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演讲与辩论《学做一个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演讲与辩论《学做一个人》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6 20:4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做一个人》教学设计
一、关于《文化论著研读》的课标要求:
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二、基于课标设计的教学目标: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理解文中的修身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思考“君子慎独”的精神实质。
三、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普通班,已有一定的积累,理解能力较强。但表达能力尤其口头表达能力一般。能熟练运用网络交流工具,爱讨论探究。
四、评价任务的设计:
重点观察学生利用网络查询工具进行自我探究后的认知水平,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内容和思想倾向。
五、教学简案
导入新课:
《大学》开宗明义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圣人讲学,主要讲怎么做人。整本《论语》讲的全部是怎么做人与处世的道理。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与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可以说,治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人处世之道。今天我们就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演讲《学做一个人》为题来探究如何学做一个人。
(二)知识回顾:
经学是中国学术的正统,中华文化的根基。“四书”把《大学》作为第一篇,足以说明它是中国古代人学习的入门书。《大学》的内容,说得简单点儿就是古代教育方针。牵涉到“知”和“行”两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三大纲领和实现这三大纲领的八个条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通篇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三大纲领进行了分析论证。然而,“三纲”的实现是要以“八目”为步骤的。这个过程始终贯彻着以道德理想提升个人与转变社会的诚挚追求。
(三)问题研讨
就“八目”的指向来说,它包含“身”、“家”、“国”、“天下”四个层级和“修”、“齐”、“治”、“平”四个次第。
《大学》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上节课我们要求同学们对这种关系进行分析,现在我们看大家都说了些什么(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大家发表在空间里的说说成果)
教师总结: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由此可见“修身”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四)知识迁移
“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是有一致性的。
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中说“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健康的身体、独立的职业、独立的思想。(幻灯片展示)
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个“整个的人“务必要完善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修身的过程。
请问:学做一个人,要达到身修,需要经过那些步骤?结合《大学》节选部分第一段回答。
答案明确:要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五)重点感悟
请大家针对自己搜集到的修身名言警句结合现实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疑难探究
《大学》在“诚意”这节中提到“君子必慎独也”。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诚意正心额恪守道德规范,注重内在的善的动机和外在的善的表现的一致。
曾国藩在遗嘱中的第一条说的就是“慎独”。
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幻灯片)
同学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教师总结: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
(七)、能力提升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慎独”尤其重要,下面请看一条新闻,播报了一起武汉高楼抛物伤人事件,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不幸被砸成伤残。在我们为小伙儿的命运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惋惜着另外一些什么呢?请思考。(连接网页播放视频)
(八)作业布置: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君子必须慎独”?将意见发表在自己的空间里。
六、教学反思
作为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课,本节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与课下融为一体的方式充分发挥了高效的作用。超大的信息量被学生分解成自主探究的一部分成果,改变了教师一味讲授的单调模式,增添了学习乐趣。优秀成果的当堂展示带给了学生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尤其是平时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的一部分学生,用冷静的笔触去表达了自己在《大学》中接触到的“三纲”,“八目”等内容的逻辑关系。以学生动起来的方式帮助老师达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学生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但是也犹豫课前思考已经形成结果,一部分参与意识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有些被动接受了。课堂气氛不太活跃。此外,一课时的教学安排对于解读《大学》这样的经典内容太过仓促。更充分的阅读应该是更深入地理解的保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