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五四制)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五四制)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7 14:51:54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六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你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2.本试题不分ⅠⅡ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
3.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饺子 栗(lì)子 万象更新 搅和(hé)
B.咽(yàn)下 通霄 潸(shān)潸 呈现
C.急遽(jǜ) 书藉 剥(bō)削 蓑笠
D.不慎 三弦 滥用 精兵简政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____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这是他知道的。
②_____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____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A.倒 如果 嵌 B.跌 即使 镶
C.跌 如果 镶 D.倒 即使 嵌
3.下列关于年龄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60岁:花甲之年 B.70-90岁: 耄耋之年
C.30岁:而立之年 D.50岁: 不惑之年
4.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走(跑)马观花 B. 自愧弗(不)如
C.不以为然(这样) D. 赴汤(热汤)蹈火
5.填空。(5分)
①《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句,描写全城皆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诗句是“ , ”。
②《石灰吟》中写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竹石》中表现竹不惧歪风,傲然独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⑤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6.名著阅读。(4分)
(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________。你认为这部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你认为鲁滨逊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结合情节进行简要分析。(2分)
7.综合性学习。(3分)
班级开展“话说英雄人物”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参加。教材第三单元展示了几位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请你结合下列句子简要概括他们的英雄品质。
①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②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③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寒菊
(宋)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8.诗歌第二句说寒菊“独立疏篱趣未穷”,请简要概括“趣”在何处。(2分)
9.结合注释来看,作者写菊花即是写自己,以菊花之高洁傲岸表现自己的坚贞不渝,这种表现手法叫作_____________。(2分)
(二)(8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 ②惟弈秋之为听  惟: 
③虽与之俱学 俱: ④弗若之矣  之: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2.下列句子不能解释文中两人棋艺差别的原因的一句是( )(2分)
A.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则学无成。
B.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三)(8分)
……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就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3.文章有两条线索,请你进行简要概括。(4分)
14.心理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有以人物行动细节展示心理,有借助环境烘托心理变化,请你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这两种心理描写及表达效果。(4分)
(四)(14分)
地球颂
赵丹
①登上月球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地球越来越浓的爱。据我们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所包围,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它们都是十分不讨人喜欢的星球。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与地球类似、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②地球不仅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而且有美妙大气层。大气层里各种气体的含量也恰到好处: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大气层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外衣。它像一层盔甲,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过热,夜晚太阳落山后,才不会变得过冷。这件外衣还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
③地球的一大优点,是它有一个斜轴。这个轴造成了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免于单调,毛衣之后穿泳装,绿叶之后赏红叶。
④我们算是很幸运的,地球旋转的速度刚好合适。我热烈地赞成一天24小时,因为这跟我们睡眠的习惯配合得恰到好处。你想一想,地球如果转得跟土星一样快,每10小时自转一次,情形又会怎么样?我们将不得不反复地起床、休息,休息、起床。
⑤有些人批评过地球的重力,说它太强,从一米高的地方跌下来,就能摔断腿。不过也有一个优点足以相抵:人不会轻易被风吹走。应当承认,重力是很有价值的稳定力,不可或缺。
⑥千秋万世,运转不停,这是地球的另一个优点。只要妥善维护,地球可以做我们永世的乐土,虽然这个乐土不能全无风波,优点却不容抹杀。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太空人安德斯上校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他说:“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15.在作者笔下,地球有哪些优点?(4分)
16.简要概括划线部分的语言特点。(3分)
1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作用。(4分)
18.结合文章和实际生活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3分)
(五)(16分)
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19.文章从一则故事说开去,有何妙处?(4分)
20.请分条概括如何涵养“静心功夫”。(4分)
21.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进行简要分析。(4分)
22.请就本文一种显著的语言特点作简要赏析。(4分)
三、写作(共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风俗,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地域的象征。它凝聚着一方土地上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也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冀。
要求:①请以“家乡的风俗”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记叙性文体,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信息。六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运用
1.答案:D
评分:选对得2分。
2.答案:C
评分:选对得2分。
3.答案:D
评分:选对得2分。
4.答案:D
评分:选对得2分。
5.答案: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⑤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评分:每小题1分,共5分。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该小题不得分。
