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并研讨文本,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交流研讨文章的行文结构与论证方法,学习其严密的逻辑性;
2.理解蔡元培先生的人格理念,领悟其思想的先进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完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1. 交流研讨文章的行文结构与论证方法,学习其严密的逻辑性;
2. 理解蔡元培先生的人格理念,领悟其思想的先进性。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日,我有幸读到了姚小远先生的一篇文章《北大:林建华的1919年和蔡元培的2018年》,颇有感触。内容是这样的:(课件展示)
“2018年5月4日这一天,北大校长林建华在朋友圈刷屏,原因是其在“五四青年节”,也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日的纪念大会上,当着数千校友将“鸿鹄之志”念成“鸿浩之志”,“莘莘学子”念成“菁菁学子”,贻笑大方,情何以堪!
1919年5月4日这一天,以北大学生为主,爆发了后来被称作“五四运动”的一个波及全国的抗议活动。当时北大校长为蔡元培,5月4日这一天,蔡元培的行踪行为不详。5月7日,经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5月8日,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蔡元培递交辞呈。5月9日,为爱护北大,蔡元培怀着复杂的心情秘密出走。
北大所以能够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主力,则源于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当时,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但蔡元培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伪造学历。蔡元培还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和支持者。
如果将人物和历史做一个穿越或者颠倒,让林建华回到1919年的北大,让蔡元培回到2018年的北大,他们两个都不可能成为北大校长。前者会被北大师生驱逐,后者很有可能成为罪犯被捕,而北大,或者早就不存在了。”(节选)
蔡元培先生为胡适先生伪造学历犯罪与否我们今天姑且不谈,但其为教育、为民主革命、为国家前途的莫大贡献我们不得不谈!其为人为学及爱国热忱着实令人敬仰!值得学习!让人铭记!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评价蔡元培:“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课件展示)
当时就职北大的大先生辜鸿铭素以狂闻名,整个北大辜鸿铭只佩服一个人,那就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蔡元培校长。辜鸿铭曾经对学生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自从跟张文襄(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蔡元培向当局提交辞职信,教授们集体挽留校长,辜鸿铭也积极响应,但是他的理由让人哭笑不得,他说:“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非得挽留不可。”1923年1月,蔡元培因教育总长彭允彝克扣经费以及行政干预教育,愤而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前往欧洲。辜鸿铭为了表示与蔡元培同进退,随即也辞去北大教职,就此离开了北大。(课件展示)
师生活动:
学生结合以往所学知识,介绍蔡元培先生。
师生共同总结,并给出至少四条的关键性信息来总结蔡元培先生的贡献及他人对其评价。
毛泽东主席曾经赞誉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周恩来总理评价他—“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③他曾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④北京大学因为有了他而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教育因为有了他而荡漾出暖暖春意。
二、情景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情景朗读(男生讲台处朗读全文,模拟再现蔡元培先生演讲)
2.快问快答: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
②论点是在哪段明确提出的?明确:第一段
③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明确:体育、智育、德育三个方面
④这几个方面是怎样的关系?明确:首在体育,次在智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体育是基础,智育是精神,德育是根本)(板书)
3.思考:试列出全文的结构提纲,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与一般的文体不同,演讲是借助于语言、声音等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主张传递给在场的听众,时间有限,一听而过,即时性较强,听众缺乏仔细品味、思考的时间。这就要求演讲者要观点鲜明,中心明确,论题集中,如此才能很快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第一段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就完美地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而第二、三、四段分别代表三个方面,中心突出,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逻辑严密,既高屋建瓴又循循善诱。
三、问题引导,深入探究文本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首段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作者是如何抓住听众的心来引出观点的?(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蔡元培通过讲述女校的建校历史和教育目标引出了自己的中心观点。
