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人生如戏
如何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
壹
目录
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
贰
叁
肆
角度
答题模板
例题
壹
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
01
02
03
情节
04
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是一种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百合花》中新媳妇,“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这一形象的刻画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百合花》中写“我”与小通讯员的对话:“在家时你干什么?”“帮人拖毛竹。”“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这段对话介绍了小通讯员的出身、年龄、从军方式等,又揭示了他舍己救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的动作就会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百合花》中,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表现了她对小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表现了她的淳朴、善良。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百合花》中,“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这里,“我”看到“通讯员”三个字时的紧张心理,暗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牵挂、担心。
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如《百合花》中借担架员之口叙述小通讯员的英勇事迹,从侧面表现他舍己为人的品格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
《百合花》中的景物描写:“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这段描写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情节
《百合花》以我的所见所闻贯穿情节,推动故事发展。
贰
角度
01
02
03
04
从情节角度概括
从他人评价概括
从描写角度概括
从作品背景角度分析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的展现史,因此,抓住情节,就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描写,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尤其是对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即可概括出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小说中人与人之间谈话时常常带有对他人的评价,有时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评价。因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的评价入手,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也可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叁
答题模板
(1)题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题模板:XX是一个…的人。
(2)题干: XX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题模板:①XX的性格特点是…。
②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
的性格,…表现了他…的性格,…表现了他…的性格。
肆
例题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
牧徐徐
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静的人,尤其是在睡觉时,不能受到一点声响的打搅,否则就易失眠。
以前,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村子里的白天夜晚都特别安静。因此,她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入睡。我在很小时便知道母亲喜欢清静,所以,不敢在她睡觉时发出喧哗声,更不敢轻易去打搅她。
母亲睡觉时爱静的这一特性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来到我这里。
我的新房正好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一天到晚都是车流不断,喧嚣不已,晚上的光污染也很重,窗外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
我知道这样吵闹的环境,母亲自然受不了,于是便事先给她的卧室窗户安了加厚的双层隔音玻璃,还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隔光窗帘。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光,能让母亲睡得安稳些。
但母亲晚上睡觉时却不愿意关窗户和拉窗帘,理由是“窗户关起来,一点风都进不来,太闷了”。
夏天来临时,晚上卧室里热得很,可母亲却不愿意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服。其实,她是觉得开空调费电,勤俭、朴素是她一贯的秉性。
“不开会热坏您身体的!”我坚持让她开。
“哪有这么娇贵,我在老家过了几十个三伏天,也从没用过空调呀!”母亲反驳,“可城里比老家热呀,左右邻居都开,他们的空调外机将热量全都排到我们家了。”我摆开事实,想让母亲清楚这个道理。
可母亲到底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再热的夜晚,她也只是拿着那把从老家带来的蒲扇,给自己扇些风来,她说:“扇累了,困乏了,自然就能睡着,睡着也就不知道热了。”
一天晚上,我走到母亲的卧室边,一打开门便是一股热浪,让刚从空调房里出来的我十分不舒服,但我发现母亲居然睡着了,睡在很大的噪音和一股股热浪之中。从窗外射进来的灯光,毫不留情地打在她瘦弱、单薄而又苍老的身上。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母亲一个睡觉爱静的人,居然改变了一辈子的特性,变得不在乎喧嚣,不在乎嘈杂,不在乎不黑下来的夜晚,更不在乎扑面而来的闷热,就这么慢慢地睡熟了……母亲,她是真累、真乏了。
我想,母亲肯定向往乡下老家的宁静,渴望回到那个没有喧嚣车流,没有刺眼灯光的乡下,过安安静静的晚年生活。但她却从未开口提起想回去的话题。母亲是明事理的人,她深知,自己来这里是有任务要完成的。她的到来和不离开,将能极大地帮衬儿子一把,让辛劳一天回到家的儿子,不必自己动手做饭,一回来就能吃上一顿现成的热腾腾的晚饭。她更知道,正因为她的存在,儿子早上才能多睡会儿,不必自己早早起来做早饭,更不必去外面吃又贵又不太健康的早点。
我想,天下有无数这样的母亲,为了子女,人到老年却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带着大半辈子的乡土气息来忍耐城市里的新生活,她们善良而勤俭,并极具坚韧性,如同我的母亲,再热的天,再吵的环境,她也能忍受住,强迫自己合上眼睛,睡在一片喧嚣吵闹之中。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她知道不能为了自己撒手不管,回到熟悉、舒坦的乡下去,她是在为孩子做最后无悔的牺牲。
你认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小题3】她是个勤俭、朴素、善良、坚韧而又疼爱孩子的人。母亲每天早起为“我”做饭,可见很勤劳,不舍得开空调,可见其节俭、朴素。为子女适应喧嚣的城市生活,可见其坚韧、善良、疼爱孩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具体的言行以及文章的具体的情节来品味人物的精神和品质。要通观全文,筛选出重要信息。注意结合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典型细节、事件来进行分析。结合文章分析,母亲是个勤俭、朴素、善良坚韧而又疼爱孩子的人。母亲每天早起为“我”做饭,可见很勤劳,不舍得开空调,可见其节俭、朴素。为子女适应喧嚣的城市生活,可见其坚韧、善良、疼爱孩子。
谢谢欣赏
中国风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