(节选)
王滋润
很多很多年以前,中国出了个有名的木匠叫鲁班。据说,是他发明了木作工具,以后才有了木匠这个行当。世世代代以来,凡干木匠这一行的,都尊他为祖师。
黄志亮是黄家沟的木匠头儿。他学徒的时候,师傅给他上的第一课是讲鲁班的故事。他教徒弟的时候,第一课讲的也是鲁班的故事。他说要成个好木匠得有两条,一条是良心,一条是手艺,少了哪一条都不成。说起黄志亮的手艺,那可是方圆百里没个敢比的。他打出的家具,传三辈儿,木头烂了榫不开。他做出的大立柜,不用装镜子就照得出影儿来。
然而,他一手创办起来的大队木匠铺,在风里雨里苦撑了二十多个年头,如今却要倒闭了。进了腊月的门儿就下雪,纷纷扬扬不开天。三间草屋,四面土墙,一地散乱的木头木屑,几条作凳,几只工具箱……这些,便是远近闻名的黄家沟木匠铺剩下的全部财产了。二十多年什么也没留下。风卷着雪从破碎了的窗棂间吹进来,落在老木匠的脊背上。他蹲在窗台下边看着他的五个伙计,忍着心里的酸楚,一动不动地抽着旱烟袋。
天近黄昏,屋子里落下黑影了。外面的风雪还没有刹下来的意思。屋后的电线呜呜地尖啸着,好像立刻就会断裂开来。五个人都默默地抽着烟,谁也不肯说一句话,仿佛一开口这小屋子就会立时塌下来。
“都怨俺。”老木匠终于说,“俺没本事,没后门儿,买不来便宜木料,打不出时兴的家具,年年赔本儿,大队受损失,社员分不到钱,连大伙的饭碗也给毁了。咳咳咳咳……都怨俺,怨俺……”老木匠眼里淌下混浊的老泪。他抬起袖子擦,擦也擦不干。
富宽慌了:“师傅,你这是怎的 怎么能把刀子往自个儿心头剜!问问黄家沟的老少爷儿们,谁敢说你对木匠铺不上心!要说怨,怨俺!俺熊,跟着师傅学了二十年木匠活儿,也干不出一手好活计!是俺拖了大伙的腿,怨俺!……”富宽也哭了,孩子般地哭出了声。
“也怨俺。”李忠瓮声瓮气地说,“干活光知道出死牛劲,费工费料。”
“也怨俺。”最年轻的小金子说。
老木匠激动起来,心里像烧起一把火。他又掏烟,可手哆哆嗦嗦没个准头儿了:“这些天,俺心里就憋着句话,俺想去求求支书,再宽限咱一年,过了年好好干个样儿给大伙看看!这么大个村子,没个木匠铺怎么成呢 咱散了伙,大伙再找谁呢 伙计们,得挺起骨子干哪!
“要再干,俺他娘的豁上不吃饭、不睡觉!”富宽第一个响应。
小金子说:“那,咱得交给大队五千块钱呀!不然就得罚咱。”
老亮说:“咱们拼上劲儿,兴许交得上。”
“亮叔,”黄兴开口了,“现在办事得讲究点实际性儿,五千块钱不是吹口气吹出来的。上面不批给咱木料,市场卖五六百块一立方,贵疯了,你手艺天高,也得赔血本儿!再说,现时人家开木匠铺,都机器化了,锯料刨平打眼儿,电钮一按就中,咱凭两只手,挣屎吃也没屙的!”
黄兴接着说:“亮叔,今儿当侄儿的劝你几句话,听由你,不听也由你。凭着你的名声,你的手艺,哪儿捧不上个金饭碗 何苦还揽这摊子烂瓷器!这年月,亲娘顾不上热舅了,还顾什么集体!咱也赚大钱去,上东北,俺有个朋友在那儿干上了,一天十好几块,还有三顿酒菜伺候。你想去,过了年咱一起走,光打你的牌子,年底保你腰包满!"