6.答案:(1)丹尼尔·笛福(或笛福) 想象(或大量的心理描写或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2)示例一:敢于冒险。他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却不甘于平庸,一心向往充满挑战的生活,私自出海航行,流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靠自己的生存智慧度过了28年的时光。
示例二:有毅力。流落到荒岛上之后,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自己建房子、寻找食物、教育“星期五”等,建立起了自己物质和精神的“王国”。
示例三:富有创造精神。在荒岛上生活时,鲁滨逊尝试着打猎、种谷子、晒野葡萄干,甚至做桌椅、做陶器、做面包等,创造性地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展现了“人”的价值。
评分:第(1)题每空1分,共2分;第(2)题性格特征1分,结合情节阐释1分,共2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7.答案:①具有崇高信仰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为了解放事业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评分: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欣赏
8.答案:①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②菊花不与世俗为伍、高洁坚贞的独立之趣。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共2分。按照0、1、2三类判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9.答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评分:答对得2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①全②只③一起④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评分:答对一个得 0.5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
②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评分:翻译对一个句子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D
评分:选对得2分。
13.答案:①时间的变化,从早上到中午再到下午再到黄昏,以时间为线行文。②“我”由满怀期待母亲带“我”出去玩到焦急等待再到最后无比失望的心理变化线。
评分:答出一点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①以人物行动细节展示心理。“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藏”“跳”“跟”等动作和细节符合儿童的行为特点,表现了“我”的焦急和渴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心理。②借助环境烘托心理变化。“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作者将“我”的感觉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以光线的逐渐“昏暗”“凉”“沉郁”“远”“缥缈”等,表现“我”出去玩的希望逐渐破灭,“我”从希望变为失望的心理变过过程。
评分:答出一点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5.答案:①适宜人类居住,有冷热宜人的温度变化。②有美妙的大气层,可以为我们提供氧气、适宜的温度,抵御外来袭击。③地球的斜轴造成了一年四季和昼夜的交替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免于单调,并且舒适无比。④地球千秋万世、运转不停。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生动。作者为了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带给人们的丰富感,以“毛衣”“泳装”人们着装的变化和“绿叶”“红叶”景物的变化来凸显,形象生动,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评分:特点1分,分析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示例一:作比较。作者以金星、火星与地球对比,突出地球最适宜人类居住。
示例二:打比方。将地球大气层比成“理想外衣”和“一层盔甲”,突出大气层对维持地球温度和抵御外来侵袭的作用。
示例三:引用。作者引用太空人安德斯上校说过的话,意在提醒人们珍惜地球的优点,付诸行动保护地球。
评分:答对一种示例得4分,说明方法2分,分析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8.答案:示例一 保护大气层。大气层具有保护地球和人类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尽量减少空气污染;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示例二 保护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护水资源我们义不容辞。避免污水进入河流,不乱扔垃圾,不乱砍滥伐,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评分:答出一种示例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9.答案:①以儿子“我就安静地坐着”寻表的故事,与父亲形成鲜明对比,引出下文关于“心静”的观点,为下文论述“心静的力量”以及“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作铺垫。
②以别有趣味的故事开头,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评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0.答案:①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②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③“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1.答案:示例一 故事中父亲与儿子形成对比,父亲“抱怨着四处寻找”,儿子就“就安静地坐着”,结果父亲没找到,儿子找到了,以对比的方式有力地证明了“心静”的重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示例二 第二段以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静下心来” “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进行对比,突出“静心”的意义,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示例三 以苏轼在面对“滩险舟危”的情形时的表现与其他士子的对比,反映出苏轼一生的磨练让他养成了“气定神闲、沉着冷静”的气度,从而证明多经历风雨和打磨对“心静”的作用。
评分:答出一种示例得4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2.答案:示例一 生动丰富。作者在文中多处进行引用,如“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插入耳熟能详的古代名人名言,使语言生动丰富,增加了文章内涵,使说理更有力量。
示例二 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本文的语言蕴藉深厚,兴味悠长,耐人咀嚼。如“坚守内心的宁静……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让文章充满无穷韵味,引发读者思考。
示例三 文章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中整句如“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寂寞忧愁时……委屈不平时……身处低谷之时……得意之时……”、散句如“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互为补充,形式上错落有致,让文章在节奏和音韵上具有了丰富的变化。
评分:答出一种示例得4分,特点明确得2分,赏析得当得2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
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三、写作
23.分项分等评分标准。
项 目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① 内容20分 20—18分 17—15分 14—13分 12—11分 10分及以下
② 表达25分 25—23分 22—21分 20—19分 18—16分 15分及以下
③ 文面5分 5分 4分 4分 3分 2分及以下
写作评卷建议:
①作文试卷评阅应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写作课程目标与评价建议的精神与要求,切近初中学生学习实际,不宜要求过高。
②建议两人评阅一份试卷,求和的平均数,得分四舍五入。两人评判同一份试卷差距在7分以上者,需仲裁。
③宜于在及格线(30分)以上拉开档次,赋分不宜于集中在某狭小的分数区间,具体分数分布建议如下:
50分——46分 约占试卷总量的20%,其中满分卷不少于1%。
45分——41分 约占试卷总量的20%。
40分——36分 约占试卷总量的20%。
35分——31分 约占试卷总量的20%。
30分及以下 约占试卷总量的20%。
④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者不计;扣至5分为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