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6 20:2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汉市江岸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文明转型,使得人类从工业文明发展到信息文明,这种时代性的变迁意味着当代信息文明改变了历史,重塑了社会。可以说,信息文明深刻地、全方位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其也理所当然要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哲学对象的信息文明”可进一步分解为两个方面:“作为社会存在的信息文明”和“作为社会意识的信息文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信息文明的哲学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对象。
可以说,两种信息文明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领域中哲学基本问题所体现的基本关系,即信息文明中的主客观关系,也即信息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两种信息文明也是主客体之间的外化与内化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文明指向文明世界的信息化,表达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物质文明建设上的积极成果,凝结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涵盖了从技术形态、生产力形态、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在内的一切客观的社会存在领域;另一方面,信息文明也指向信息世界的文明化,表达一种不同于信息野蛮的文明行为,是人类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积极成果,其中优良的信息伦理、网络道德作为人的精神素养展现出它在社会意识中的特征。两种信息文明的基本关系是:没有第一种信息文明,就不存在或提不出、产生不了第二种信息文明,从而就没有信息世界的道德伦理或精神培育问题,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另一方面,第二种信息文明如果建设不好,就会阻碍第一种精神文明的发展,使社会的信息化出现挫折。
信息文明还从多维度拓展了这一哲学的基本关系,例如信息文明使得“信息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得以凸显,也使得信息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信息与物质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新形式表现出来;其中信息依赖于物质,离不开物质作为其载体,而信息世界又引导物质世界,尤其是人工的信息世界引导我们创造出日趋繁盛的信息器具(人工的器物世界)。形成主客体、主客观融合度更高的世界。
上面的关系还体现为“虚”和“实”的哲学关系。即在网络世界中也有这样两种状态:现实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和虛拟的赛博社会(cyber-society),由此也形成了实在与虚在之间的关系,其中“虚"是“实”的表征,而“实”是“虚”的根基。两者不同,但紧密关联。正因为如此,才有虚拟世界中不断被人提出来的耐人寻味的种种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无疑推动着我们的哲学以新的方式去进一步探询上述的基本关系。
(摘编自肖峰《论作为哲学对象的信息文明》)
材料二:
信息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作为支撑,以信息的传播、挖掘、利用等为资源,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为趋势的一种新型文明。它内生于工业文明,却反过来摧毁其支持体系、概念框架与思维方式。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文明首次为人类从习惯于追求物质文明转向重视追求精神文明提供了平台与视域。这不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内的大变革,而且有助于重塑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关系,确立一种大整体观与大发展观。这说明,信息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信息文明有助于打造互动、包容、安全、便捷的全球化社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互动交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在信息文明时代,通过网络平台联系起来的全球社区,虽然也借助了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的力量,但却不是强制实现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自愿联合。这种超越国界、语言、文化等自愿联合的全球社区,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类集体共有的价值观,而且有助于相互理解,更好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向。
其次,信息文明有助于人们淡化竞争意识,强化共享意识。一方面,大批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公司,开创了共享经济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共享与协作替代了对所有权的追求,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最后,信息文明缔造了共享制。信息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土壤中诞生出来的,但却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延伸与拓展,而是对工业文明的颠覆。科学家发明互联网的初衷就是为了信息共享和合作研究,这是由当代知识创造的复杂性决定的。一方面,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不断地消除学术保护主义,因为在知识生产者之间,当人与人的依赖关系越来越普遍、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时代意识时,人人共享数字信息的行为方式和行动准则,就建立了共享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如果所有人拥有资源的成本,等同于一个人独占资源的成本,那么,独占资源就不再合乎道义。这样,联合取代竞争,合作取代独立,其所带来的共享制,就有可能在实践中建构一种新形式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成素梅《信息文明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社会存在的信息文明”和“作为社会意识的信息文明”之间的关系,就是信息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B.第一种信息文明是第二种信息文明的前提,而第二种信息文明则会阻碍第二种信息文明的发展。
C.信息文明为人类从习惯于追求物质文明向重视精神文明这一重大转变,提供了时代机遇。
D.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引发了社会多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促进人们建立大发展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文明时代,但工业文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
B.信息文明表达为一种与工业文明不同的新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C.信息依赖于物质,信息世界又引导物质世界,形成主客体、主客观融合度更高的世界。
D.现实的网络社会和虛拟的赛博社会,形成了实在与虚在之间的关系,“实者”就是人的“在线存在”,“虚者”就是人的“在世存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信息文明既是一个外化或对象化的过程,同时,信息文明也是一个内化或主观化的过程。
B. 物质世界的信息化成果对人的精神素质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外化为人的“信息精神”“信息伦理”,调控其正常有序的信息活动。
C. 第一种信息文明是第二种信息文明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第二种信息文明则是第一种信息文明的文化土壤。
D.拿人在网络世界中的两种存在形式来说,信息网络技术虽然可以“虚拟”,但是流动于其上的仍然是“真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信息文明”,观点有相同的地方,但论述的角度和侧重的内容却不同,试简要分析之。(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非 攻(节选)
鲁迅
墨子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又跑进厨房里,叫道: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耸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气。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就这样的到了都城。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什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禽滑厘呢?”
