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惑青年与鬼神的踪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本文写作背景及还原法庭辩论的主要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2.掌握归谬和设喻类比的辩论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辩论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辩论口才,培养维护真、善、 美,批驳假、恶、丑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 雄辩的口才与睿智的头脑互为表里,辩论是语言的交锋,是智慧的结晶,更是语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法庭辩论,体会其卓越的辩论功力,感受他为了维护真理而不惜性命的坚韧!
二.阅读课文,明确要点 。
探究:假如你是在法庭上被诉蛊惑青年的苏格拉底,你准备如何为自己辩护?
掌握线索,还原过程
1. 上节课我们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还原法庭辩论的主要过程,帮助我们了解文本内容,下面请沈厚泽和荆一名同学为大家展示:
1.重点探究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概括辩论的基本线索。
(1)使青年学好是不是首要的事
(2)谁使青年学好
(3)除我一人,全雅典人都使青年学好
(4)坏人是否总会随时危害与之接近的人
(5)有人情愿受害于同群者过于受益吗?
四.合作探究,巧析辩法。
1.苏格拉底为什么从"谁使青年学好"问起
2..苏格拉底最终迫使对方承认了怎样的论断
明确:全雅典人都使青年学好,只有苏一人蛊惑青年。 苏格拉底或者没有蛊惑青年,或是出于无心,前者无罪,后者只应受到告诫。
3..苏格拉底的辩词体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谈谈同学们的感受。
明确:苏格拉底的诘问是从“你是否认为使青年尽量学好是首要的事”开始的,似乎远离了“蛊惑青年”的辩题,(板:假设正确)却自然引出了下面的盘问:“谁使青年学好”。表面上看,“谁使青年学好”与“蛊惑青年”不相干,其实却针锋相对,换言之,既然你指控我使青年学坏,那么,使青年学好的又是谁呢?这里的“谁”指的是“人”,而对方的回答却是“法律”,显然是故意偷换概念。这里有一个细节,苏格拉底顺势把“什么人”,具体化为“什么人首先懂得法律”,就辩论技巧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圈套。(板:层层诱导)对方如果回答是审判官首先懂得法律,按对方先前说法进行推论,就等于说是审判官使青年学好,而事实上对方也只好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对方在这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由此节节败退。苏格拉底则以此为契机,接连发问,步步进逼,直到对方承认自己是说:全雅典人都使青年学好,唯有苏格拉底蛊惑青年。其言论荒唐之极,(板:不攻自破)。至此,对方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接下来,苏格拉底又从另一个角度发问:坏人是否总会随时为害与之接近的人,好人是否随时使同群者受益?说“我”蛊惑青年、使之堕落,是有意还是无心?在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之后,苏格拉底反戈一击:“我”竟至于蠢到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不知道把所接近的人引诱坏了,自己也有受害的危险,而有意去蛊惑青年?这样一来,那就只有一种解释能够成立:苏格拉底或者没有蛊惑青年,或是出于无心。如果是前者当然无罪,如果是后者则只应受到告诫,而不应被治罪。这里,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巧妙的辩论策略。他没有直接否认自己蛊惑青年的罪名,而是按照对方的说法进行推论。蛊惑青年是有意还是无心,是一对矛盾的判断,非此即彼,对方只能在矛盾的二者中做出选择。但不管对方做出怎样的选择,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都是不能成立的。
大家注意到这里有一个关于“马”的比喻了吗?这个比喻有什么作用呢?
(1)假定对方的观点正确;
(2)深入诱导,层层剥离;
(3)综合运用归谬法.比喻类推法;
(4)逻辑严谨,布局周密。
4..明确归谬法和设喻类比法:
归谬法:先假设正确,后反戈一击;
设喻类比法:比喻和类比论证
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使用这两种辩论方法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这两种辩法的具体应用。
小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苏格拉底的这场辩论赢得漂亮,为后世研究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我们学习辩论的方法和技巧提供了经典范例。虽然这场辩论并没有改变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命运,这是那个时代的伤疤,但苏格拉底的维护真理勇敢宣战的品质却流传后世,
五..这场辩论中所体现出的辩论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何,让我来一场针锋相对的实战演练吧!
辩题:
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半,忽然落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的记录.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向着原来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第一个注视这只蚂蚁的人不禁说:“一只小小的蚂蚁,竟这样执着顽强,真是百折不饶啊!我现在遭遇了挫折,能气馁退缩吗?”他于是振作起来。
第二个注视这只蚂蚁的人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他就能很容易爬上去;可是,他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唉,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的聪明点,不能再蛮干一气了---我是个人,是个有头脑的人。”他于是做出了新的选择!
正方论题:面对挫折,永不放弃
反方论题:面对挫折,重新选择
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他了不起的徒弟,本文的作者柏拉图曾经 这样说:"我要感谢天地,因为我生就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头不能讲话的动物;其次我生为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女人;我生就是一个希腊人,而不是一个外国人;最后我自豪是出生在苏格拉底有生之年的雅典人。"可见他把向苏格拉底求学看作是无上光荣。最后让我们齐读亚里士多德的悼词来纪念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了不起的师徒:
岿岿盛德,莫之能名。
光风霁月,涵育贞明。
有诵其文,有瞻其行。
乐此盛世,善以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