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14分)
1.B (第一处,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仇恨得到消除。从语境看,是节目令人赞叹,故选择“叹为观止”。第二处,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从语境看,主语是人,故选“耳目一新”。第三处,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从语境看,形容“文明”应选“熠熠生辉”)
2.C (“围绕……为己任”,句式杂糅,排除A项。“激扬”与“热爱之情”搭配不当,排除B、D两项。)
3.B(A项,精髓su ,青蒿素;C项,ji ,烟霭;D项,嫉j 恨,竞相)
4.A(《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而非《呐喊》。)
5.C(考生应当首先注意到⑥句,因为⑥句中的“文化”和“历史”是两个关键词,与前面的几个句子形成了对应关系。③⑤句讲的是“文化”,②句讲的是“历史”。考生倘若能机敏地发现⑥句与③⑤②句间这种对应的分承关系,自然便可确定其先后次序了。)
6.B(A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C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D倾,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倾尽。)
7.B(古今义均为连续不断。A“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C“故事”,古义为旧例、前事,今义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D“根本”,古义是树木的根,今义为主要的、重要的。)
二、(8分)
8.A( 名词活用为动词,坚持正义)
9.C(助词,主谓间,取独。 A 介词,与;介词,在。B 介词,因为;连词,来。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10.B(译文: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11.D(“尖锐批评”“愤怒指责”程度表述有误。)
三、(21分)
12.(7分)
(1)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3分,得分点:以……为,用……作为;始,才;速,招致。)
(2)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4分,得分点:未尝,不曾;附,归附;故,缘故;句意。)
13.(3分)
相同点:两篇文章的作者都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六国自身。(1分)
不同点:苏洵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主要是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辙认为六国破亡之因在于他们不明白天下之势,不能全力保住韩魏,失去这个屏障和缓冲地带,因而导致灭亡。(2分)
14.(5分)
(1)D(“‘青春’指美好的时光”理解错误。“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2分)
(2)《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共3分,运用手法各1分,简要分析1分)
15.(共6分,每空1分)
(1)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多于在庾之粟粒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四、(16分)
16.A(而“‘砸壶’会导致传统手艺失传”错。)(2分)
17.(4分)
(1)示例:“一二十年”表明与九爷分别时间之长;“几十里外”“翻山越岭”表明距离之远,路途之艰;从侧面表现了茶壶的名气大。(2分)
(2)示例:“还……就”准确运用副词,写出了朋友看壶的急切心理,从侧面表现了茶壶极富吸引力。(2分)
18.九爷是个能静心做事的人,他能费小半年的时间制出一把茶壶;九爷是个制壶技艺高超的人,他制作的茶壶声名远扬;九爷是个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人,他砸掉好壶是为了再造更好的。(6分,每点2分)
19.(4分)
(1)情节上:李大才的情节是对小说情节的重要补充,突出九爷砸壶在山茶湾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陷入困境的李大才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小说情节更加充实、丰富。
(2)形象刻画上:通过塑造李大才这一落魄形象更加衬托出九爷能自觉反省并摆脱困境的形象;同时,李大才也是小说要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九爷砸壶体现老一辈山茶湾人屏俗拒扰、不断追求的精神,李大才是这种精神的新一代传承者,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不畏过去的失败,重头再来。
(3)主旨上,小说通过两个既独立又存在联系的故事,揭示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要有勇气直面这一主旨,引发读者对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共4分,答出两点即给4分)
五、(11分)
20.①前者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虚度时光。
②造成这种差别化对待的原因。
③还能增强人的专注力。(共6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示例:
薛宝钗反应:侧脸抿嘴,欲笑而抑住笑,脸憋得通红。(2分)因为薛宝钗是位稳重端庄、举止娴雅、处事淡然甚至有点隐忍的女子,虽然刘姥姥所言令人笑煞,但在贾母、王夫人、宝玉和众姐妹在场的情况之下,薛宝钗即使想笑,也会有所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所克制。(共5分,“推想反应并简要描述”2分,“简要理由”3分,合乎人物性格和原著相关内容的反应描述,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
六、(50分)
22.写作:略
写作指导:
题目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解释“YYDS”的内涵,这是“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物的高度敬佩和崇拜”;第二层列举网民礼赞东京奥运会中国冠军杨倩、全红婵和“苏神”的现象,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追星热”风靡国内。特别是不少年轻人,疯狂地追歌星,追影星,俨然把这些“星”视为自己的“神”。当有些“星”违法犯罪跌落神坛时,有些“粉丝”不仅不认为这种行为是可耻的,反而还为他们愤愤不平,伸张正义”,可真是“三观”尽毁。这道题目展现了国人全新的“觉醒”意识,引导人们深人思考:新的时代我们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奉什么样的“神”。杨倩、全红婵和苏炳添等体育健儿为何被人们信奉为“永远的神”,那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有很多值得人们崇拜的特质:
一是为国争光的炽热情怀。奖牌不仅代表个人的荣誉,更象征国家的尊严。获得的每一枚奖牌,奏响的每一次国歌,五星红旗的每一次冉冉升起,都代表着祖国的强大,饱含体育健儿浓浓的爱国情怀。
二是全力以赴的拼搏精神。每一次争金夺银,都是力量和意志的较量,每一枚奖牌都是汗水浇灌的结晶。这种拼搏精神,无论在体坛,还是在歌坛、教坛、杏林等,都是强大的动力,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赛前备战,体育健儿面对成百上千次的训练永不言累,为的是一个“精”字;赛场博弈,他们在速度、准度、高度上,更是精雕细刻,力求完美,这样才有可能最终站上颁奖台。
附:苏辙《六国论》节选参考译文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正义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击退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抛弃
D.佐当寇之韩、魏
寇:贼寇,侵略者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最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得复见将军于此
B.泊牧以谗诛
夫在股忧,必竭诚以待下
牛
C.秦之用兵于燕、赵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居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己自困矣
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己自困矣
8
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居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己自困矣
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
困矣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的《六国论》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他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
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B.苏洵认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亲近秦国而不帮助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
它必然也要被暴秦所歼灭。
C。苏辙从各诸侯国着笔,指出山东诸国如果“厚韩亲魏以摈秦”,那秦国就不能有
所作为。
D.苏辙在文章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的批评,对强
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部分区期末练习高一语文第4页(共8页)
第1卷(共98分)
三、(21分)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分)
(2)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4分)
13.请简要说明两篇文章阐述六国灭亡原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分)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5分)
咏杜丹
苔
(宋)王海
(清)袁枚
乘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
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
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
难的精神。
D。“青春”指美好的时光,“青春恰自来”是说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拥
有了美好的时光。
(2)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
要分析。(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每句1分)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2)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3)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4)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一·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苏洵《六国论》)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中,孔子为打消学生顾虑,先用温和自谦的话
”为他们营造了轻松活跃的氛围。
部分区期末练习高一语文第5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