“他可是很忙。刚刚试验过连弩;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
墨子向楚王行过礼,从从容容的开口道: “现在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短毡袄;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那一定是生了偷摸病了。”楚王率直的说。
“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却只方五百里,这就像轿车的和破车子;楚有云梦,满是犀兕麋鹿,江汉里的鱼鳖鼋鼍之多,那里都赛不过,宋却是所谓连雉兔鲫鱼也没有的,这就像米肉的和糠屑饭;楚有长松文梓榆木豫章,宋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的和短毡袄。所以据臣看来,王吏的攻宋,和这是同类的。”
“确也不错!”楚王点头说。“不过公输般已经给我在造云梯,总得去攻的了。”
“不过成败也还是说不定的。”墨子道。“只要有木片,现在就可以试一试。”
楚王是一位爱好新奇的王,非常高兴,便教侍臣赶快去拿木片来。墨子却解下自己的皮带,弯作弧形,向着公输子,算是城;把几十片木片分作两份,一份留下,一份交与公输子,便是攻和守的器具。
于是他们俩各各拿着木片,像下棋一般,开始斗起来了,攻的木片一进,守的就一架,这边一退,那边就一招。只见这样的一进一退,一共有九回,大约是攻守各换了九种的花样。这之后,公输般歇手了。墨子就把皮带的弧形改向了自己,好像这回是由他来进攻。也还是一进一退的支架着,然而到第三回,墨子的木片就进了皮带的弧线里面了。
楚王和侍臣虽然莫名其妙,但看见公输般首先放下木片,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两面,全都失败了。
楚王也觉得有些扫兴。
“我知道怎么赢你的,”停了一会,公输般讪讪的说。“但是我不说。”
“我也知道你怎么赢我的,”墨子却镇静的说。“但是我不说。”
“你们说的是些什么呀?”楚王惊讶着问道。
“公输子的意思,”墨子旋转身去,回答道,“不过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就没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
“真好法子!”楚王感动的说。“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罢。”
“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公输般问道。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而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所以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文本二:
鲁迅显然是有感于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务夺侵凌”和基于儒家乃至理学的赴国难的态度之不济,而对墨家价值进行重新发现的。应该说,通过内在资源的“兼爱”,不难从墨子思想内部找到创造性转化“非攻”的资源。但鲁迅并未这样做,而是由其“阻楚伐宋”的政治事功侧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范。从生活细节、事功经验、外交智慧、精神品质各方面作传神的“速写”,塑造一个“为万民兴利除害”、为制止不义的侵略战争、“勇于振世救弊”的仁、智、勇、信的哲人形象。不过,尽管小说中表现了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救世热情和高超的“以理服人”的手段,但还是以积极奔走、“信身而从事”的实干家给人以更深印象。这种“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较之儒家的割裂道德与事功,道家的割裂思想与行动,显然,更能为鲁迅的文化选择提供支持和启示。
(高远东《论鲁迅与墨子的思想联系》)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进入宋国境内所看到的情景,被作者寥寥几笔便勾勒了出来,荒凉之景,历历如在目前。
B.墨子与公输般之间类似下棋的攻守大战场面,表面上轻松平稳,其实充满了一种内在的紧张和惊险,成为情节逆转的关键。
C.墨子通过未雨绸缪的积极备战和对楚王的一番巧妙游说,使楚王终于从善如流、停止攻宋,化解了一场战争危机。
D.本文(节选)最后部分设计了墨子与公输般讨论舟战的钩拒与义的钩拒孰好孰坏的对话,意在突显公输般之徒的见利忘义。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墨子止楚攻宋为线索,穿连起彼此对立的双方人物,来展开情节,展现矛盾冲突,表达小说主题。
B. 本文将朴实的描绘与瑰丽的想象结合,把史料变为感性的画面,留下诸多空白和诸多未尽之意。
C. 本文在重点塑造墨子形象的同时,也描绘了耕柱子、管黔敖、禽滑厘等几个墨家忠实信徒的群像,收到了正面衬托墨子形象的效果。
D. 对曹公子讲演的场面,小说写得较为节制与含蓄,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务虚者的深藏于笔底的揶揄。
8.鲁迅通过塑造墨子形象,对墨家思想资源做了一次深入发掘与肯定,而这对中国仍具有现实意义。小说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谈谈你对本文意蕴的理解。(4分)
答:

9.小说《非攻》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厚,艺术手法多样。请对本文的艺术特色,挑选出至少三点,结合文本作出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次长沙,被命,即帅湖南勤王师入援,未至而京城失守。至是,召拜右相,趣赴行在所。六月己未朔,李纲至行在,入见,涕泗交集,帝为动容。因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内修外攘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与宰相臣自视缺然不足以副委任 且臣在道,颜岐尝论臣章,谓臣为金人所恶,不当为相。”因力辞,帝命岐奉祠,并出范宗尹。纲言:“昔唐明皇欲相姚崇,崇以十事邀说,皆中一时之病。今臣亦以十事仰干天听,陛下度其可行者,赐之施行,臣乃敢受命。”翼日班纲议于朝,惟僭逆、伪命二事留中不出。李纲言:“张邦昌僭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指目曰:‘此亦一天子哉!’”因泣拜曰:“臣不可与邦昌同列,当以笏击之。陛下必欲用邦昌,第罢臣。”帝乃责授邦昌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邦昌后至潭州,伏诛。辛未,子旉生,大赦。李纲言:“夫两河为朝廷坚守而赦令不及,人皆谓已弃之,何以慰忠臣义士之心!勤王之师在道路半年,擐甲荷戈,冒犯霜露,虽未效用,亦已劳矣,加以疾病死亡,恩恤不及,后有急难,何以使人?愿因今赦,广示德义。”帝从之。于是人情翕然,间有以破敌捷书至者,金人围守诸郡之兵,往往引去。丁亥,诏诸路募兵买马,劝民出财,用李纲之言也。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不然,中原非复我有,车驾还阙无期矣。”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读者感泣。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李纲辅政》,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内修外攘/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与宰相臣/自视缺然不足/以副委任/
B. 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内修外攘/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与宰相/臣自视缺然不足/以副委任/
C. 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内修外攘/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与宰相/臣自视缺然/不足以副委任/
D. 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内修外攘/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与宰相/臣自视缺然不足/以副委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炎,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年号从汉武帝开始,此后新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也可以改元。
B.朔,属于月相纪日法。月相纪日法是指用朔、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是指农历每月三十。
C.辛未,辛是天干第十位,未是地支第八位。天干地支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用来纪日,辛未日的后一天是壬申日。
D.关中,所指范围不一,一般指“四关”(东函谷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之中。古人习惯上也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纲曾率领军队援助京师,但没能成功救援,赶到宋高宗所在的地方时,他痛哭流涕,宋高宗也为之动容,体现出李纲对国家的忠心。
B.李纲在奏章中指出,京城失守、北宋王朝倾覆,既与金人的阴谋诡计有关,也与朝廷的昏庸无能有关,并表达了对宋高宗的期望。
C.李纲备受宋高宗青睐,宋高宗根据李纲的进言,先将颜岐等人贬官,后又将张邦昌驱逐出中央朝廷,最终将其处死在前往潭州的路上。
D.宋高宗要巡视东南,李纲对于巡视的地方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其目的是想让皇帝向百姓表示自己仍不忘故都,来维系天下百姓之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唐明皇欲相姚崇,崇以十事邀说,皆中一时之病。
译文:

(2)丁亥,诏诸路募兵买马,劝民出财,用李纲之言也。
译文:

14.请简要概括李纲建议宋高宗在大赦天下时应兼顾两河地区的原因。(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杜 牧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莫隐高唐①去,枯苗待作霖②。