老亮低着头,什么也没有说。雪在他背后落着,整个脊梁已是冰冷的一片了。
过了好久,伙计们走了,只剩下老亮和富宽。天黑下来,谁也看不清谁的脸,谁也没有说话,就这么默默地坐着。
“富宽,你知道咱木匠行里的祖宗是谁 ”老亮突然问。
富宽不明白他的意思:“是鲁班,学徒的时候你就给俺说过。师傅,你 ……”
老亮徐徐地讲起鲁班的故事来:“鲁班年轻的时候,上终南山求师学艺,老师傅提出一个问题考他:有两个徒弟学成了手艺。师傅给他们每人拿把斧子,大徒弟拿这把斧子挣一座金山,二徒弟拿这把斧子把名字刻在人们心中。老师傅问鲁班,你跟哪个徒弟学 鲁班说,跟二徒弟学。老师傅高兴地哈哈大笑,就把鲁班收下了,后来把什么手艺都教给他……”他只是说,像是说给富宽听,也像是自言自语。连他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又讲起他讲过几百遍的这个古老的故事。讲着,心境似乎平静了些。
他站起来,锁上门,又开了,不放心火,进去摸了摸。火灭了,炉壁还是热的。风雪搅动着,旋转着,怒吼着,铺天盖地而来,仿佛要把小小的黄家沟填满、扫平。家家户户都掌起来。在这样的夜晚,那些亮光显得那么微弱而且摇动不定,却是扑不灭的。
走到街心该分手的地方,师徒俩不约而同地站住了,背着风,谁也不肯离去。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从木匠行业尊鲁班为开山鼻祖讲起,既巧妙呼应文章标题,又自然引出下文对黄家沟木匠头儿黄志亮的介绍。
B.小说描写人物多使用方言俗语,如“熊”“亲娘顾不上热舅”等,使文章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C.黄兴直言木料价格高、生产机器化的现实,并劝说老亮凭手艺去赚大钱,对老亮心怀集体、死守旧路的做法予以嘲讽。
D.小说结尾描写的风雪夜中摇曳却扑不灭的亮光,一语双关,不仅指家家户户的灯火,而且指黄志亮质朴坚定的木匠人初心。
8.小说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6分)
9.在即将分开的时候,老木匠为什么再次和徒弟富宽讲起祖师爷鲁班的故事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0. 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
A.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 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 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 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 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 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 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5分)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①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介。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②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话说?
【注】①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劾去官后居于江西上饶带湖十年之久,本词作于此间。②诗人初到带湖曾题“盟鸥”: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意在表明归隐决心。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词即景抒情,情景相生,上片博山道中的风景清新秀美,下片酒家周围的环境清脱俗。
B.“风景怎生图画”道出山中美景非画图能足,以虚写实,情景交融,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C.“青旗”四句既交代词人去处,又呼应下片“午醉醒时”,点出词人隐居生活的消夏状态。
D. 此作“效李易安体”,重在学易安“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也有稼轩语之雄浑粗犷。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批判了秦国贪婪掠夺天下人而又肆意挥霍财物的行为。
(2)《阿房宫赋》中 , 两句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覆辙。
(3)《六国论》中,表现诸侯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____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②_____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③_____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④________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观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 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
B. 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
C. 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D. 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1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_____。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______;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③______。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21.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杜牧借《阿房宫赋》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政治的关注与忧虑,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的责任与担当;苏洵怀着拳拳爱国情和对天下黎民的责任感写下了《六国论》,为国家命运、百姓安危发出了呐喊。
材料二:心中常有“国之大者”,就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李大钊为国尽责,走向绞刑架,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抗美援朝志愿军毅然决然跨过鸭绿江,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担;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用行动诠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赤子之心;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依然奋战抗疫一线,以奔跑的姿势,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高中阶段的新时代青年,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学校计划请你作为高一学生代表,在本学期最后一次升旗仪式上发言,主题是“读懂家国情怀,肩负时代责任”,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