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跟踪检测(一)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基础落实练]
下图示意世界上部分国家的资源环境安全系数。读图回答1~2题。
1.俄罗斯资源环境安全系数高,主要是因为 ( )
A.地大物博,地广人稀
B.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集中
C.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
D.气温低,人均消费水平较低
2.制约日本资源环境安全系数的主要因素是 ( )
A.资源禀赋 B.科技水平
C.经济发展水平 D.消费水平
矿业“走出去”是提升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对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我国境外矿产投资热点区域统计图。投资形式出现了由建设矿厂向收购矿业股权的转变。目前我国在境外已建成7个矿业产能合作相关的产业园区。据此完成3~4题。
3.与建设矿厂相比,收购矿业股权 ( )
A.投资成本降低 B.投资风险降低
C.产业参与度提高 D.消除文化差异
4.我国在境外建设矿业产能合作产业园区的目的是 ( )
A.提升投资地的资源加工水平
B.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加强国际合作
C.参与投资地经济政策制定
D.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
读我国甲、乙两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分布对比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代表北方地区,乙代表南方地区
B.甲地区水资源总量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多,蒸发少
C.乙地区人口比甲地区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乙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与平原面积广阔有关
6.有关甲、乙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地区以旱地为主
B.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
C.甲地区能源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D.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是一种使用方便、燃烧值高的新型潜在能源。2007年,我国在A远景区(如图所示)首次采集到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可燃冰样品的国家。下图为中国已探明可燃冰资源(预测远景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
7.我国可燃冰分布区包括 ( )
①渤海大陆架 ②南海大陆坡 ③青藏高原大部分 ④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 ⑤漠河地区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8.可燃冰的发现对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意义是 ( )
A.完全取代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
B.为我国提供充足的后备能源资源
C.为我国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
D.我国不再为能源安全问题而担忧
9.我国A地区可燃冰资源极其丰富,但至今仍未进入商业开发阶段,主要是因为 ( )
A.储量小,开发成本高
B.资源开发技术尚不够成熟
C.资源消费需求量小
D.根本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
我国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人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耕地资源面临持续减少的严峻形势。读我国南方某地区耕地资源承载状况评价表。据此完成10~12题。
年份/年 2015 2020
人口状况(单位:万人) 实际人口 承载人口 实际人口 承载人口
160.6 106.4 156.4 94.2
10.据耕地资源承载状况,2020年该地区承载人口数量的实质是该地区的 ( )
A.户籍人口数量 B.外来人口数量
C.最大人口数量 D.合理人口数量
11.与2015年相比,2020年耕地资源承载人口发生变化,最可能是因为当地 ( )
A.人口增加 B.城镇化水平下降
C.耕地资源减少 D.科技进步
12.提高该地区耕地人口承载力的合理措施包括 ( )
①科技兴农,提高单产 ②控制人口增长 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④发展矿产深加工工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综合思维练]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稀土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它含的有效元素含量很低,有“工业维生素”之称。
材料二 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储量、开采和利用状况(图甲)。
材料三 江西赣州稀土开采利用状况(图乙)。
材料四 1994~2013年中国及全球稀土产量变化(图丙)。
(1)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分析内蒙古发展稀土产业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说出我国稀土的分布特点。
(3)简述我国稀土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指出我国实现稀土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创新应用练]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12月3日9时,历时500余天紧张施工建设的中俄东线中段(吉林长岭—河北永清)工程画上圆满句号,正式投产运营。这是国家管网集团成立以来在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来自俄罗斯的清洁天然气即将正式抵达首都北京和京津冀腹地,为首都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下图为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路线图。
(1)与天然气管道的西线工程相比,东线工程的规划建设意义为何更大?
(2)图示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我国有哪些有利影响?