【注】①高唐:台观名。②霖:甘雨。相传殷高宗任命傅说为相时说:“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那有碍”和“岂虚心”表现了云的缥缈不定、桀骜不驯,“出处”一句,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
B.颔联从空间和时间入手,用“阔”和“深”表现云的悠游无阻滞,动作拟人化,生动简明。
C.颈联用了“鸟”和“猿”两个意象,从多层面立体的视角展示云的万千姿态和丰富的情趣。
D.尾联与李白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在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旨趣上有相同之处。
16.诗人写“云”有何用意?另举一例,说说“云”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其他内涵。(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画家将一位女子有意隐藏不露面、男子徘徊不前急挠头的场景画出来,我们可以用《诗经·静女》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其配文。
(2)《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木”“泉”作比喻,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 ,由此而逐渐形成的“古风”文化深刻影响着音乐、舞蹈、美术等文艺创作。特别是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所喜爱。
相较于外国插画,中国古风插画 。一些作品从文人画中汲取营养,以水墨淡彩营造意境;一些作品从书法作品中获得灵感,以书法笔势勾勒线条;一些作品从工笔画中寻得感悟,以细腻工整尽显传统美学意蕴。这些作品继承传统艺术的精髓,以细腻的线条和雅致的色彩绘出 的艺术形象。
不少插画师从传统造物中提取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全新演绎,使古风插画风格日趋多样。当今科技飞速进步,不少插画师都以电脑为主要工具进行插画设计,使古风插画向着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对古风插画创作的发展来说可谓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蔚然成风 别具一格 栩栩如生 如虎添翼
B.欣欣向荣 不拘一格 栩栩如生 如虎添翼
C.欣欣向荣 别具一格 惟妙惟肖 为虎傅翼
D.蔚然成风 不拘一格 惟妙惟肖 为虎傅翼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古风插画,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所喜爱。
B.特别是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喜爱。
C,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古风插画,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喜爱。
D.特别是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为许多年轻人所喜爱。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4月19日,一头长约20米的成年抹香鲸,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片海域附近搁浅,经过长达20多个小时的“生死接力救援”,于第二天早晨成功放归大海。而这不是个例,近年来,江苏盐城、广东惠州、浙江临海、辽宁大连等附近海域,鲸类搁浅事件频发。
① ?据专家研究,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因素。
具体来看,自然因素包括:一是回声定位系统故障,二是迷路,三是羊群效应。
人为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 ② 。科学家在解剖搁浅鲸类时,曾在多头鲸的胃里发现塑料袋、塑料瓶、破烂渔网等,较多的一次在一头鲸的胃里发现30多个塑料袋,( )。同时,污染海水的化学物质和生活垃圾一样,也能导致鲸类生病或出现异常,造成其搁浅。另一方面则是环境干扰。近年来,海洋上的渔船、商船、军舰、潜艇等船只越来越多,几乎到处都是, ③ ,尤其是军事声纳,严重影响鲸类发出的声纳,导致它们加速浮出水面,进而使之搁浅。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鲸鱼会因此无法进食甚至剧烈胃痛
B.这些东西会导致鲸鱼无法进食甚至剧烈胃痛
C.这些东西会导致鲸鱼剧烈胃痛甚至无法进食
D.鲸鱼会因此剧烈胃痛甚至无法进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境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应该是种树者。我们是前人的后人,亦是后人的前人。作为乘凉者,要不忘种树人。我们享受了前人奋斗创造的成果,更应该努力当好种树人,为后人多种树,以高度的责任感跑好自己这一代的接力棒,这样才能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