演讲起始,演讲者就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追根溯源,谈及爱国女校创办之初的主旨------以教育救国。但是在当时,爱国的含义与现在不同。当时整个国家还在满清的统治之下,爱国就意味着以实际行动参加到革命运动中去。而爱国女校在这方面也确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辛亥革命时,本校学生多有从事于南京之役者,不可谓非教育之成效也。”而今辛亥革命成功,爱国的含义也应该随形式的发展产生变化。在这历史转折时刻,在社会、学校、个人面临路往何处走的困惑的时候,蔡元培从一个教育家、思想家的角度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现在的爱国就意味着要培养完全的人格的观点,指出这才是国家兴隆昌盛的根本。这也正是他本次演讲的中心论点。这一观点既富有针对性又具有现实意义,思想深刻,振聋发聩,激发了听众倾听演讲的兴趣。
2、齐读下面这段文字,比较这段文字和原文哪个更打动你?为什么?(学生讨论作答)
比较文本:本校初办时,在满清末年,含有革命性质。盖当时一般志士,鉴于满清政治之不良,国势日蹙,故群起而谋革命。上海之革命团体,名中国教育会,革命精神所在,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而以教育为根本。故女校有爱国女学,男校有爱国学社,以教育会会员担任办理之责,此本校校名之所由来也。女校几经变迁存立至今。当满清政府未推倒时,自以革命为精神,然于普通之课程,仍力求完备。至民国成立,则欲副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完全人格,男女一也,兹特就女子方面讲述之。(课件展示)
明确:原文更具说服力。 原因:
(1)“有如人之罹重病,恐其淹久而至不可救药,必觅良方以治之”运用了比喻论证,更为形象生动的讲出谋革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比喻论证的运用使抽象的观念方便听众读者理解。
(2)“男校因苏报案而解散;中国教育会,亦不数年而同志星散;
惟女校存立至今”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起到突出一方的作用。将女校的存立和男校的解散作对比,让听众在比较的过程中更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女校存立至今之艰难。
(3)“本校学生,多有从事于南京之役者,不可谓非教育之成效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事实做例子,更有说服力。突出女校的实际贡献与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4)“此犹家人一面为病者求医,一面于日常家事,仍不能不顾也。”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女校于国难当头之时的兼顾救济国难与坚守本职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5)“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运用假设论证的方式,假设不培养完全人格,联想这样做会给国家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从反方向证实国民是否拥有完全的人格和国家兴衰存亡息息相关。
小总结:首段仅仅370余字,就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四种方法来引出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这个主题。这里面蕴藏的是蔡元培先生格外严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严密的逻辑性正是一篇演讲词富有思想性、富有说服力的体现。
(二)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阅读边思考三个问题:(学生讨论作答)
1.本文针对谁发表的演讲?明确:针对女子
2.蔡先生为什么从体育、智育、德育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追问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针对旧时女性缠足等弱点,因此要提出发展体育;针对女性的依赖性、好虚荣等现象,提出发展德育。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回答“欣赏借鉴”第二题)
3.蔡先生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目的是①通过运动来发达其身体,培养自卫能力和胆量。 深入研究,增长知识,使女子处事精详。
②自谋生活——减少虚荣之心;
③开阔视野——减少家庭琐碎争斗;
④理性为善——授人以渔,让善心变得更有意义
(三)阅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1.女子进入学堂为什么会遭到父兄的反对?
明确:女学乃损坏女德之地。
2.对于社会上的这种认识,蔡元培先生是如何驳斥的 (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
(1)必也入学后,家庭间之旧习惯,有益于女德保持者,而益以学校中之新知识,则治理家庭各事,比较诸未受过教育者,觉井井有条。
(2)女子入校求学,固非脱离家庭间固有之天职也。求其使用,固可相辅而行者也。
(3)寓学问于操作中,可见女学固养成女子完全之人格,非使女子入学后,即放弃其固有之天职也。
(4)亦可见徒知读书。放弃家事,为不合于理矣。
追问:你是否赞同蔡先生关于女子入校求学对于家庭的功用的看法?
明确:(学生分组讨论后形成纸质答案,学生代表阐述自己观点自由作答)
四、全课总结回顾
请一名学生帮助大家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段首先提出培养女子完全人格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
第二部分指出女子人格不完全的一个侧面——依赖性,并从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构建培养女子完全人格的策略。
第三部分基于女子受教育受到社会阻碍,指出女子受教育为家庭带来的好处。
五、课后思考与准备
蔡元培先生在本文中提出的完全人格思想是否适用于当今社会?为什么?阅读教材第22到24页的“相关链接”,为课后“应用尝试”(教材第16页)准备演讲材料。
六、板书设计
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
蔡元培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现在的爱国就是要养成完全的人格) 逻辑严密
中间论证:体育:基础
智育:精神 思想先进 演讲富有思想性
德育:根本
结尾:补充观点(新学与家政并行不悖) 针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