(3)从长远和全球的角度来看,所谓“能源问题”,确切地说就是“石油问题”。简述应该如何保护我国的能源安全。
参考答案
1-2解析:1.A 2.A 第1题,俄罗斯地大物博,人口密度很小,因而其资源供应充足,资源环境安全系数高。第2题,日本矿产资源短缺,导致资源供给和需求失衡,资源安全系数低。
3-4解析:3.C 4.B 第3题,收购矿业股权可以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决策权,提高参与度;收购股权投资成本较高;与建设矿厂相比,风险加大;文化差异不会因股权而消除。第4题,据材料可知,我国在境外建设矿业产能合作产业园区是为了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投资地的资源加工水平、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不是企业责任。参与投资地经济政策制定不是企业投资的目的。
5-6解析:5.D 6.D 第5题,读图,从水资源总量看,甲地占比重很大,应代表南方地区;乙占比重小,应代表北方地区。甲地区水资源总量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乙地区人口比甲地区少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乙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与平原面积广阔有关。第6题,甲地区是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比甲地区丰富。甲地区能源供应不足,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
7-9解析:7.B 8.B 9.B 第7题,据图可以看出,我国可燃冰总体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南海大陆坡(或南海边缘地区),青藏高原、漠河等拥有永久冻土的地区。第8题,可燃冰储量大,燃烧充分,是重要的能源替代资源,可为我国提供充足的后备能源资源,但是不能完全取代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也不能说我国就因此而不用担心能源安全问题。第9题,现在对可燃冰不进行商业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可燃冰的埋藏条件比较特殊,一旦出现开采失误,容易造成泄漏,引发地质灾害和海洋生态破坏等问题,目前开采技术尚不够成熟。
10-12解析:10.D 11.C 12.B 第10题,耕地承载人口是依据耕地的生产力得出的该地区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是该地区的合理人口数量而非最大人口数量,C错,D正确;题中的评价指标是耕地资源情况,与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等关系不大,A、B错。第11题,2020年该地承载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该地耕地被破坏和占用导致耕地资源减少,C正确;读表可知,该地人口减少,A错;城镇化水平下降对耕地的破坏减弱,不会导致耕地承载人口下降,B错;科技进步,耕地承载人口应上升,D错。第12题,发展科技,提高单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措施能提高有限耕地养活的人口数量,即能提高该地区的耕地人口承载力,①③正确;提高耕地人口承载力,即提高耕地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并不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②错;矿产深加工与耕地承载力关系不大,④错。
13解析:第(1)题,稀土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要从水源、能源、政策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材料二图中可看出白云鄂博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7%,说明我国稀土资源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第(3)题,材料二显示稀土开采利用率仅为10%,每开采1t稀土金属,排出42万立方英尺有毒气体,说明开采利用率低、资源消耗快、污染水土。材料三中显示大面积山林被破坏,302个废弃矿山,1.19亿吨废渣,说明植被被破坏、矿渣占用土地、地面塌陷下沉等。第(4)题,根据材料中显示的问题,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持合理的开采规模、适度控制出口量、延长产业链、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等。
答案:(1)稀土矿储量大、分布集中;煤炭等能源丰富;黄河提供工业用水;国家政策支持。
(2)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内蒙古白云鄂博。
(3)开采利用率低;资源消耗快;造成水土污染和植被破坏;矿渣占用土地;地面塌陷下沉等。
(4)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持合理的开采规模;适度控制出口量;延长产业链;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14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与天然气管道的西线工程相比,东线工程经过的气田更多,天然气输送量更大;距离北京等我国东部能源短缺地区更近,输送距离短等。第(2)题,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我国的有利影响,可从对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安全、环境质量等角度说明。第(3)题,一是增加石油进口渠道,建立石油储存基地,增加石油资源战略储备;二是加大对可替代能源的开发,例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三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答案:(1)东线工程经过的气田更多,天然气输送量更大;距离北京等我国东部能源短缺地区更近,输送距离短等。
(2)增加能源供应,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带动天然气化工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等。
(3)加快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快石油科技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实现石油进口渠道多样化、多元化(制定我国的石油战略,并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