以上文字对你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材料一“第二种信息文明如果发展不好,则会阻碍……。”)
2.C(A.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均不能得出“工业文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的结论。B.材料二最后一段“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延伸与拓展”。D.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虚”与“实”的关系,“实者”、“虚者”搞反了)
3.B(根据材料一“两种信息文明也是主客体之间的外化与内化的过程”推知,“外化为人的‘信息精神’‘信息伦理’”一句中,应为‘内化’;A.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即信息文明中的主客观关系,也即信息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两种信息文明也是主客体之间的外化与内化的过程。”符合观点;C.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结尾可推知符合观点;D.根据材料一第四段推知符合观点)
4.①首先提出信息文明成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并分解为“作为社会存在的信息文明”和“作为社会意识的信息文明”两个方面的观点;②然后分析这两种信息文明中的主客观关系,也即信息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③接着指出信息文明还从多维度拓展了这一哲学的基本关系,如信息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④最后分析上述的关系还体现为“虚”和“实”的哲学关系。(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①两则材料都认为信息文明是人类文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是从工业文明发展而来,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方方面面。(2分)②材料一从“作为哲学对象的信息文明”的两个方面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1分)分析其相互作用的主客观关系(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信息世界与物质世界关系、“虚”与“实”的哲学关系(1分);材料二则从信息文明的重要时代价值这一角度出发(1分),论述其有助于建立互动包容的全球化社区,有助于人们淡化竞争意识,强化共享意识,有助于缔造共享制,消除学术保护主义(1分)。(意思对即可)
6.C(“楚王终于从善如流、停止攻宋”错,楚王是出于无奈才停止攻宋)
7.B(没有瑰丽的想象)
8.①反对强者霸权,反对不义战,主张兼爱非攻;②为理想摩顶放踵,不辞劳苦,勇于牺牲;③崇尚实干,反对空谈;④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尽人力以救乱世;⑤ 弊衣粗食、简朴勤勉;⑥崇尚智慧,重视创造。(意近即可。答出3点即可给满分;未结合文本分析扣1分;如有其他分析且符合本文实际的,给分。)
9.①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言行,来刻画性格,揭示心理。② 通过若干场景来展开情节。③善用白描。(如对墨子外貌、饮食起居的描写)④讽刺与影射。(如对曹公子的民气论、公输般的见利忘义和楚王的颟顸的讽刺;借曹公子鼓吹“民气论”,影射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⑤写实。(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基本来源于《墨子》,适当掺入了一点现代因素,但总体上呈现写实的风格)⑥语言朴素、凝练。(如有其他分析且符合本文实际的,给分)
10.C(原文标点:“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内修外攘,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与宰相。臣自视缺然,不足以副委任。”)
11.B(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2.C(“最终将其处死在前往潭州的路上”错误。原文是“邦昌后至潭州,伏诛”,可见张邦昌是因晚于规定日期到达潭州而被处死)
13.(1)当年唐明皇想要任命姚崇为相,姚崇向上陈述了十件事,都切中当时的弊病。(句意2分。“相”“中”各1分)
(2)丁亥,皇上诏令各路招兵买马,劝说百姓出财(抗敌),这是采纳了李纲的建议。(句意2分。“诏”、判断句式各1分)
14. ①大赦两河地区能够安抚忠臣义士之心;②两河地区的将士冒着风霜雨露奔赴京城救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③广施恩德能够为紧急情况再次用兵做好道义上的准备。(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宋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见李纲(让他)担任尚书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李纲)行至长沙,奉命立即率领湖南的勤王军队赶入救援(京城),还没到达,京城(就)已经失守。到这时,李纲被任命为右相,他急忙奔赴高宗在的地方。六月已未初一,李纲到达高宗在的地方,进入见到高宗,痛哭流涕,高宗为此感动,(李纲)趁机上奏说:“金人无道,专门凭借诡计取胜,朝廷不省悟,一切都落入他们的计策之中。幸赖上天的意志没有改变,您在外总领兵马,被天下的臣民所推举拥戴,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迎还徽、钦二帝,安抚天下,责任在于您与宰相。我自知有所不足,不足以配得上这些托付。况且我在路上,颜岐曾议论我的奏章,说我被金人厌恶,不应当担任宰相。”于是极力推辞,高宗下令让颜岐任奉祠,同时罢免范宗尹。李纲说:“当年唐明皇想要任命姚崇为相,姚崇向上陈述了十件事,都切中当时的弊病。现在我也以十件事来向上冒犯帝王的听闻,您考虑其中可以施行的,赐令施行,我才敢接受任命。”次日,在朝中颁布李纲的言论,唯独违礼犯上、僭伪政权两件事留在宫禁中不交办。李纲说:“张邦昌违礼犯上,怎么可以留他在朝廷,使道路上的百姓手指而目视他说:‘这也是一个天子啊!’”于是哭泣下拜说:“我不能与张邦昌共事,将用笏板来击打他。陛下一定想任用张邦昌(的话),只管罢免我。”高宗于是(降级)任命张邦昌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将他安排在潭州。张邦昌晚于规定日期到达潭州,被处死。辛未,皇子赵旉出生,高宗大赦天下。李纲说:“两河地区为朝廷坚固防守,而大赦天下的法令不施及(此地),人们都说(朝廷)已经遗弃他们了,这怎么慰藉(两河地区)忠臣义士的心?勤王的军队在路上半年,身穿战甲,手执兵器,蒙受风霜雨露,虽然没能发挥作用,也已经很劳苦了,再加上有人生病死亡,抚恤不及时,以后朝廷遇到危急患难,用什么来役使人民 希望借着现在的大赦,广泛地展示恩德信义。”高宗听从了李纲的建议。于是人心安定,时而有拿着击败敌人的捷报到来的,金人包围监守各郡的士兵,常常引兵退去。丁亥,皇上诏令各路招兵买马,劝说百姓出财(抗敌),这是采纳了李纲的建议。当时高宗亲笔下诏选择日期巡视东南,李纲说:“您要巡视的地方,以关中为最佳,其次是襄阳,建康为最下。您纵使没能实行上策,也应当暂且到襄、邓二地,表示没有忘记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不然的话,中原不会再归我们所有,您回朝也遥遥无期了。”高宗便将返回旧都的旨意告谕两京,读到的人都感动落泪。
15.A( “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错,应该是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云的飘逸和奔放)
16.①诗人写云即在写自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云的自由东西、飘于湖山之间、可化而为雨等特点,展现诗人的自由不羁、自信洒脱,表达渴望得到重用济世的愿望。(3分)②(示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隐喻蒙蔽圣君的奸邪;“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白云”象征了历史变迁;“荡胸生曾云”中“曾云”代表空旷浩荡的胸襟。(3分)
17.(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8.A(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语境强调的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件事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故应选“蔚然成风”。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语境强调与外国插画相比,中国古风插画是另一种风格,故应选“别具一格”。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语境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古风插画中的艺术形象,故应选“栩栩如生”。如虎添翼:像老虎长上了翅膀,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为虎傅翼:比喻帮助恶人,增加恶人的势力。从感彩看,此处语境是褒义,故应选“如虎添翼”)
19.C(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应改为“近年来兴起的古风插画”;二是“深受……所”句式杂糅,可将“深受……所喜爱”改为“深受……喜爱”或“为……所喜爱”。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20.答:划线排比句从色彩、笔法、线条等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古风插画作品从文人画、书法作品和工笔画中汲取了艺术营养。(2分)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彰显了中国古风插画的艺术魅力。(3分)
21.B
22.①鲸类为什么频频搁浅呢 ②一方面是环境的污染 ③这些船只发出的各种声音(每句2分)
23.参见2022年全国高考湖北省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